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馬傑偉﹕都市傳說呈現的「真實」社會心理

2019-09-13 13:23:51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自反修例風波以來,各式的都市傳說及假新聞「瘋傳」。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9月13日於《明報》撰文表示,假新聞愈頻傳,愈能反映社會心理「真實」的一面;馬傑偉分析出假新聞「瘋傳」的脈絡,又認為假新聞是真實而強烈地呈現出集體焦慮與憤怒,同時強化對政府的不信任,煽動各方陣營的對立與仇恨,並成為政治動員的武器。

滿足真實而強烈的心理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9月13日於《明報》撰文表示,假新聞愈被「瘋傳」,愈可反映社會心理「真實」的一面,不管訊息是局部真實或完全子虛烏有,如可被廣泛的流傳(viral),必然是滿足某種真實而強烈的心理;隨著現今社會「資訊個人化」、「碎片化」以及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假新聞更多出於商業及政治操作,並愈來愈精準地掌握群眾的深層心理躁動」。

馬傑偉分析出假新聞「瘋傳」的脈絡,並歸納出假新聞頻傳的原因。首先是「新聞受限、資訊系統性阻塞,市民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自然會減低對假新聞的戒心」,相較於「721元朗事件」有記者直播的情況而言,「831太子站事件」的「死人」傳聞猛如風暴,「正正因為資訊黑洞所觸發」。馬傑偉表示,「作為觀眾的我,心急難受,猜測月台究竟出現什麼不可告人的慘事;相信我的焦灼心情,是普遍的;大家渴望接近真相,卻不得其門而入,正是傳聞發酵的溫床」。

傳聞觸及集體焦慮恐懼

馬傑偉表示,因為傳聞觸及「集體焦慮、恐懼、壓抑、欲望與禁忌」,假新聞有人信以為真,並非透過「理智分析」,而是「情緒甚至是集體潛意識」成為背後的驅動力。如「新屋嶺拘留所的酷刑傳聞」,「除了因新聞閉鎖,更大的力量是恐懼與想像」,再加上月前醫院病房內暴警虐民的CCTV影片曝光,令新屋嶺出現相同「打犯」情節成為「合理推測」,而送院人士又出現不尋常的嚴重骨折,「稍有同理心的市民,或多或少有一種『移情』的恐懼」。

在新聞學中介定什麼是「好新聞」的其中一個特質就是「貼身危險」(proximity/present and immediate danger),馬傑偉指過往的假新聞是關於衣食住行、疾病健康的「貼身貼地」問題,而在今次反修例中,「最『乾淨』、『清脆』、為時只有半天的假新聞」,是第一次市民塞機場,「當日下午4時多……大量假新聞「似層層」地說,機場員工收到內部通知,防暴警察黃昏時分大力鎮壓」,家人朋友出於擔心與關心之下,勸喻示威者撤退,該假新聞成功達到勸退示威者的目標。

公權缺乏制衡信譽破產

馬傑偉指,目前公權信譽破產,官方(尤其是警方)的記招的殺傷力大,「發言人指鹿為馬、虛與委蛇、卸責推搪」,「林鄭月娥記招一時一樣,又外泄真錄音,是否向北京辭職,真假難辨」,使公權「信任直插谷底」,雖然官方三番四次否認有太子站「打死人」,「市民就是不信你,傳聞依舊。逆權文宣,甚囂塵上」。馬傑偉認為,「警方、林鄭政府、中央三方面愈綑綁在一起,愈見缺乏權力制衡,信譽也愈拉愈低」。

馬傑偉認為,「政治操作的系譜裡,陰謀論是其中重要一環」,「香港市民對政府信任盡失,陰謀論就有市場」,「愈多人相信就愈有政治的殺傷力」,「國內以及香港親中派,反反覆覆指今次『顏色革命』是美國陰謀,卻拿不出有力證據。此陰謀論大大偏離了示威者的親身體驗,並加強了市民對親中集團的反感與不信任」;面對「陰謀滿天飛」的局面,「公權若繼續不問責,警方繼續有錯不認,若真相沒有獨立調查」,政府將難以推出政策管治香港。

傳聞政治目的已見成效

馬傑偉表示,「『太子站死人』是個上佳textbookcase」,「由於新聞封鎖、民情恐懼、貼身貼地,而官不可信,傳聞在事實的碎片中滋長,在集體悲憤中似火燎原」,「起初是各種『打到嘔白泡』分析推斷,最後出來一個明顯是政治操作的假新聞」——有外媒訪問一個「口窒窒」女人,她自稱朋友被警察「打死」,她起初說英語,後來有個男人為她翻譯,「翻譯男人說,太子站市民被『executed』(處決),用詞煽情,斧鑿甚深」,「炮製短片的編、導、演,向港鐵與警方施壓,並令事件升溫,政治目的已見成效」。

馬傑偉指,香港有一系列的都市傳說,「由1990年代至今一脈相承,均呈現陸港矛盾」,第一次出現的「九廣鐵路鬧鬼廣告」,在「六四慘劇與九七回歸之間,反映港人對回歸中國的強烈焦慮」;第二次是深圳東門,有港人修甲時被「迷魂」,第三次是北方男子在香港「拐童」,「第二、三次,發生於2008年後,陸港矛盾升溫,港人敵視大陸人」,而「太子站死人」是升級版的都市傳說。馬傑偉認為,都市傳說雖然半真似假,「但卻真實又強烈地呈現了集體焦慮與憤怒」,強化對政府的不信任,煽動各方陣營的對立與仇恨,並且成為政治動員的武器。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9-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