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不停工是經濟考量還是無法可依?

2018-09-19 11:00:00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林鄭月娥昨日(18日)回應市民對不停工的批評,指沒有停工的決定或根本沒有考慮,因為政府沒有法律機制評估。(網絡設計圖片)

【香港輕新聞】特首林鄭就政府不宣布停工事件表示,政府沒有該決定或根本沒有考慮此方案,力言政府並無法定權力宣布全港停工。她認為透過政府呼籲,僱主彈性處理較為合適。有意見認為,政府宣布休假非無先例可循,亦有意見認為香港產業欠缺「彈性」。針對災後惡劣的條件下的勞工上班安排,是否應該立法保障成為爭議的焦點。

經山竹颱風肆虐之後,周一(17日)交通尚未恢復,而政府亦無宣布停工,一眾上族族的上班路顯得格外艱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無從評估停工的法律後果及對各行各業的影響為由,未有如鄰近地區一般宣布停工,只呼籲僱主諒解及包容未能準時上班的員工,亦不要因而扣減人工或勤工獎。

政府宣布停工早有先例?

有意見不認同林鄭月娥「無法可依」的理由,並指出港府早已有相關先例,意見認為可根據香港法例第241 章《緊急情况規例條例》,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以訂立緊急的附屬法例,把周一訂為公眾假期,讓大眾停工才合常理。

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今日在《東方日報》撰文表示﹕「因緊急原因而宣布假期,絕對有先例可循。1971年港府曾因應美國可能改變匯率,而引用《緊急規例條例》,宣布當年12月20日為銀行假期,而讓金融機構停止運作應付可能出現的突變。」,認為政府宣布停工有先例。

動用《緊急條例》合適?

另一方面有意見認為因風災後引用《緊急情况規例條例》並不合適,《信報》鍾誠祥的文章指出,「基於這些條文的規定……便會明顯感到這條例的原意並非用於處理颱風後是否停工的問題。」,更憂心若先例一開,其影響甚大,「佔領事件也可如法炮製,到時政府就可以藉詞制訂粗暴限制個人自由的法令」,認為對香港長遠而言不是好事。

李慧琼在《星島日報》撰文亦指出,「非要引用《緊急條例》不可,相信社會存在極大爭議。」,表示輕率動用《緊急條例》,是牛刀殺雞,亦會立下極壞先例。

不停工是受限於產業結構

《信報》高天佑的文章指出,特首其實將責任交給商界,但是由於本港經濟機制受限於產業結構,本身欠缺靈活,僱主體諒員工的空間有限,文章以香港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四大行業為例,包括金融及專業服務、服務、公務員及公共服務及物流,都受時間性所限,「本港商界面臨的處境正是『不夠靈活』,反映了經濟機制彈性不足林鄭特首竟然大腳『交波』予商界呼籲他們『靈活』處理,實在不合理兼不近人情」。

立法保障勞工上班安排?

對於勞工在惡劣的天氣下上班的安排,有意見認為現時對勞工的保障並不足夠,立法會勞工界議員陸頌雄今日在《明報》撰文表示,「事實上香港僱員在惡劣天氣下工作受保障程度一直嚴重不足,為人詬病。現時,沒有颱風及暴雨警告生效時保障僱員的法例。」,亦表示職安健法例對於僱員在惡劣天氣時返工的權益保障並不足夠,並倡議立法保障僱員在颱風及暴雨警告上下班的權益。

《星島日報》李慧琼的文章指出,可在現時惡劣天氣的條件之外,多設一種由政府指定的「不適宜上班/特殊情況」,勞工處亦應修訂現行《颱風及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則》。范國威亦表示現時方案與時代脫節,應作出檢討,「長遠而言,更要改善法律,保障勞工安全及合理權益」,不應該過分依賴處於不對等的僱傭關係以「互諒互讓」解決。

溝通及彈性安排為上策?

然而對於是否應立法保障勞工在天災後上班安排,亦存在不同的意見,有意見反對以立法的方式處理風災後勞工上班的安排,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今日在《大公報》撰文表示指出﹕「香港之所以被人稱讚效率高,某程度上是因制度靈活具彈性,如果事事靠立法處理便會失去優勢」,認為透過勞資溝通和彈性的安排方為上策。

《信報》高天佑文章認為,「香港現時確實沒法律規定在十號風球或者黑雨警告下所有企業必須停工,這只是根據勞工處《颱風及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則》的慣常做法;為了讓經濟和社會機制保持彈性,今後也不適合立法強制執行。」,認為天災難免造成經濟損失,但相比停工造成經濟和社會機制崩裂,更為慘痛亦更難恢復元氣。

面對超強颱風「山竹」猛烈吹襲,香港經受八小時十號風球的暴風豪雨考驗,幸而未有出現重大災害。主流傳媒如何看待政府防「山竹」措施?有評論認為香港政府預警措施得宜,建立起市民的憂患意識,獲得建制及民主兩派議員的肯定。同時有評論批評港府在處理塌樹方面顯出各方合作不足,而屋宇署「平時不燒香」對房屋狀況欠缺日常監督;賽馬會對賽事的安排亦有不當。

預警措施各界稱道?

面對超強颱風「山竹」來襲,香港未有出現重大災情,有評論認為特區政府先知先覺,做好應對措施。今日《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表示﹕「政府能將今次影響減至最小,有賴各部門嚴陣以待,做足預防措施。除建制外,泛民的立法會議員亦罕有肯定政府今次的工作」。《文匯報》社評亦認為﹕「特區政府此次以主動避災式思維應對『山竹』,以向大自然示弱的謙卑姿態保障市民生命安危的做法,值得肯定」。

《信報》社評表示﹕「政府這次罕有地預先舉行跨部門聯合記者會公布對應策略,作出全面總動員的準備,是主動發揮能量、破除溝通障礙、減少各自為政的應有之義。」;「不幸中之大幸則是,去年的災難沒有在今年重演。例如杏花邨的地下停車場,水浸毀車的悲劇不復見」。

《星島日報》社評亦認為﹕「意味以保安局為首召開涉三十個政策局及部門的跨部門會議進行協調工作發揮了很大作用」。

有評論認為,香港政府預先進行跨部門記者會只是公關手段,一場風暴反映出香港金玉其外的本質,《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指出﹕「保安局統領逾十個部門排排企見記者,以示積極應對的決心。可惜,平時不燒香,就算臨急做再多的公關騷,終究也是自欺欺人」。

憂患意識可減低災情

針對香港市民應對災害能力,《文匯報》社評指出﹕「香港市民具備極高素質,既懂照顧自己又能發揮互助及專業精神保持香港正常運作。」;「部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10號風球下仍如常為市民服務,顯示香港災難下的大愛根基深厚。」,香港具備抗災難的一流能力,值得港人驕傲自豪。

《信報》社評亦認為,香港凝聚了一周的憂患意識,「說明了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凡作出最壞打算的人,往往換來最佳回報,就是避過一劫。」;評論亦認為而玩命逐風的人士不再復見,值得令人感到欣慰;《信報》社評亦指出,「長遠而言,防風亦該減少排放,否則怪獸風暴日後陸續有來」。

屋宇署監管不力釀禍

針對大角咀有舊樓因樹木叢生,在山竹強風下外牆倒塌,《東方日報》「潤物有聲」龍力勤批評指出責任在屋宇署,「這種樹身與牆身扭結在一起的情況,就算沒遇上超強颱風,長遠而言,終究也會對牆身結構造成潛在危險。」;「屋宇署出名懶,做事隻眼開隻眼閉,不是走漏眼,就是如審計報告所指,有近七萬份清拆令,違規業主根本冇遵從。」,認為港府官僚卸責成風,對港人所造成的破壞力比風災更大。《文匯報》社評亦指出﹕「此次處理塌樹仍顯各方合作不夠」。

賽馬會反應遲鈍捱批

對於賽馬會在周日的賽事的安排,亦惹來批評,《明報》「馬上」任縱橫指出,「全人類都知昨日會打大風,取消各種活動,讓各人為防風作準備,但香港賽馬會卻拖到15號上周六下午3時半才決定取消周日賽事。」,批評管理層「反應遲鈍兼自大,傳媒行業被反應遲鈍的香港賽馬會弄至焦頭爛額。」;「只要有正常思維及正常反應,就可以減少賽馬行業內各方人遇到的風災損耗」。《明報》「非常境界」高乘駿亦認為﹕「現在紙媒已難做,馬會,你拿出一點點同理心好不好?」。

同理心應對災後情況

《頭條日報》社評李一瓢認為,各界應以同理心應對風災後遺症,「由於善後需時,各界必須有同理心,資方應與勞方多溝通,必要時安排彈性上班,一同應對風災的後遺症。」,「僱主要體諒僱員的處境,多作溝通,一同探討如何有效推動工作。」,「暫時實行彈性上班或家居工作,是切實可行的應變方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亦表示,部分公共交通未能於今日恢復運作,呼籲僱主靈活處理員工上班安排,即使遲到也不要扣減工資;「需要全民團結一致,讓社會盡快回復秩序」。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9-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