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大學「神科」聯招比例下降 基層上流更難?

2018-08-14 14:34:36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大學聯招上周放榜,港大中大多個「神科」(尖子科)非聯招學生比例達3成至5成,有聲音質疑是偏幫富有學生。有評論認為,大學收生有權「擇優而錄」,但政府亦須縮窄津校與直資學校的資源差距,遏阻貧富學生「成績鴻溝」擴大;亦有意見指出,大學透過減收本地考生,用非聯招學生填數,成為粉飾「業績」及取得高撥款的秘技。

目前,八間大學招收本地新生分為兩類,一類是以DSE 成績參加大學聯招(JUPAS)的學生,另一類是非聯招學生(大多持有IB課程資歷);而本港有提供IB(國際預科文憑)課程的學校,主要是直資中學、私立學校及國際學校。在今年聯招放榜後,港大中大多個收生門檻較高的「神科」(尖子科),非聯招學生比例達3成至5成,引起輿論關注,甚至有家長批評是偏幫富有學生。

《明報》今日(14日)社評則以港大醫學院為例,過去數年聯招學生取錄比例一直都有7成左右,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於2013年明言,「為協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動,將聯招生取錄額定為至少75%」。但據今年聯招數據推算,港大醫科本地新生僅不足一半來自聯招。

對此,港大中大均強調所有學生都是「擇優而取」。社評認為,院校收生強調自主彈性無可厚非,擇優取錄也沒有不對,然而收生政策和標準應該有更高透明度。另外,「75%」畢竟是港大醫學院的承諾,如果有變,至少應該向公眾解釋,否則會惹來更多揣測,並加深公眾對IB和DSE的誤解。

社評表示,本地提供IB 課程的學校,大多收取高昂學費,部分直資學校同時還得到政府資助。它們財力雄厚,教育資源遠比一般津校為多,與本港貧富學生「成績鴻溝」拉闊不無關係;因此直資學校貴族化情况必須正視,但民粹仇富亦非解決問題之道,「政府要遏阻『成績鴻溝』擴大,必須縮窄津校與直資學校的資源差距」。

不過,《頭條日報》升學專家章文彬專欄指出輿論的批評並不合理,此前5科考獲31至35分的尖子千餘名,到去年只有809名,今年更大幅下跌15%,只有687名,「在尖子大幅減少之下,要港大醫學院維持75%聯招取錄率,又要擇優而錄,情何以堪」。

章文彬批評,媒體單以浮面的數據論斷DSE狀元叻過IB、A-Level的尖子,來批評何以醫學院倒行逆施,不多取錄考DSE學生,間接鼓勵家境富裕學生另覓升學途徑;而論者不評論DSE和學制的缺失,只轟大學取錄策略出現問題及容許家境富裕學生有得選擇逃避DSE,「正如坊間論述港式教育制造高分低能,叻嘅走晒。如今醫學院有空間從非聯招撈回,有何問題?」

《香港01》「01觀點」則認為,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未能信守承諾確是一件憾事,但輿論不應指摘他偏幫富家子弟,「若港大醫學院能幫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固然是美事一樁,但更應負起這個責任的卻是政府,因為現時的直資學校制度才是偏幫來自富有家庭修讀IB 課程學生的元兇」。

文章表示,教育可以是一種商品,有財者願意多付出,自然有權享有更優質的教育,但直資制度的問題在於當局容許學校同時徵收高額學費及享受政府津貼(在2017/18學年,若學校想獲得全額政府津貼,最多可徵收138,481 港元學費)。

文章指出,如此高額的學費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擔,這些「貴族學校」一邊收取政府巨額資助,但卻集中培育富有學生,這絕非公義的資源分配辦法,「故更直接的做法,應是審視教育系統中的資源分配制度,而直資學校制度,才是大眾應該關注的問題癥結」。

《巴士的報》盧永雄專欄解釋,大學的撥款由大學資助委員會(UGC)決定,而收生的成績是決定大學學系表現的主要指標。如果收生成績不斷下跌,證明這個學系不受歡迎,UGC的撥款就會減少;所以只收取成績最好的一小撮聯招學生,餘下的學額由非聯招學生補足,就成為粉飾「業績」受向UGC取得高撥款的秘技。

盧永雄又認為,大學資助有一套成文制度,而「神科」收生,透過減收聯招生來來繞過這個制度,並多收副學士生去弄高學生人數去多拿取資助,「這對那些正正經經參與本地高考的聯招學生不公平」。

盧永雄強調,近年大量名校轉做直資學校,它們收取政府資助之餘,也收取較高的學費,變成有雙重資源去培訓學生,結果直資學校大量湧現,加上在外國讀書回來的非聯招學生也搶佔了很多學位,就形成一個對基層學童的歧視,「香港的教育制度,正在製造結構性的跨代貧窮」。

【輕盤點】狀元例牌讀「神科」?港大醫科下年新招搶收尖子?

【輕盤點】狀元例牌讀「神科」?港大醫科下年新招搶收尖子?

【香港輕新聞】大學聯招(JUPAS)上星期放榜,11名文憑試狀元由港大及中大包攬,當中大部分人選擇讀醫科及法律系。曾被外...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8-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