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佔中案判刑輕重成爭議 反映社會撕裂難平復?

2019-04-25 12:47:20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佔中案昨日(24日)判刑,九名被告中,四人須即時入獄,四人獲判緩刑或社會服務,而陳淑莊因要接受手術,押後至6月10日宣判。針對判刑輕重言人人殊,有意見認為,此案政治意味濃厚,裁決非但不是和局,而且會造成社會進一步撕裂,對於政治事,僅強調法治是難以解決的;亦有意見表示,以普通法控告「九子」的疑似不公,法官的說詞也「十分礙耳」,然而卻證諸佔中事態的發展。

突顯修補撕裂的困難

《明報》社評表示,佔中案判刑輕重言人人殊,是「突顯社會撕裂從未真正癒合」,而「衡量判刑輕重需要視乎具體場景,避免引喻失義又或立場決定腦袋」。對於控罪是否適合、判刑是否過重,「應當本着法治精神,經由上訴程序處理,不應政治化」。社評認為,在支持者眼中是「從容就義」,可是在不滿者眼裏卻是「死不認錯」,「雙方對事情的認知和觀感存在鴻溝,突顯修補社會撕裂的困難」。

應避免政治立場先行

《明報》社評認為,佔中案只是根據法律觀點,決定九名被告罪名是否成立,「跟佔領運動的政治和歷史評價是兩碼子的事,看待量刑輕重,應該避免政治立場先行,亦要避免斷章取義式的直觀比較」。對於政治層面的撕裂,「只能透過政治對話接觸」收窄分歧;至於消弭人心撕裂,則「需要各方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多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裁決令社會更撕裂?

《信報》「金針集」金箴文章引述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表示,「判刑結果想帶出『打和』感覺」,文章卻認為「裁決非但不是和局,而且是社會進一步撕裂的助燃劑」,「佔中案的起因是政改,政制不改,社會不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一味強調法治,毫無疑問是捉錯用神」,政治問題必須政治解決。

難言對選舉的影響?

《信報》「金針集」金箴文章表示,邵家臻和陳淑莊即時喪失議員資格的機會不高,因為民主派議員人數在立法會佔三分之一以上,對於抵住「DQ」壓力,而立法會換屆選舉亦將在明年展開,「DQ完再補選差不多夠鐘落莊洗牌」,建制派也「犯不着逼人太甚」。文章認為,目前難言判刑對明年選舉的影響,「民主派理論上可以藉着有人坐監而得到同情票,奈何本土派從一開始就質疑佔中九子的理念,能否贏得他們的選票實屬懸念」。

不肯面對慘重代價?

《星島日報》社評表示,法官判詞指出大眾看清「故事的另一面」,「就是被告借『公民抗命』之名肆意違法,破壞秩序,讓眾多市民飽受佔領之苦,卻始終得不到他們的道歉」,「判刑前後,被告和支持者在法庭外製造激昂場面」,轉移大眾注意力。社評表示,佔中的後遺症影響,,到「旺角暴動」達至高峰,如今「有所回落,但是並無消除」,「不少人仍然執迷於『故事的其中一面』,不肯面對運動令社會承受慘重代價」。

知其原委者難無他想

 《信報》林行止文章指出,佔中案中的「煽惑妨擾罪」,「早已於近百年間被立法機構制定的法例所全面取代,再無保留那含混不清、幾乎可以任意供人『發揮』的舊例,更何況普通法的公眾妨擾罪名,量刑一般較重」。林行止引述劍橋大學法律系教授史賓沙(J.R. Spencer)表示,其一「檢控當局要用嚴刑峻法對待」,其二是被告行為「不是明顯犯法,而檢控當局想不出其他罪名可以控告」,遂出以此法。林行止表示,「知箇中原委的,怎能不無他想」。

法官判詞證之於事態

林行止表示,對香港的司法制度和人才仍有信心,「以普通法控告『九子』的疑似『不公』,是律政司署提出,與法院無涉、與法官無關」。林行止提及法官在判詞,「說到『三子』以為幾十萬人聚集抗議便會令政府讓步、改以『三人』倡議的那種普選制度,未免天真」,林行止認為說詞「十分礙耳」,不過卻「證諸佔中事態的發展」,行動終以「敗興清場」;「法官的話不中聽,卻非大謬不然,而是參與其中的人,心痛不已」。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4-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