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李永峰:無人公交深圳上路 揭開交通史新頁

2018-01-12 12:00:45
一項交通事故中,路人被公交車所撞。但公交車沒有司機。原來這是一輛無人駕駛的智能公交。那麼,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呢?這是當前一項令人頭疼的法律難題。正因為有這樣的難題,所以世界各地,在無人駕駛問題上,都止步於實驗階段。

實驗終究要在實踐中進步。深圳近日開始跨出了重要的一步。2017年的12月2日,全球首批智能公交,開始在深圳福田保稅區內運行。雖然深圳也沒有明確,萬一有事故,究竟該由誰負責。公交車公司、駕駛軟件設計公司、智能感應軟件開發商,抑或後台維護人員?等等。但深圳已經開始嘗試投入實際運行了。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代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在深圳獲得了最完美的詮釋。在人類對科技的應用中,深圳也打算成為「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試驗區?其實深圳已經是了。

作為全球製造業的中心,深圳生產的產品遍及世界。近年來,隨著科研力量的崛起,深圳成為既有製造能力、也有研發能力的世界級經濟中心。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比亞迪,總部就在深圳。約十年前,當時另一重大科技產品——電動汽車,在各地依然難以大規模投入實踐的時候,深圳已經開始集體置換電動公交車。從汽油車向電動車轉換,深圳走在了全國甚至世界的前面。

現在,在人類交通投入上,另一重大變革,就是無人駕駛的智能技術,取代司機駕駛,也從12月2日開始,在深圳進行大規模的探索。

這批被稱之為「阿爾法巴(Alphabus)」的智能公交車。會在福田保稅區內,一段1.2公里的「線路」上運行,全程共有三站:福田站,深巴站,海梁站。據技術開發方介紹,「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系統」集人工智慧、自動控制、視覺計算等眾多技術於一體,配有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GPS天線等設備感知周圍環境,通過工控機、整車控制器、CAN網絡分析路況環境,能夠實時對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發狀況做出反應,已實現自動駕駛下的行人、車輛檢測、減速避讓、緊急停車、障礙物繞行、變道、自動按站停靠等功能,系統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已經完全符合公交試運行的要求,並且具備人工和智能駕駛兩種模式,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切換。

運營該線路的深圳巴士集團表示,這是全球首次在開放道路上進行的智能駕駛公交試運行,標誌著深圳巴士集團在新時代下敢於創新、勇於突破,在實現公交全面電動化之後,向全面智能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仍配一名司機應付不測

不過,為了緊急避險,目前的「阿爾法巴」,還是配了一名司機在車上,可以隨時干預機器智能的錯誤反應。

過去,世界範圍內,早已經有了無人駕駛技術的實驗。Google開發的無人駕駛汽車Waymo,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已經行駛了八年之久。Uber以及斯特拉,也都有自己設計的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在路上,但他們都還處於試行階段。而軌道交通的無人駕駛技術,早已經成為實踐。中國的大部分高鐵,以及某些城市的地鐵,一直是無人駕駛。香港的南港島線地鐵,也是採用無人駕駛技術,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司機掌控。

對於軌道交通來說,無人駕駛是一門成熟的技術。對於私人小轎車來說,無人駕駛的測試也已經非常豐富,現在距離投入實踐只剩下最後一公里。這一公里並不是技術上的距離,而是法律、習慣的距離。而對於公共汽車來說,無人駕駛技術,則要更為複雜。因為公共汽車,都行駛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而且隨時要走走停停,等待乘客的上上下下;還要接受總部調度,因應整個城市交通狀況的變化而變化。

無人駕駛比有人駕駛安全

但是,從經濟角度來講,智能公交的回報很好。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說,「無人駕駛的公交線路節省人力,也少了司機人為錯誤的風險,且在互聯網的體系內,對乘客可提供各種訊息服務,同時推進公交汽車全面電動化。」

過去八年多的試運行中, Google Waymo 發現,無人駕駛比有人駕駛更加安全。因為機器比人類在駕駛台上更加穩定。Google Waymo 雖經歷了十幾次小型事故,主要是摩擦之類,但幾乎每一次,都是由人類駕駛的汽車主動向 Google Waymo 摩擦。Google Waymo 避無可避。所以,擁護無人駕駛技術的人,早已經呼喚政府給予無人汽車合法牌照。Google X 創始人塞巴斯蒂安·斯倫 (Sebastian Thrun) 說,今天,車禍是年輕人的頭號殺手,這些事故大多都是人為錯誤造成的,而不是機器故障。我們為什麼不能讓無人駕駛技術來保護我們的安全呢?

過去數年,在軍事行動中,無人飛機大發神威;在遠洋航運中,無人貨船也開始逐漸佔據主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類社會是否做好了與「機器人」同行的準備,卻還有疑惑。當政府認可智能無人汽車大規模行駛在路上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普通的人類司機,正與機器司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旦出現車禍,如何處理保險、醫療、倫理道德與法律問題呢?

12月2日開始,深圳只是在一條線路上運行無人駕駛公交車。而且,這是一條乘客相對較少的線路,距離深圳用無人公交取代現有公交,路途還很遙遠。但畢竟,第一步已經走出來了。法律、倫理方面的挑戰,也需要在實踐中尋找應對。也許,深圳這一次「摸著石頭」,又「過河了」。

原刊於《超訊》,作者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1-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