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大吉嶺紅茶:一場巧合 二戰中法國速戰而亡

2019-01-01 14:16:39
哭泣者:得知祖國戰敗投降,難受痛哭的法國人(網絡圖片)

一丶前言

二戰期間,法國的速亡經常讓人津津樂道,好事之徒甚至經常製作「法國投降」的笑話來嘲諷法國人沒有民族抵抗的決心。但事實果真如此?早在二戰結束之後數年,軍事史大師李德哈特在其著作《山的另一邊》就寫道法國戰役的「事實比比虛構更離奇」。因此某些真相會大白於天下,有時某些内情則可能永遠石沉大海。今天本文要談的,正是要解答法國一戰而亡這個迷思:法國半月內戰敗的悲劇本應是可以避免的。

二丶戰前實力對比

在法國戰役之前,德軍的領導層幾乎全般不同意對法國進行攻擊。包括歷經一戰老將領倫德斯特和他軍師布魯門特提將軍在內的大部分人都認為德軍的力量不足打敗法國,坦誠認為他們未曾想過會大獲全勝。當中,只有最關鍵的三人反對這個論點:希特勒丶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

以人數和兵力對比來說,將領們的擔憂十分簡單而且不無道理。一如李德哈特所言:「許多人都以為希特拉享有壓倒性的優勢,但事實上完全相反」。按照慣例來評估,雙方力量之懸殊是顯而易見。德軍師的數量並不具備確保勝利的優勢,因為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其中八十五個師用來防備德國(後來增加到101個師)。當中大部份人受過完整的軍事訓練,是適齡的正規部隊。作為西方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更留有五百萬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員,可以建立更多的戰鬥部隊。事實上,一戰中德國士兵的有生力量,大部份都折戟於法國境內,在消耗戰而言是德國難以打敗的對手。

藍色制服的一戰法軍:為了阻擋德國的入侵法國直接犧牲了一整代的年輕人,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甚至出現了督戰隊鎮壓嘩變的逃兵.......另外,士兵肚前掛著的兩個鐵塊,是法國紹沙輕機槍的彈匣(網絡圖片)

同一時間,大英帝國也派遣了五個師,還準備派遣更多的部隊(後來在冬季又增加了八個師)。當中所有的部隊,均為世上最強丶全員摩托化的英國遠征軍,量少但裝備極為精良。此外,在一戰中於列日要塞之役阻擋德軍一個星期之久的比利時也可動員二十三個師。相比之下,德國僅可動用九十八個師,其中只有六十二個師進入備戰狀態,其餘的是後備單位。這些後備軍不但裝備不整,而且主要由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組成。這些後備軍人已經是四十出頭,若要參戰的話還得好好進行訓練,戰鬥價值較低。而且,德國相當一部分兵力駐在東線,負責佔領新領土波蘭和防備蘇聯紅軍的進攻。

總計而言,英法聯軍兵力共計達二百五十萬人,比德國陸軍配置的人數多出不少。盟軍裝甲部隊的數量也超越德軍。法軍和英軍擁有三千五百輛戰車,而德國陸軍的戰車總數則只有二千五百七十輛,而且幾乎有三分之一是捷克製的。唯有在空軍方面,德軍的飛機才超出盟軍將近一千架。

Char B1/B1 bis:二戰法國裝甲兵的驕傲,與同期 S35/40中型戰車一樣,性能優於同期的德制三號/四號坦克,但是未能阻擋法國的速亡。(網絡圖片)

 

經過這般比對,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當時德軍高階將領對貿然進攻的前景不看好。例如貝克將軍早在一九三八年備忘錄中已經清楚表明他對引發另一次世界大戰的擔憂,而他的將軍們對此有著強烈的同感。

相反,希特勒則認為戰車、飛機這些新的機械化武器可以打敗在兵力上佔據優勢的敵人。他的論點最終得到兩位與眾不同年輕將領認同: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他們堅信只要運用新的戰術,就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最後,由於希特勒的支持加上他們在一系列巧合下成功證明自己的觀點,改變了歷史。於是,我們世界所處於的歷史線才出現了變動,法國戰役沒有成為一場德法之間的消耗戰,而是以法國的速亡告終。

 

馬奇諾防線一向被視為龐大無用的防線而遭到譏笑,但回顧法國戰役時,德軍的確因為防線的強固防守,即使突破也可能損失慘重且容易被切斷而不計劃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寬正面。由於預算問題及避免因為在法比邊境構築強大防線而令法比關係惡化,由亞登森林至英倫海峽一段只設置較輕型的防線。由限制德軍進攻方向這方面去想,馬其諾防線可真的達到其目的。(網絡圖片)

 

三丶歷史的另一個可能性

事實上,德軍攻擊西方盟國的第一份計畫,原本也極可能釀成一場大災難。在國防軍擊敗波蘭之後,希特勒下令立即入侵低地國令他手下的將領震驚不已。他們在相當急迫的時間內擬定了一份平淡無奇的計畫,也就是所謂的「黃色案」(Case Yellow) 。

「黃色案」的構想是以廣正面進攻荷蘭和比利時,爲德國海軍佔領海峽上的各港口。其內容與一九一四年時德軍的作戰方案大同小異,只是預定目的不如那時遠大。如果實施該方案,必將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因為那將在途中遭遇英軍和法國裝備精良的部隊,德軍將面對迎頭痛擊。用曼斯坦的話來說:「或許我們可以在比利時打敗盟軍,也可能佔領英吉利海峽地帶,但我們的攻勢很可能在索姆河受到扼制。戰況就會演變成如一九一四年那樣,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佔領了英吉利海峽,但沒有任何求和的機會。」他還認為該方案另一個缺點是德軍將與英軍決戰,曼斯坦認為英軍比法軍更難對付。明顯地,裝甲部隊是德軍取勝的法寶。可是按照該方案的話,也許德軍戰車將穿過的田野雖然比較平坦,都是河渠縱橫的水網將對坦克的進攻速度造成嚴重的阻礙。

這樣的策略是無法達成希特勒所要求的決定性勝利,特別是因為當時各裝甲師將被分散至各步兵軍之間而無法統一作戰。最高統帥部對此計畫能否成功不具信心,因為即使德軍突破比利時防線,那也只能將他們趕到法國北部,那裡離他們的後勤基地很近,部分將領甚至認爲若依照此計畫得花上兩年才能抵達海峽港口。因此,這樣瘋狂和破綻百出的計劃不被認同,從1939年11月至1940年1月間,希特勒親自下令執行此計劃多達19次,但是將領均以天氣不佳為由拖延執行。

施里芬計劃:一戰中最野心勃勃的計劃,打算用「半個坎尼會戰」的強大右翼兵力粉碎法國防線,像普法戰爭一樣一舉殲滅的野戰軍,但是卻因部隊後勤補給不繼和法軍強烈的抵抗而悲劇失敗收場。(網絡圖片)

 

另一邊,德國指揮層亦表現了對希特拉極大的質疑。西韋特將軍(Curt Sievert)曾於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擔任布勞齊區元帥的個人助理。他指出「布勞齊區拼命反對希特勒進攻西方的命令,相關檔案都可以證明他幾度勸誡希特勒不要進攻西方。他親自會見元首,向他說明進攻西方乃不智之舉。當他明白自己無法說服元首時,他便開始考慮辭職。」。他又指「布勞齊區認為德軍實力不夠,難以攻克法國。他強調,如果德國入侵法國,英國就會全面參戰。元首對此加以駁斥,布勞齊區便警告說:「我們已經在上次大戰中領教過英國的力量,知道他們有多麼厲害了。」」

德國將領列里希特更指:「布勞齊區和哈爾德曾在陸軍總部討論過,如果元首執迷不悟,拖入一場與英法全面對抗的戰爭,他們將命令西線的軍隊轉向柏林。推翻希特勒和納粹政權。」可惜,德國國民軍總司令伏羅姆(Friedrich Fromm)卻拒絕合作,令計劃告吹。

不過這樣也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的可能性。假如英法和德國的戰爭陷入泥沼,軍方的密謀成功,即便不能馬上達到推翻希特勒的目的,也至少能令德國軍隊進攻計劃暫停或者停止,世界將呈現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面貌。

四丶歷史的轉折

如果按照本來的黃色案計劃,德意志第三帝國擴張的領土範圍將很可能只是西抵萊茵河東至波羅的海,而希特勒的政權也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推翻。可是,由於意外的出現令這個本應發生的歷史改變了。

1940年1月10日,一位德國少校攜帶詳盡的「黃色案」計畫在萊菌上空迷失方向,飛向了比利時境內。因此,德國知道這項計劃已經曝光後馬上進行全面的修改,出乎意料的用了另一項計劃。而這一切一切,對同盟國來說可謂是極大的不幸。雖然盟國因此可以得到幾個月的時間備戰,因為德國為了重新制定計畫往後推遲了開戰日期,直到五月十日。德國一開戰,就將盟國打得落花流水,法國軍隊頃刻土崩瓦解,英國軍隊從敦克爾克僥倖越海逃脫。誠如李德哈特所言「一個少校使德國原定的作戰計畫誤入敵營,這一離奇的事故卻導致了德軍在西線連連告捷」。就這樣,德軍速亡法國的神話開始了。

法國戰役最大的悲劇:英法軍愈是猛烈進攻比利時—魯爾一線的德軍,傾瀉復仇的快意在德國人的頭上時,就越是耗盡了自己的預備隊和機動部隊。當德國進攻亞登森林方向切斷征德英法軍的側後方時,法軍便無力反擊。(網絡圖片)

五丶神話的開始

在知悉「黃色案」被英法軍獲取後,德軍便著手進行另一方案的計劃,但是方案更改的過程亦同樣充滿巧合。

早在意外出現前,作為倫德施特參謀長的曼斯坦因已經推出了自己的作戰方案。他認為原先的方案太直接,過於因循守舊。因此曼斯坦因大膽設想,將進攻的重點轉向阿登,他認為敵方料不到戰車會出現在如此險惡的地帶。那裡防守不嚴,有利於德軍戰車在戰役關鍵之際迅速挺進。德軍一旦在阿登出現,便可穿過馬士河,席捲法國北部平原。值得一提的是,曼斯坦因在醞釀作戰方案時曾及時向古德里安諮詢,讓後者從裝甲作戰的角度來探討該方案的可行性。最終,正是因為古德里安的權威意見,好不容易地打動了德國陸軍總部,令計劃成為備選方案。

最後終於敲定採用新的作戰方案,決策的過程比較離奇。曼斯坦因在12月時向希特勒提出自已計劃備忘的事被布勞齊區和哈爾德所知悉,令倆人頗為不快。於是他們決定將曼斯坦調離原崗位,派他去擔任步兵軍軍長。透過遠離決策圈子,他就不易推廣其新方案。在這關鍵時刻,曼斯坦調離一個月後卻戲劇性地得到希特勒親自召見,便借此機會全面詳述了新作戰方案。這次會見是由施蒙特將軍(Rudolf Schmundr)親自安排的,施蒙特是希特勒的貼身副官,他十分崇拜曼斯坦的軍事天賦,認為曼斯坦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幾天後,希特勒便要求陸軍按新方案進行部署,凱特爾和約德爾不得不盡力說服陸軍高階將領和參謀總長遵循新的路線。儘管陸軍高層極不情願,但還是批准了新方案。於是,歷史上最經典的其中一個戰役案例由此誕生,法國一戰而亡。

六丶結語

作為歷史的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戰距離我們已有77週年,但是歷史的真相仍然鮮為人知。作為後人的我們,不應永遠被困於不完整的歷史碎片中,尤其是那些只著重片段式反映歷史的「梗圖」,根本無法獲得真相的全貌。如果我們追蹤一些「迷因」製作頁是永遠也無法得知的,大家將很難獲得歷史的真相

 

參考資料:

《山的另一邊》李德哈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李德哈特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奈爾巴爾丶羅素哈特

《戰鬥序列圖解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克里斯.畢曉普

《閃電戰-迷思與真相》滕昕雲

 

全文共計3582字,預計閱讀需時10分鐘

PS:這篇文章是我最近看書的一些小結,如果文章有任何錯漏,請不吝指教。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1-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