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周永新﹕政務官管治衰敗是最深層次問題

2020-01-10 14:02:1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10日於《明報》撰文表示,香港由政務官(AO)組成的管治階層,在「一國兩制」下發揮的角色,似乎已成為一種過去式,明顯失去帶領港人重建香港的能量,成為香港最深的深層次問題。

市民對政府缺乏信心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10日於《明報》撰文表示,政府宣傳短片呼籲港人重建香港,然而市民不信任政府,政府推行的措施不可能順暢;而市民不信任政府,並不在反修例風波才開始,自林鄭上台以來,「市民對特首和她管治班子的支持、管治能力、施政成效,已有從高位逐漸下滑的趨勢,反修例風波只是把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推至更低」,「市民對特首和政府缺乏信心,是一連串施政失誤所造成,並不能把問題全部歸咎反修例事上」。

周永新認為,特首和政府有幾方面的問題令市民失去信心,首先是政府施政不聆聽民意,「政府在聆聽民意上所犯的錯,並非單純的把市民的聲音當耳邊風,而是知道民意之後,仍是逆民意而行,造成的傷害更大」;如反修例風波中有過百萬市民反對修例,政府仍然不理會。而另一種不聽民意的做法,就是「諮詢民意後卻不跟從」,如公開的邀請市民就土地供應提供意見,但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還未提交報告之先,政府已公布「明日大嶼」發展計劃,不但架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還令「市民覺得自己受騙」,「嚴重的傷害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政府誠信到市民質疑

其次是「政府的誠信受到市民的質疑」,周永新並不認為「特首和她的管治班子是一群沒有誠信的人」,然而市民覺得政府沒有誠信,並不是因為他們個人的操守,「而是他們在負責的政策範圍內,有否真心說話」,「在現屆政府兩年多的管治裡,市民並不覺得司局長真誠的與市民對話,也沒有誠實地向他們交代」。

司局長在公開回答問題時常常是「言不由衷」,就如是房委會於上月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市民感到驚訝的是,預期的公營房屋供應竟然不加反減;運房局長的解釋是:根據統計處提供的數字,香港未來的住戶數目將減少」,「或許是事實,但聽在市民耳裏,總覺政府無心增加土地供應,所以降低對房屋的需求,結果輪候租住公屋的時間愈來愈長」。

另一個例子是《2018年香港的貧窮狀况》報告,市民的印象是:香港的貧窮人口愈來愈多,然而勞福局長自有他的解釋,例如老年人口增加等,「但市民覺得,如果政府願意加大力度扶貧,香港貧窮人口的數目怎會愈來愈多」。以上兩個例子,可見市民對政府的房屋和扶貧政策,可能理解不足(他們不是專家),但負責的官員在解釋有關數字時,為什麼不從市民的角度出發;「令市民覺得,他們只望推卸責任,過往的承諾都是謊言」。

政府做事欠缺透明度

第三是「政府做事欠缺透明度」。周永新指,「不期望政府事事開誠布公,畢竟很多政策的制訂都需要經過冗長的程序,不能從開始便讓市民得知」,然而關乎民生的政策,市民的參與十分重要,政府往往到了最後一刻才公布政策,或故意隱瞞相關資料,市民在不明白政策目的的情況之下,就會難以支持。如「明日大嶼」、《逃犯條例》修訂,事件市民知道的不多,「政府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蒙騙市民,市民怎會對政府有信心」?

政務官管治層的問題

周永新表示,「一國兩制」還有27年要走,林鄭的政府能夠完成餘下任期已是奢望,更何況要她的管治班子令香港重新振作;不禁慨嘆由政務官(AO)組成的管治階層,在「一國兩制」下發揮的角色,似乎已成為一種「過去式」。特區成立快23年,「4位特首中有2位由政務官出任,其中成敗,歷史自有公論」,政務官那套傳統的管治方式——「自以為是的原則和立場、官僚的議事態度、不顧民意的決策過程、不肯認錯的官場文化,就算不至於成為香港今天困局的罪魁禍首,也明顯失去帶領港人重建香港的能量」,「已成為香港最深的深層次問題」。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0-01-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