【博評】張競:科學技術中立 人性決定善惡

2020-06-16 09:22:36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今天的人臉試別系統,配合高速網絡與大數據,幾乎已可以實時查出被拍攝者的所有資料(無論犯罪與否)。(網絡圖片)

 

6月10日美國科技界大廠亞馬遜(Amazon)對外宣布,由於受到各界不斷質疑,其將暫停容許美國警方使用其所提供之Rekognition人臉辨識系統一年;該系統由於在辨識人臉作業中,對於有色人種經常產生誤判現象,因此引起極大道德爭議。原本亞馬遜對此堅持其技術並無訛誤,指示相關作業人員未能正確使用所致;但是迫於目前全美抗議警方針對有色人種執法不公氛圍下,該公司不得不對此讓步,免得衝擊其商品聲譽。

編按:事實上,去年一月已有報道指出在不同族裔的辨識能力上,亞馬遜的Rekognition系統已經存在問題,其中對非裔女性的辨認準確度只有不足70%。(網絡圖片)

 

其實亞馬遜不過是因為IBM在此之前,為抵制警方將其所銷售臉部辨識科技與分析軟體,用於社會監控並成為種族歧視幫兇,考量此舉違反基本人權以及該公司信任與透明原則,因此主動宣布停售人類面目辨識資訊商品,而不得不有所回應。當亞馬遜表態之後,微軟(Microsoft)總裁立即跟進,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該公司將暫停向警政單位出售人臉辨識相關技術或服務,直到美國立法機構訂立合宜使用規範,才會考慮提供此等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的理論發展約在60年代開始,在不知名情報機構資助下,由3名數學家/電腦專家(Woody Bledsoe, Helen Chan Wolf 與 Charles Bisson.)共同開發相關理論與技術,主要是電腦透過Mugshot /入檔照片分析人的五官距離特徵,並加以數據化,然後透過電腦的演算法,由相關人士另一些不同角度或大小不一的照片加以識別。相關技術到90年代中後期開始普及化。圖為2014年加拿大歌手賈斯汀.鮑伯因涉嫌藥駕被拘捕後拍下的Mug Shot。(網絡圖片)

 

其實人類臉部特徵辨識技術,早就普遍運用於資訊設備與社交網路服務,不論是資訊產品或通訊設備運用此辨識技術解除鎖定,或是進出機密場所門禁管制,甚至像某些社交網路軟體在照片中標註朋友,根本就已經是日常生活到處可見事實。在此之前運用圖像辨識軟體,確認超速車輛車牌號碼,更是行之有年。我們生活在歐威爾所寫《1984》經典名著所描述之社會,隨時被老大哥所注視、監控與查核,實在不必感到任何意外

《1984》中,「老大哥」的電幕除可播映宣傳片段,更能反向監視人民的一舉一動。當然今天的監控技術,比小說中電幕的監控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美國的稜鏡計劃,一般社交軟件通訊(無論有否加密),都是無所遁形的……(網絡圖片)

 

特別是從2005年7月初倫敦發生恐怖攻擊爆炸案後,警方能夠從閉路電視錄影系統中,依據無所不在處處涵蓋之攝製影像紀錄,過濾辨識出各個恐怖攻擊罪犯;就算嫌犯曾經藉由變換服裝或是易容化妝,但是配合當時仍在發展初期之辨識軟體,就已經足夠讓恐怖分子無所遁逃。如今配合人工智慧技術支援,讓圖像辨識軟體程式精準度明顯提高,吾人日常生活所有行動舉止,在資訊社會中更是透明到不可思議地步。

編按:2005年倫敦恐襲案不但是新世代「孤狼」式恐襲的開端,更是西方安全機關因恐襲事件而開始大規模監控網絡間通訊及以街頭攝錄設備監察可疑恐怖份子的開端,當中涉及侵犯私隱權情況是否合理,有時還只能各執一詞而已。(網絡圖片)

 

若是吾人要思考資訊社會中個人隱私受到侵犯問題,恐怕又要會到「科學技術中立,人性決定善惡」最基本道德爭議層面。這就好像去問,摩托車本身是否為極度危險之交通工具,許多人都會回答,真正危險的是騎士本身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小心駕駛。同樣在美國主張要讓人民擁有槍枝等致命自衛武器者,亦同樣堅稱是人在殺人傷人,武器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在政策與法條上不能因噎廢食

其實科技本身就像如寶瓶中所釋放出之精靈,精靈為惡為善完全是受到其主人所決定;我們無法阻止科技進步,但科技進步有時卻會在無意中為惡,比方說塑膠製品帶給人們生活便利,但卻會因為其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腐化,難以配合生態條件循環,因此造成生態災難與環境汙染。

編按:另一種比上述提過三種神經毒劑毒性更強的,就是VX (methylphosphonothioicacid)。和「法本三戰劑」一樣,VX前身VG毒劑其實是英國著名化學廠商ICI(對,就是出品知名油漆用品的那個)的化學家研究農藥時發現的,後來於1955年更作為最新農藥推出市面,隨即因為毒性太強烈而收回。此事卻被英、蘇及美陸軍的化武專家注意到,在幾年內以此化學品進一步研制成幾種神經毒劑,當中最著名的是美軍1961年研製的VX。左圖是美軍用於散布VX的M134化學戰劑散布器;而金正恩的哥哥金正男亦被懷疑死於VX毒劑的暗殺(右)。另外有指近年十分「出名」的諾維喬克毒劑,其最初版本也是由蘇聯經VG毒劑進一部合成的。(網絡圖片)

 

科技更有可能是因為人類惡意誤用所以才會為惡,比方說神經性毒劑塔崩(GA/Tabun)、沙林(GB/Sarin)和梭曼(GD/Soman)都是因當年德國化學工業研發有機磷殺蟲劑時,發現其具有化學戰劑潛能,才逐漸發展產製出來。近年來利用科技刻意為惡之具體例證,最明顯的就是新興毒品製造者,其利用化工技術稍微改變原本化學性毒品之鏈結分子,就馬上可以產製出不再管制清單上之新興毒品,但卻具備與原來管制毒品幾乎完全相同興奮藥性;看到此種科技被濫用實例,才真是更讓人感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無奈無力。

其實再就目前美國科技公司所採取抵制行動上來看,儘管對於警方濫用人臉辨識功能不無可能侵害人權,其主管高層在社會壓力下確實是有所顧慮。但就美國社會目前失序現象來看,當警方受到科技企業所約束,喪失其執法可用工具時,不也有可能讓許多城市街頭假抗議之名,但卻從事偷盜掠奪行徑者受到縱容,所以其中是非恐怕亦是很難加以定論。

編按:又或者這樣想,如果警方因為擔心被國際輿論指控而不能用監控科技拘捕那些肆意破壞商廠的犯罪者,對於被破壞而蒙受巨大損失的店主,又是否公平呢?(網絡圖片)

 

這個世界向來都是多重標準,特別是許多社會評議與政治傾向夾纏不清時,更是無法辨明是非。去年香港社會發生嚴重社會暴力抗爭事件,警方執法過程中飽受西方媒體批評,特別是運用諸多監控科技清查涉入破損公共設施者之真實身分時,諸多西方政治評論者不斷提出質疑,但其出發點卻從未提到維護社會秩序執法需求,或是保障無辜公民人生安全,因此所採取評議標準亦實在難以算是公允。

同時歐美國家對於中國大陸透過架閉路錄影系統監控社會治安,防範恐怖攻擊事件,亦經常擴大渲染指稱侵犯人隱私戕害人權;但若是本身產生反擊恐怖攻擊需求,必須找出涉及此等活動之嫌犯時,就隻字不提保護人權與隱私,此種雙重標準與片面之辭,更是讓吾人在判斷應當如何駕馭現代資訊與通訊科技時,難以獲得任何普世標準原因所在。

編按:互聯網是個好東西,但正因其自由性,滋生罪惡溫床的所謂「暗黑網絡」。南韓「N號房事件」可說是近期的佼佼者之一。其使用加密即時通訊軟件Telegram傳播,也令外界得知及警方介入調查足足遲了一年之多。這亦充份反映了作為人,是如何想盡辦法將各種科技轉變成滿足自己慾望並殘害他人的工具……(網絡圖片)

 

科技不斷更新,其運行趨勢就像個不斷向前推進巨輪,吾人無法加以壓抑或是制止,如何順勢而為加以駕馭,讓科技發展結果能夠幫助人類社會為善,不會遭致濫用被心術不正者運用來為非作歹,永遠是人類社會不斷要面對之技術爭議與道德挑戰。我們不可能去封鎖科技發展,科學家在實驗室中不斷挑戰上帝,但卻製造出許多撒旦與惡靈,此種惡性結果真正癥結其實不在於科技本身,而是運用者所具備之道德良知標準。

編按:根據2013年披露的「US-984XN」計劃-即著名的稜鏡計畫(PRISM)網路監控計畫顯示,多家美國高科技公司早就參與了PRISM 計畫,包括微軟、雅虎、Google、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美國線上以及蘋果公司……當中又分成三個子計劃:Upstream是將所有需要監控網絡的所有流量全部備份;PRISM指以後門方式直接由高科技公司及網絡供應商收集解密後的所有資料;Memex 則是可對海量且非常深藏的資料極速搜索的搜尋引擎。毫不誇張的說,美國政府牢牢控制了幾乎所有的公開與隱密資料,至於如何合理利用,那.....(網絡圖片)

 

科學道德教育能否改善此種兩難困境?其實亦不樂觀。我們都理解到法律應當用來除惡揚善,維護人間正義與社會安全,但是每當黑社會老大或是毒梟落網時,出來為其提供服務之重量級律師,難道沒有受過正統法學教育,法律道德課程那個不是高分過關,但人性最後還不是會屈服於現實利益呢?假若法律道德教育無法制止法律人運用專業為虎作倀,科學道德教育恐怕亦是難以防範科技人以科學研發結果為惡。

編按:美國一名網友拿星戰系列中的主要大歹角-西斯大帝希夫·白卜庭(Sheev Palpatine)的形象,來改圖諷刺美國政府以打擊罪惡與恐怖活動為名的Memex系統。事實上在日常各類監控運作中,民眾方要進行制衡是十分困難的,是否越界,純由執行者「心證」了......(網絡圖片)

 

作者張競先生簡介: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6-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