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談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何為抵消戰略?(上)

2018-10-06 02:53:13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美軍犬型戰場機器人

縱觀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大抵都是通過「死撐」模式決出勝負:例如希臘時期的斯巴達和雅典、上世紀初歐洲各國之間的紛爭。不過這種「死撐」式的競爭與博弈結局往往都是兩敗俱傷。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雖然最後以斯巴達城邦獲勝告終,但戰爭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戰後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而上世紀初歐洲各國的紛爭導致的兩次世界大戰,直接把世界的主導權交給了美國。這樣的代價太大,二戰以後的美國政府遂萌生改變這一現象的想法,於是一種新的博弈方式——「抵消戰略」就由此而生。

以智巧取勝的戰略

所謂「抵消戰略」,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尤其是技術優勢,以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從而削弱對手的力量為自己贏得最終的勝利。二戰以後,美國一共提出過三次抵消戰略。

第一次是1950年代由艾森豪威爾提出的,面對蘇聯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特別是坦克裝甲實力。美國大力發展核武器,力求在核力量方面壓制蘇聯從而取得戰略優勢;第二次在1970年代,當時蘇聯在核武器發展上得到長足進步,無論數量還是技術都不亞於美國,再加上龐大的常規戰略力量,令北約深感不安。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哈羅德·布朗(Harold Brown)提倡大力發展電子和信息技術,同時提出了制導導彈、隱身技術等等一系列顛覆性概念。

從結果看,第二次的抵消戰略可以說比第一次更加成功。最終除拖垮蘇聯外,更是開創了一個美國以軍事技術為主導,壟斷全球金融、經濟和技術多方面的「一超獨霸」時代。新世紀美國能在全球為所欲為,主要靠的就是第二次抵消戰略帶來的紅利。

第三次「抵消戰略」如何誕生?

冷戰後,隨著中國崛起和俄羅斯的復興,加上美國對外陷入兩場反恐戰爭的泥潭裏,對內經濟增長乏力,元氣大傷。美國自我感覺軍事優勢正在逐漸消失,這對一個現有世界霸主而言危機感是十分強烈的。於是,美國人在2014年創造出一個詞彙「步步緊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意思是中俄等國的崛起正在威脅美國的安全,於是「抵消戰略」作為美國人的老法寶自然而然又回到會議台上。那麼,這被美國人稱作「第三次抵消戰略」的計劃到底出自誰手?計劃的又是什麼呢?

2014年8月5日,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提出美國需要制定新的「第三次抵消戰略」以維持技術優勢。同年9月,時任國防部長哈格爾(Chuck Hagel)宣布美國將制定第三次「抵消戰略」。10月20日,美國政府對外宣布正式啟動「超越抵消:美國如何保持軍事優勢」項目,探討美軍如何通過保持技術優勢以彌補國防預算大幅削減造成的經費不足。同年11月15日,國防部長哈格爾在列根國防論壇發表演講時,明確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戰略」為內涵的「國防創新倡議」。

由於屬未來技術探討性質,DARPA的項目可說多姿多彩,不過不乏一些現時人類技術難以達成,或者被證實是"創意新,效率低"的武器,例如著名的"上帝之棍"。事實上,如在衛星軌道上部署上帝之棍,然後以10馬赫終端速度墬落,其爆炸力其實只相當於自身重量70-80%的炸葯而已;加速到20馬赫,也只是自身重量的2.3倍。要加速到小型核彈的程度,需要50倍超音速,而這那怕是最巨大的火箭都無法在衛星軌度到地表的距離間加速至這速度.......

而負責指定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是成立於1958年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DARPA的基本任務是專事於「科技引領未來」,開拓新的國防科研領域,為解決中、遠期國家安全問題提供高技術儲備,研究分析具有潛在軍事價值、風險大的新技術,以及高技術在軍事上應用的可能性,此外,還會按下達科研計劃的目的和要求,對國防部長批准的跨軍種重大預研項目進行技術管理與指導。簡單來講,DARPA的工作宗旨就是「保持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防止潛在對手意想不到的超越」。

第三次抵消策略與以往的異同

那麼,轟轟烈烈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和以往兩次有何相似之處?又有何不同?

相同之處在於美國感受到現階段自身技術上沒有優勢,又有被人趕超的趨勢。美國有一條戰略法則——美國永遠也不願將美軍派遣到一場「公平」的戰鬥中。得益於第二次抵消戰略在信息化、網絡化等高科技發展上帶來的好處,美國一直都傲立世界巔峰。但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隨著其他國家的不斷發展和跟進,美軍感覺當前自身在技術上面的優勢已經被追趕和削弱。

近幾年美國政府一直在強調「中國威脅論」,這裏面既有美軍向美國國會要求增加軍費的需求,也有中國軍力發展帶給美軍實實在在的威脅感。美軍的多份研究報告都指出,如今美軍已經習慣了在GPS、衛星和網絡的協助下進行戰爭,而中國近幾年大力發展的「不對稱作戰」、「反介入作戰」等模式,重點針對的就是美軍衛星和網絡上的弱點,換言之,戰時GPS、衛星、網絡等就是美軍的阿喀琉斯之踵,而中國的反衛星武器多次試射讓美軍感到不安。

分佈式殺傷概念(Distributed Lethality Concept)也是這次抵消戰略中提出的新型制海作戰架構及戰術。主要是透過在各式海上平台上(而不只集中於航母戰鬥群)大量布置各種長程及中程反艦導彈,透過彈彈之間聯網,協調對不同目標進行超飽和攻擊。留意圖中還未包括LRASM長程反艦導彈。(網絡圖片)

 

近十年美國政壇於經濟都不算景氣,第二次抵消戰略除了在軍事上給美國帶來的優勢,在經濟上也對美國有推動作用,美國強大的網絡實力正是上一次抵消戰略的副產品。現在大家熟悉的互聯網(Internet)其實最早起源於美國的五角大樓,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阿帕網)」。ARPAnet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作聯網實驗用。只是美國也沒想到,到1980年代,互聯網推向民間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發展和經濟效益。

至於第三次抵消戰略與以往不同之處,就在於前兩次美國明確針對的是蘇聯,旨在贏得美蘇爭霸;而第三次抵消戰略名義上是針對所有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挑戰的大國,並沒有明確指明某一國家,實際上主要瞄准中國。另外一點,根據前美國國防部長沃克的說法,此次的抵消戰略不只局限於技術層面,還包含作戰與組織結構,以及提升常規威懾和聯合部隊作戰效能的各種能力。

如此看來,第三次抵消戰略的主旨並非技術本身,而是指能在作戰層面提升作戰與組織構成的技術。這是確保實現常規威懾的有效途徑。為此美國國防部專門設立了「先進能力及威懾委員會(ACDP)」。該委員會由國防部副部長、參聯會副主席和國家情報副總監共同領導,以便對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進行監管。

第三次抵消戰略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說:美國為了繼續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這次是下了重注。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10-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