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筆由己:讓本地課程壟斷學位就是公平?

2018-09-09 11:32:25
 

大學招收非聯招生的事似乎還沒完沒了。稍早時葉議員又開記者招待會,要求政府檢視「非聯招收生嚴重不公」的情況,而且他只向本地大學提出建議。他一個質疑就結論拉一大堆政府和大學部門來檢討收生準則。

陰謀的誘因

在沒有提出確實證據(例如嚴謹的數據比較)下,葉建源指控收生安排嚴重不公。他認為大學基於制度所給予的空間,就有意或無意提高了收取非聯招生的名額,所以削弱了聯招學生的競爭力。說明白一點就是想指控政府及大學打壓中下階層,禁止中下階層精英入讀大學。問題是政府和大學有甚麼誘因如此做?若是有意,大學錄取一個低過聯招生水平的非關招生,對大學有甚麼好處?對政府有甚麼好處?會多收一點學費或資助嗎?若是無意,大學會如此不專業,設計一個不擇優的收生制又可帶來甚麼益處?政府又有甚麼得著?

GCE是選擇留學英國大學的中學生常報讀的課程,其最高等級的擇優率的確高於DSE的5**,但葉議員似乎沒考慮到兩個試所謂最優秀等級的標準可能不盡相同,而且選GCE的考生整體質素本來就可能高於一艘DSE的考生。(網絡圖片))

 

反過來打壓就是公平?

因為國際試摘優率高於中學文憑試,葉議員不質疑 DSE 未能培育人才,又不建議改革 DSE,反而建議設收生比例限制。若大學已將錄取非聯招生與聯招生的成績調整至相等水平,再按葉議員所提議,一律為錄取非聯招尖子入大學人數封頂,這是視塞礙非聯招尖子向上流動為公平做法。其實是倒過來逆向歧視非聯招生,偏袒聯招生。再者,若然非本地課程比本地課程容易,結果令大學收生制不公,那不是應該取消非聯招嗎?或是讓全港所有學校都設有非本地課程給學生選擇不是更為公平嗎?將不公平限於某百分比,不見得就會公平。

錄取非聯招比例大了可以有不同原因

若取錄名校或直資學校的人數與過往差不多,只是今年錄取聯招非聯招比例與以往有較大差異,那可以是合資格的學生中,多了選讀非本地課程而已。若今屆選讀非本地課程的優等生與總優等生人數同時比起以往增多了,亦可以表示非本地課程更能培育出精英,或者原屬富裕家庭的精英考生更多地轉移到非本地課程而已。

港大"神科"醫學院今年多加取錄了非聯招考生,然而醫學院由於預期本港人口老化,醫生需求激增,故近年一直擴充收生,近年收生學額增長已經超過60%(150>>>235),明年還會再增加30個,理論上基層與富裕生的絕對數額也應同時增加。如果沒有歷屆所收學生的家庭背景的詳細資料及嚴格比對,那葉議員的指控,事實上更像"無的放矢".......(網絡圖片)

收生標準如何不相等?

葉議員如果知道收生標準不一,大叫不公,何以又促大學公開本地與非本地考試分數的換算方式?又建議選用 UCAS 的計算公式?所以他似乎是不知道換算方法,但一早就假定了大學對聯招及非聯招的收生標準有差異。

DSE 3322 是大學最基本收生標準,並不是秘密。這樣的成績是進不了受歡迎的學科也不是秘密。各學科收生最低(本地課程或是非本地課程)成績要求也是公開的。憑這個資料把各課程成績要求對比一下便可知是否合理。除非葉議員能在一個學科內找到錄取了一個非聯招生,而他的成績相對低過錄取聯招生中最低的成績,這才可算是合理懷疑收生標準相等。

如果收生標準一直如是,即雖然在葉議員眼中,收生一直是不公,但他何解選擇今天才大叫不公?

大學收尖子,名校也收高徒。優等生有沒有非本地課程也會是優等生。優等生拿高分就是不公嗎?

參考文章:

  1. 大學「非聯招」收生嚴重不公

  1. 葉建源倡大學收生 訂國際試分數換算

  1. DSE對照UCAS分數 明年起港生白蝕5分優勢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9-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