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Matthewwth:我的敍利亞之旅(完) 5月22日

2019-06-04 10:11:37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4:53:44

大馬士革以北的村鎮,多是這種半毀的樓房。

 

【在敍利亞的一次緊急醫療狀況】 【嘗試離開大馬士革卻進了黎巴嫩】

(註:作者離開大馬士革後,繼續沿M5國道北上,在霍姆斯市外圍轉向M1國道前往霍姆斯省西端的泰勒凱萊赫區(Talkalakh District)。在參觀完當地著名十字軍景點騎士堡(Krak des Chevaliers),就經Abounieh關卡進入黎巴嫩,前往的黎波里港(與利比亞首都同名)。不過筆者並未進入2016年時才停止戰鬥、現在還常受以色列騷擾的荷姆斯市遊覽)

與城內承平景像相比,大馬士革城外仍然有很多破敗的瓦礫。由廢壚中的排煙道結構及幾乎被徹底炸碎的建築判斷,這有可能是受過以色列甚至西方聯軍空襲的工業 / 生產設施。

 

一個晚上的十小時的馬拉松式肚瀉,然後痛到畢生未嘗,劇情最終竟發展到是酒店前枱替我找到村裏的醫生上房為我檢查。

凌晨四點半,醫生手持器具為我檢查和連打三針。醫生英語懂簡單單字,也明白我們對把注射了的藥物名字寫下來的要求。他還抱歉說敍利亞藥物很多時用阿拉伯語寫下,最後寫下一張名單讓我去藥房配藥。

今次發生了幾個醫療狀況,其中一起,是在大馬士革的一整台水煙台倒在我身上,被碳火灼傷。藥劑房的藥師都懂簡單英語,起碼明白你傷什麼、需要什麼藥、怎樣服。

敍利亞醫生為筆者署方的敍國國產西葯。由簡單英文葯名判斷,都是一般的止嘔葯及醫治腸胃炎的葯。

 

從敍利亞南部的Daraa省份進入大馬士革的路上時,導遊司機告訴我路旁的是敍利亞的工業區,到底生產什麼?原來是化學和醫藥業,當時並不以為然。

大馬士革外圍以至往北的沿路,都愈來愈多這種只剩結構柱及層板的建築。估計這些地方都受砲擊,高爆彈的氣浪都把非結構牆炸飛。

 

到我在敍利亞藥房配藥,才明白箇中的重要性:醫藥特平,而且許多都由本國製造。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像古巴之流而發展出超強而足以自強的醫藥業,但像委內瑞拉和伊朗等,則總因美國制裁而造成國內藥物短缺,甚至鬧人道危機。敍利亞自力更新的醫藥業應該算是維繫國內平穩的一重大救命槄草之一。

由一些非西方報道可見,敍國在內戰期間恢復得最快的生產是醫葯生產,現時已有近9000間生產廠重新生產葯物,並能供應90%國內需求。某程度上這也是西方禁運及戰爭需求所促成的。(網絡圖片)

 

清晨上門,還替我打三針的醫生,收費不過港幣120元,三種藥物連三天療程是20多元。樓下的藥師還是個逃離戰火重鎮前來維生的藥師。我作為遊人而能輕易付下這些錢,因而能在一個正處戰爭狀態的國家召上上門醫生,實在不禁令人想起反差之大。

在俄軍於敍國西岸建立基地前,這區的戰鬥異常激烈,甚至連騎士堡都曾成為戰場,連連內戰也令這個接近前線的古跡缺乏保護。

 

離開敍利亞在即,眾多關於敍利亞的文物名勝始終未貼上來,而主要集中在大馬士革的都市生活。原打算也前往戰時重鎮Homs,卻也因嚴重生病而最終只能作罷。召了的士還得躺在車的後座昏迷睡著,迷糊中勉強感覺到路上司機籠絡不斷,每個軍事檢查站都是一次握手,每次手上都是一張紙鈔。重覆不斷,此下我們才明白為何車程那麼短,需時卻那麼長,車費還那麼貴。

在迷糊之中進入、過境,並抵達黎巴嫩。黎巴嫩關員特別在意護照上到底有否以色列入境印章,而且是每一頁仔細的看。

敍黎邊境的重要十字軍歷史遺跡-騎士堡。

 

黎巴嫩比敍利亞有生氣和活力得多,軍人裝束較漂亮,不拘泥於賄款,城市街道以至一切,都比敍利亞整齊、新穎、漂亮。在坐在敍利亞人駕的破車上,我們在黎巴嫩更顯是落魄的車。凡抵黎巴嫩而讓當地人知道我們曾赴敍利亞,還是陣陣詑異。

敍黎邊境關卡Abounieh情況。

 

還記得離開敍境的橋上,我們被關員折騰得久,都記不好到底還付了多少錢。黑錢的交易,還得贈上三四個大型阿薩德的微笑。破舊的一切設施,大概是戰爭的必然贈品。

離開敍利亞,過橋進入黎巴嫩境,回頭望還是那在微笑的阿薩德。進入過敍利亞的事如此如幻似真。

敍黎邊境城鎮的情況。攝自霍姆斯省西端的泰勒凱萊赫區。

【博評】Matthewwth:我的敍利亞之旅(三) 5月20日

【博評】Matthewwth:我的敍利亞之旅(三) 5月20日

  【未見過亞洲人的一代——他們長什麼樣子?】 亞洲人是長什麼樣子的呢?——算是現今世界無法想像的問題吧。但...

 

註:帖中一切照片來自敍利亞,非黎巴嫩。關於筆者在黎巴嫩的見聞,請看筆者的FB

發佈於 博評, 評論分析
By 2019-06-0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