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擂台】戴耀廷:民主派想生存 不能只做「反對派」

2017-07-11 14:14:35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yellow_副本【香港輕新聞】林鄭月娥上任十多天,總體順利,各界普遍對林鄭的期望多於擔憂。連日來不斷有社論為林鄭如何經營好本屆政府出謀劃策,卻鮮有人談到民主派怎麼辦?今日《蘋果日報》刊登港大副教授戴耀廷文章,重點分析林鄭「順風順水」對民主派意味著什麼。

戴耀廷文章中承認,林鄭開局的政府與上屆相比已好了許多,也從不同方面表現出願與民溝通的意向;民主派也因過去五年的疲乏願意與林鄭暫息干戈,故林鄭的蜜月期應可維持一段日子。然而戴耀廷同時指,如果一個「不是由民主程序產生的政權」開始願意積極回應市民訴求,甚至在某些議題上與民共議,民主派的政治空間就會開始收窄,這是民主派的生存危機。

文章分析,民主派的危機,在於它「一直只扮演反對派」,意味著在執政者未能有效回應反對派訴求時,反對派能產生的影響力較大;當執政者開始有求必應,反對派能「合理地反對」的事情越來越少,自然失去其存在意義。戴耀廷又指,民主派想生存,不能繼續單純扮演「反對派」角色,而是應該回歸其真正定位:反對非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執政者,透過引入民主選舉推動社會改革。

戴耀廷又建議民主派,若想實現其真正理念,應該突破現有的「反對派」框架:例如從區議會層面起,實現民主程序:民主派須在地區層面增加民主參與及商討,和居民共商區域發展,滿足居民長遠需要,取得區內居民的信任;繼而取得各區議會的控制權,成為連結全港的政治改革力量,而不限於政治反對力量,此時無論執政者態度軟硬,民主派皆可向市民凸顯政權不足之處。

文章最後指,即使林鄭有意跳出保守的框架,在北京政權處處設限的情況下,也不可能事事如意;同樣,若出現這類衝突,民主派想發動反對行動亦不難,但不能滿足於只當「反對派」。戴耀廷呼籲:民主派只有堅定成為社會改革力量,才有執政的一天,才能使香港出現真正的社會改革。

政治評論員王岸然今日在《信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就說,林鄭作為「港英餘孽」,其命運已經「寫在牆上」;同樣,泛民再行30年前騙取港人支持之法也將失效。文章以23條立法局裡,認為北京早已同意林鄭任內不會立法,這樣林鄭「成功」抗旨,泛民也「成功」爭取抗拒立法,但新一代年輕人已不會買賬這種「舊把戲」,又斷言舊泛民的「民主回歸」路線在新一代中已沒有市場。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7-07-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