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萬眾期待的「全能戰機」即將登場?

2018-09-15 15:44:58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最近,美軍的「F-35C」第五代艦載戰鬥機開始登上「林肯」號核動力航母,進行一系列的測試,為將來實戰部署積累技術數據。隨著「F-35」系列粉墨登場,中美俄三國的第五代機都進入服役狀態。由此引申出一種討論:戰鬥機的輕重之分是否逐步消失了?雖然說美軍強調「F-22」和「F-35」是高低搭配,但是從體型看,「F-35」的「低」已不算是輕型戰機。

F-35「上艦」(網絡圖片)

早期軍械為何分類眾多?

戰鬥機輕重之分的比較,在陸上裝備中有個先例可以對比一下——坦克。坦克和飛機幾乎誕生於同一時代,雙方都在一戰時出現在戰場上。早期的坦克分類也不少:有按照重量劃分的輕型、中型、重型坦克;也有按照任務劃分的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等等。

維克斯MK2中型坦克(網絡圖片)

邱吉爾步兵坦克(網絡圖片)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劃分,主要原因是受限於早期的材料、發動機的水平,加上未知新式武器如何運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諸如閃電戰、「大縱深」等作戰理論的誕生,加之大功率發動機和各種複合裝甲的研發成功,令坦克的三大要素: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得以均衡發展,於是催生了現在的主戰坦克,也使輕型坦克基本淡出戰場。

克倫威爾坦克(網絡圖片)

虎王重型坦克(網絡圖片)

戰鬥機方面也逐漸呈現這種趨勢。早期噴氣式戰鬥機剛出現時,戰鬥機的分類也是五花八門:有按任務劃分的截擊機、攻擊機、戰鬥轟炸機等;也有按照重量劃分的輕型機、重型機等。與早期坦克的情況一樣,材料、發動機限制了戰鬥機的發展。此外,也與當時電子設備粗大笨重以及空軍作戰思維有很大的關係。

二戰後,各大國的所有戰爭模式都開始按照核大戰來準備,空軍的飛機也不例外。彼時各國研制的飛機都圍繞著能否掛載、投擲核彈來進行;同時為了攔截對方已掛載核彈頭的飛機,各種追求大型化超高速的截擊機應運而生。

例如美軍的F-89「蠍子」、F-106「三角標槍」等,還有有史以來最大的截擊機,蘇聯的「圖-128」(北約代號「大提琴手」),這些飛機無一例外都具有航程遠、速度快、火力強的優點。但在追求高速的前提下,這類飛機大都具有性能單一、機動性弱的缺點。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逐漸發現按照核大戰模式打造的這種空軍,在面對常規戰爭時有點「老鼠拉龜」無從下手的感覺,在面對第三世界國家時尤甚。

全能戰機初啼試聲

這個時候,美軍關於研制一款「全能戰機」的呼聲越來越高。最後,呼聲催生的產物就是「F-111」,綽號「土豚」(Aardvark)的戰機。「F-111」由美國空軍與海軍聯合參與,且雙方均提出了不同的設計需求:空軍要求的是一架能夠全天候、以低空高速進行遠程攻擊的戰術轟炸機;而海軍則要求一架能夠長時間滯空的艦隊防空戰鬥機。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在開發中的許多問題最終導致艦載攔截機的設計(F-111B)沒有實現,「F-111」最後僅為空軍採用,而且它也並未在實戰中體現出戰機的功能,美國空軍「F-111」主要還是當轟炸機來使用。1996年美軍所有的「F-111」機型退役,第一次全能戰機的發展並不算成功。

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以約翰·博伊德(John Boyd)為首的美國「戰鬥機黑手黨」出現,加上航空科技進步以及發動機技術的提升,飛機發展也進入新時期。早期的航空發動機是渦輪噴氣發動機(美軍「F-86」的J-47或者蘇聯「米格15」的RD-45等)推力大多在20多千牛左右,而最新的美軍「F-35」使用的F135發動機最大推力已經能達到驚人的191.3千牛。

這飛躍式進步使得飛機的動力更加充沛,也讓飛機可掛載更多的東西。同時,電子技術的發展,也使得飛機比以前看得更遠、看得更清,在電子對抗和電子壓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進步的發生,再度賦予全能戰機發展的可能。

F/A-18F與F-35C(網絡圖片)

以著名的「F-16」戰鬥機為例,該機研發初衷是美軍依據越南戰爭空戰經驗,大幅度優化視距內格鬥性能,專門打造的一款單座單發噴氣式多用途空中優勢戰鬥機。但隨著發動機技術的提升(從最早的F-100-PW-200的106千牛,到後來F110-GE-132的144千牛),「F-16」已經從最初的輕型空優戰鬥機發展成一款集對空、對地於一體的多用途戰機,漸漸擁有全能戰機的影子。特別是以色列空軍的「F-16I」,與以色列最先進機載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完美融合後,「F-16I」具有了全天候攻擊能力,在以色列空軍對敘利亞等國的打擊中表現優異,成為中東天際最強悍最全面的戰機之一。

「F-16I」神話「破滅」?

全能戰機真的這麼超神嗎?我們不妨看一個戰例:

2018年2月10日,以色列軍方的防空雷達檢測到一架疑似伊朗的「雷電」無人機正在接近敘以邊境。以色列出了名是睚眥必報,以軍方在擊落該架無人機一小時後,出動了三架「F-16I」戰機對駐紮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附近的伊朗伊斯蘭衛隊基地實施打擊。但在行動中,以色列軍機遭到了大規模的防空火力攔截,最後以軍一架「F-16I」被敘利亞軍方老舊的S-200大型防空導彈(北約代號SA-5 Gammon,中文意譯為"醃豬腿")擊落。

以色列「F-16I」(網絡圖片)

在中東天空來去自如的以色列空軍王牌飛機「F-16I」竟然折戟沉沙?事後以軍方的調查報告,認為「F-16I」被擊落的主要責任在於飛行員遭受防空火力攔截時未能遵守標準操作。原文「兩名飛行員過於專注攻擊任務,沒有有效保護自己,犯了專業錯誤」,換言之是飛行員麻痹大意,輕敵導致被擊落。

果真如此嗎?以軍2007年有一場性質類似的「果園行動」。期間以軍出動了18架「F-16I」戰機遠程突襲敘利亞境內的疑似核設施,整個行動圓滿成功,沿途敘軍方的防空系統完全沒有反應,包括當時最新的俄制的「道爾」防空系統(Tor Anti-aircraft missiles)根本就沒有開過機;又比如2014年,以軍出動了4架「F-16I」戰機空襲敘利亞境內的彈道導彈基地,行動同樣也是完美的。

那為什麼這次「F-16I」會慘遭滑鐵盧呢?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這次行動的策劃和準備,並不在於「F-16I」本身。前兩次的行動,以軍都經過嚴密的組織,行動中除了「F-16I」以外還有別的戰機配合。像「果園行動」除了18架「F-16I」以外,以軍還出動了兩架「G550」電子戰飛機、一架「海雕」預警機和7架「F-15I」戰機負責制空保護;2014年的行動力除了「F-16I」以外,還有一架「IAI-200」大型電子戰飛機和兩架掛載了電子干擾吊艙和反輻射導彈的戰機伴隨作戰。

而在這次旨在摧毀對方無人機基地的行動中,以軍在擊落對方無人機後短短一個小時就倉促上陣,同時除了三架「F-16I」以外,並無其他戰機配合。所以這次「F-16I」的失利並不能說是飛機的問題,主觀而言還是以軍自己麻痹大意輕敵導致的。

一機多能、一架飛機打天下,這種完美的戰機肯定是各國空軍都希望得到的。各國的軍工人員至今仍在努力地研發和製造出這種所有飛行員夢寐以求的飛機。

 

小知識:空權論提倡者杜黑將軍與「會戰機」

1920年時的杜黑將軍(網絡圖片)

空權論的始創者是意大利的朱利奧·杜黑將軍(Giulio Douhet),早年在意大利軍參謀部服役時,即已倡議飛機的重要性,指出空中力量具備無可匹敵的進攻性,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甚至提出早期戰略轟炸理論,認為單靠轟炸敵人城市及重要設施,不但能摧毀敵人繼續戰爭的能力,甚至能令敵人民心崩潰,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此,他甚至構思了可能是今天「多功能戰機  / 全能機」的始祖:「會戰機」(Battle plane)。會戰機不單可以實施轟炸及地面攻擊,更有充足的火力進行空中作戰,迎擊敵方的防禦飛機(當然也可攻擊敵人的「會戰機」)。

進行測試的YB-40,一般裝備是18門M2機槍,但有資料指可加裝至30門,甚至安裝40MM機砲。(網絡圖片)

雖然技術所限,真正的會戰機還未能造出來(畢竟以戰鬥機的大小,無法做戰略轟炸任務,早期的雙發重戰鬥機也只能進行對地攻擊及攔截任務),不過同樣重視戰略轟炸能力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倒造過性質有點類似的東西:轟炸機護航機YB-40。事實上這是一種改裝的B-17轟炸機,全機可裝上大量M2機槍,作為轟炸機編隊護航之用,美軍亦製作了25架試用,結果強差人意,歷時兩個月的測試中,12架投入作戰的YB-40只得到約5架的宣稱的擊落紀錄,自身損失一架,且因為機身過於笨重,爬升率還不夠已投彈的B-17快,結果經常追不上轟炸機群,無法有效完成護航任務......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09-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