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呂大樂﹕民生與政治的二元思維

2020-01-17 13:14:5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對於現時香港社會對公眾議題常採用一種二元思維,一分為二劃為民生或政治議題,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7日於《明報》撰文表示,從來就沒有「純民生」的民生議題,也沒有只有政治的政治議題,要搞好民生,其實需要有政治觸覺與分析;觀乎政府在近日「十大紓困措施」的表現,似乎缺乏總結經驗的能力,重複早前犯過的錯誤,為社會爭議、矛盾、衝突添加燃料。

公眾議題的二元思維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月17日於《明報》撰文指,不知由何時開始,香港社會包括「政府領導、政黨領袖、議員、新聞工作者,以至普羅市民」,都常以一個「二元的思維」將公眾議題一分為二,分為「民生」或「政治」議題,「兩者是可以單獨區分出來,各有背後不同的性質、計算、利益」。時而想像為對立的,如沒法解決政治紛爭,便專注民生,一方減少另一方增加,兩者替換;時而理解為統一,如政治失利時運用民生議題來挽回民意支持,其核心的想法「是操控的結果」。

呂大樂認為,「從來就沒有「純民生」的民生議題,也沒有只有政治的政治議題」,對某些人而言這種二元思維的作用在於「突顯政治是虛的,而民生才是實在的;又或者,歸類為政治的都是別有用心的、有所企圖的,而只有屬於民生的才真正惠民」,而所謂「民生」「政治」議題基本上是「一套政治修辭」而已,是對所謂「公眾議題的一種消費方式」;然而港府的官員又樂於表明,「他們的動機純正」。

呂大樂指,「自認真正照顧民生者,經常暗示或明示任何阻礙他們工作的,都在搞政治」,在其論述中,「民生與政治不單止對立起來,而且出於政治動機的行動會破壞為民求福祉的民生議題」,「政治不是建設性的,它甚至是破壞性的」,而站在對立面的另一種意見,一定不甘示弱,將對方的建議稱為「打民生牌」,其實雙方基本上都在政治角力,「既要提高己方的支持度,同時也在過程中打擊對手」。

政府處事的三大特點

觀乎政府在過去七、八個月的表現,呂大樂表示,林鄭月娥政府處理大事的手法可以粗略地歸納為三點,其一是「一錯到底,以為否極泰來」,沒有準確研判社會何時到達最低點或反彈;其二是「不善於搞團結」,目前為止政府領導跟建制派未修復關係;其三是「不斷擴大打擊/衝突面」矛盾與衝突不斷擴散,逐漸連本來未有捲入其中的社會界別,都成為了參與的群眾。三大特點加起來,後果是整個「社會繼續燃燒」。

呂大樂同意社會資源需要再分配,亦支持政府推行社會福利,「聽到政府要搞民生,我不會反對」,不過政府有心推行新政,「領導們必須明白,除了政策建議之外,還要講技巧、程序、手段」。在剛過去的這個星期裏,政府不乏新計劃,每一個項目都涉及政府支出,而「十大紓困措施」挑起了中小企的神經,「未有一些醞釀便拋出社會議論,充分顯示特區政府繼續重複修例過程所犯的錯誤,沒有跟工商界做好基本的團結工夫」,勢必出現爭議。

重複早前犯過的錯誤

呂大樂認為,「如果特區政府領導們對此再次掉以輕心,爭議必定蔓延,很快題目便演變為政府的財政管理與紀律」,「對身邊很多問題感到不耐煩的中產階級也會加入『戰團』,參與討論這個政府是否懂得創造財富」,「以目前香港的財政狀况而言,要應付幾百億的新增開支,不會是問題」;「問題是市民是否接受政府的想法和做法。要搞好民生,其實需要有政治觸覺與分析」。政府如此操作議題,「可視為他們有着一股不會迴避爭議的勇氣,也可以看為他們缺乏總結經驗的能力,重複早前犯過的錯誤,為社會爭議、矛盾、衝突添燃料」。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0-01-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