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欲戴皇冠卻難承其重的印度(之三)

2017-08-12 09:00:13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IMG_20170811_183420_processed

近日,中國在24小時之內對印度連發6次警告,密度之大堪稱近年少有,是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最強烈的一次。一時間,坊間對於會不會爆發自1962年以後的第二次中印戰爭議論紛紛。

縱觀印度的國家歷史,作為一個提出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不結盟運動」的國家,自從1947年建國後一直沒停過戰爭,和周邊的大小國家幾乎都打了一遍,這本身似乎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從地圖來看,印度是一個幾乎獨享整個印度洋的大國,周邊除了巴基斯坦以外,也沒有強敵林立;更不提巴基斯坦對比印度也相對弱小,戰略上明顯處於守勢。那為什麼印度為陷入這樣一種戰火連天的境地呢?恐怕和印度自身的國家戰略定位有很大的關系——套用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裡的一句話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印度立體地圖,反映其地形特點。(資料圖片) 印度立體地圖,反映其地形特點。(資料圖片)

缺失的一環

眾所周知,印度的獨立領袖「聖雄」甘地,一手建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非暴力的態度開創了所謂「和平獨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先河,一時間被奉為佳話,堪稱和平的典範。但是,印度的建國看似和平,但是卻有個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他們完完全全地繼承了前殖民者留下的一切東西,包括殖民地的政治制度、金融制度和產業結構等等;還有就是英國人留下的各種領土問題,比如令印度戰火不斷的印巴分治問題、以及「麥克馬洪線」等等。

可以說,印度的獨立骨子裡還保持英國的一套制度,毫無改變的意思。印度不少國民認為:英國人很好,為印度修了公路、鐵路、建了電站,還蓋了很多大樓;英國人統治下的印度是「日不落帝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那麼現在印度人自己治理的印度也應當是世界的明珠,至少應是印度洋乃至亞洲的「一哥」,印度應該也必須無條件地繼承和接管英國在南亞次大陸上的一切利益。

於是我們看到印度1947年建國後,和周邊所有國家一直摩擦和戰火不斷。三次印巴戰爭、軍事入駐尼泊爾、武力吞並錫金、中印戰爭等等。但正如西方諺語所言:「欲戴皇冠,必承其重(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印度一沒有英國的強大工業基礎和實力,二沒有英國那樣外交手段和政治背景,卻偏偏有取代英國殖民周邊地區的大佬夢想。

當初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沒有給印度建設留下像樣的工業;印度建國以後在工業化的道路上也乏善可陳。印度雖然有世界上產量數一數二的鋼鐵企業——塔塔鋼鐵(Tata Steel Limited),但是印度建造軍艦和坦克的鋼鐵卻仍需從國外進口,原因就是塔塔鋼鐵無法生產高品質的鋼材,滿足不了軍工生產。

就像《水滸傳》裡假冒李逵的「李鬼」,就算拿起板斧,沒有一身本領也注定成為不了「李逵」;平時欺負一下老弱婦孺尚可,若遇上真李逵就會露出馬腳。

tata 印度塔塔鋼鐵網站

莫名奇妙的自信

內地網絡有個新的詞彙叫做「迷之自信」,以形容人憑空出現的自我感覺良好。印度自從建國以來,整個國家和民族從上到下的表現正如這種「迷之自信」,優越感橫溢。尤其是1962年之前的印度,尼赫魯通過提出「不結盟運動」這一外交綱領,儼然已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老大;又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中慘勝巴基斯坦,奪去了克什米爾大半的控制權;緊接著在1961年12月,印度又發動了「果阿戰爭」,以武力一舉收復了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區——果阿。

印度一向認為果阿的收復是印度對西方國家的一次徹底勝利,戰後新德里的報紙齊聲歡呼,稱之為「我們最得意的時刻」,大力贊揚印度軍隊在收復果阿時表現出的「旺盛的戰鬥精神 」。印度總理尼赫魯也為印度軍隊在果阿的「赫赫戰功」而陶醉,他曾言:「我國武裝部隊第一次成為一支非常強大和非常有效的戰鬥力量,我是深知內情才說這番話的……」他甚至認為,印度陸軍和其它軍種,比獨立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強大,即使應付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聯合進攻「也綽綽有餘」。

收復果阿的印度軍隊。(圖片來源網絡) 收復果阿的印度軍隊。(圖片來源網絡)

實際上,印度軍隊在這次「果阿大捷」的表現可謂乏善可陳。主場作戰、近十萬名裝備有大量坦克大炮的印度軍隊,在彈丸之地的果阿面對5000名沒有後方支援、沒有坦克的葡萄牙軍隊花了將近48小時才解決戰鬥,這種勝利實在是不值一提。但是,果阿一役可以說是把印度的「迷之自信」提升到了空前的地步。

果阿之戰翌年,尼赫魯就自信滿滿地制定了「里窩那計劃」,發動了中印戰爭。結果,被全印度人民與政府寄予厚望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的陸軍」,在解放軍面前不堪一擊。戰後,美國駐印度大使說:這個國家的民族自信仿佛一夜之間蕩然無存,猶如滅國一般。

平心而論,印度雖然國家有很多問題,諸如工業化水平低,文盲率高,種姓制度等等。但是仍是有它的先天優勢。三面環海背靠喜馬拉雅山,地理優勢明顯;物產富饒,人口眾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國家戰略上,只要更腳踏實地,成為一個洲際強國沒有任何問題。

可惜的是,建國後印度的國家戰略過於好高騖遠,在國與國之間總是追求零和博弈。導致今天印度和周邊所有國家都有爭端和摩擦,一手造成如此惡劣的戰略環境,印度當局確實應該自我反省了。

(作者注:就在本文寫成之時,又發生一單新聞。不丹政府剛剛發表聲明宣布:不丹和中國在洞朗地區沒有任何爭議;不丹政府確認洞朗地區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想當初印度正是打著保衛不丹領土的旗號,在洞朗地區和中國對峙的;未曾想不丹竟然這樣發表聲明,可以說是在印度臉上「狠狠摑了一巴」。被苦心經營了多年的老夥伴不丹如此對待,印度政府難道不覺得可悲嗎?)

">呂琪:印度撤兵的非政治因素分析(之四)

  • 【軍事博評】呂琪:欲戴皇冠卻難承其重的印度(之三)

    【軍事博評】呂琪:欲戴皇冠卻難承其重的印度(之三)

    近日,中國在24小時之內對印度連發6次警告,密度之大堪稱近年少有,是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最強烈的一次。一...

  • ">呂琪:欲戴皇冠卻難承其重的印度(之三)

  • 【軍事博評】呂琪:印度軍隊有多大的戰鬥力?(之二)

    【軍事博評】呂琪:印度軍隊有多大的戰鬥力?(之二)

    最近,內地軍事論壇在熱議一件事:最近印度在試射新研制的國產155mm「丹奴什」榴彈炮火時出現事故,出膛的炮彈擊中...

  • ">呂琪:印度軍隊有多大的戰鬥力?(之二)

  • 【軍事博評】呂琪:印度為何懼怕中國修路?(之一)

    【軍事博評】呂琪:印度為何懼怕中國修路?(之一)

    近來,一則關於中國和印度軍隊在兩國某邊界處對峙的新聞吸引了不少關注。一時間,各種關於中印兩國要開戰的傳言在民間和...

  • ">呂琪:印度為何懼怕中國修路?(之一)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7-08-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