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Thomas:重現添馬艦(二) – 1885年的修理改造

2020-05-21 16:59:36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7:37:22
 

上回談到1885年添馬艦進行了一次大型修理及改造,這次改裝再次由德文波特海軍船廠(Devonport Dockyard)負責。主要修理及改造包括更新動力系統、更換煙囪、修改船桅、改裝舷窗、改造艦尾走廊、增加上甲板艙室及更換艦艏像。

添馬艦使用的機械動力是蒸汽機,首先於鍋爐以燃燒煤炭將水加熱轉為蒸汽注入蒸汽機,利用水被蒸發為蒸汽時的膨脹特性將熱力轉為動力再推動船隻前進。但當水被加熱蒸發時,水中不會被蒸發的雜質會附於鍋爐中跟水接觸的換熱表面,同時煤炭被燃燒亦析出大量雜質,例如煤灰,同樣會附於鍋爐被火加熱的換熱表面,兩者均因這不斷煲水的過程而增厚,導致熱交換效率下降,耗煤量上升,蒸發量下降。因此,添馬艦經過20年使用,而且多是長距離運輸,鍋爐及蒸汽機經過長時間運轉,不但損耗大,而且續航力及速度減少,運轉時煤炭及維修成本上升,所以更新動力系統是這次改裝的重點。

1860年服役的HMS Warrior鐵甲艦的蒸氣機運作片段,留意其氣缸是橫置的。

 

更換鍋爐及蒸汽機對一艘船來說是開膛破肚的手術,因為裝備螺旋槳的船隻其動力系統均置於船隻的最低層,而且鍋爐及蒸汽機重量以十噸計,在船艙內的狹窄環境亦無法拆散分件取出,所以只有把其裝備位置以上的甲板及裝置全數拆除才能把鍋爐及蒸汽機吊起運走,簡直是在胸口開洞。

當時的蒸汽動力技術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相對20年前的1860年代,鍋爐的熱交換效率及蒸汽機的動力轉換效率大幅提升,在相同的輸出馬力下耗煤量減少,相應的排煙量亦減少。原先添馬艦位於鍋爐正上方、獨特的併排雙煙囪因為更換鍋爐已經被拆除,重建時已無需要大排煙量的雙煙囪因而改為單煙囪,這是1885年改裝後其中一個主要的外觀特徵,但原本併排雙煙囪的設計跟單煙囪在側面看很難分別。

添馬艦於1885年改裝後所攝,其時已無需要大排煙量的雙煙囪因而改為單煙囪。(網上圖片)

 

筆者製作的添馬艦模型,顯示了單煙囪的狀態。

 

因動力系統更新而修改的還不只煙囪,因為鍋爐及蒸汽機的效率提升,在相同儲煤量的情況下續航力亦大幅增加,同時機械動力比以往更可靠,航行時使用蒸汽機漸漸比風帆更多,技術發展改變了風力跟機械動力的主副關係。根據英國國立海事博物館所藏當時的添馬艦圖紙所示,主桅剛巧位於蒸汽機連接軸系的位置之正上方,因此有理由相信進行前述開膛破肚手術時,主桅很大機會同時被拆除。而且,筆者有幸於一位英國海事文物收藏家手中取得一枚添馬艦桅桿黃銅銘牌,很大機會是這次改裝時拆下的文物,從側面印證主桅被拆除更換的論點。主桅桿並沒有原樣重建,而是去除了橫桁、桅盤及支撐上部主桅至桅盤之間所有索具及繩梯,從此主桅不再跟前桅一起擔任掛方形橫帆的主力,跟後桅一樣只掛縱帆,添馬艦由三桅帆船(barque)變為前桅横帆三桅船(barquentine)(註1)。撤帆改裝之後,主要動力便讓給蒸汽機了。

一幅添馬艦的油畫正好反映1885年主桅撤除帆裝的狀態,相對地前桅仍然保留原樣。(網上圖片)

 

筆者所藏的一枚添馬艦桅桿黃銅銘牌,很大機會是這次改裝時拆下的文物。(筆者圖片)

 

除了跟動力有關的改動之外,另外兩處改造主要為改善艦上生活環境。首先,原本主甲板下一層的低層甲板以及船艉樓採用傳統木帆船的方形舷窗,窗蓋相信同是傳統的上開式木蓋或鐵蓋,類似風帆戰艦的炮門設計。其缺點主要是防水性能較差,在大浪或大風雨時即使關掉窗蓋仍然會進水。這次改造便將所有方形舷窗跟隨其他舷窗更換為可開式圓形玻璃窗,加強水密性。另外,原設計在艦艉設有一層開放式走廊,因為艦艉為軍官住艙,改裝時增加一層改為雙層開放式走廊相信是為了增加休憩空間,最後是在各處增加住艙以加大陸軍士兵的人均面積,這些均為改善海陸軍官兵的居住環境。

1885年改裝前的添馬艦,低層甲板舷窗仍然是木造帆船時代的方形窗,可跟本文第一張改裝後照片中圓形窗作對比。(網上圖片)

 

1885年改裝前的添馬艦,艦艉仍然是單層開放式走廊,同時主桅仍然裝有三枝橫桁。(網上圖片)

 

左邊的添馬艦很好地反映1885年後艦艉的雙層開放式走廊。(網上圖片)

 

添馬艦的大改裝可謂大手術,每項改造都為改進性能改善環境,但皇家海軍對一艘幾乎無戰力,低等級,而且只為陸軍運兵的艦隻,竟花費金錢作出一項純粹裝飾的更新。建造添馬艦的1860年代已經進入機帆混合動力配螺旋槳的時代,船體設計已經跟風帆戰艦大幅改變,風帆艦船那很適合裝上艦艏像的船頭在1860年代也不是每艘軍艦都有,當時一些不適合裝上艦艏像的軍艦便改為裝設漂亮的雕刻花紋,幸好添馬艦較傳統的船頭設計還給艦艏像留下空間。添馬艦留下比較清晰的近距照片幾乎都是1897年後於香港拍攝,能夠看到的艦艏像都是一尊漂亮的女神像。過去超過百年,凡對添馬艦有點興趣進行研究的人士可能都以為女神像是添馬艦唯一的艦艏像,但實際卻有另一故事。

一般來說,艦艏像應該跟艦名來源有一定關係,添馬艦名字來自添馬河,以添馬河河神作為艦艏像最適合不過,但原來1885年添馬艦的大改裝同時更換了艦艏像,但這可不是簡單的原樣更新,被替換下來的是一個男性添馬河河神像。這原裝第一代艦艏像被拆下後並沒有被棄置而一直留置於德文波特海軍船廠,但其保育情況極不理想,有時甚至置於風吹雨打,無人問津。到1950至60年代才跟其他十三個艦艏像一起初步進行處理,塗上一層玻璃纖維作保護並移到德文波特海軍文物中心(Devonport Naval Heritage Centre)倉庫,公眾需要預約才可參觀,這一待就是60年。直到數年前的普利茅斯(Plymouth)新建博物館大樓計劃才提出展出這批艦艏像,當時添馬河河神像外表經過塗裝看似完好但內部已經腐爛嚴重。經過兩年艱難的翻修處理,這一批包括添馬河河神像的艦艏像於2019年遷入那新建的博物館大樓,預計2020年春天正式對公眾開放,添馬艦的重要文物就此被悉心保留下來。而1885年為何要以女神像換下男性的添馬河河神像,以及女神的身份,還要待進一步考證。

 

待續……

 

添馬艦的女神艦艏像深入民心,但原來是1885年才裝上替換掉第一代的添馬河河神像。(網上圖片)

添馬艦第一代艦艏像的添馬河河神像,因為改裝被替換下來留在英國,於2019年經翻新後保存於普利茅斯新建的海軍基地博物館大樓。此照為翻修處理前攝於德文波特海軍文物中心倉庫。(網上圖片)

筆者製作的添馬艦模型上的女神艦艏像。

 

註1: 前桅横帆三桅船的桅杆有三根或更多,最主要的特征是只有最前桅掛横帆,其他所有桅杆都掛縱帆,在19世纪末期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貨運船帆装。與之相比,一般稱為三桅帆船的帆裝是最後一根桅杆上掛縱帆,其他所有桅杆均為横帆。相對横帆較多的三桅帆船,前桅横帆三桅船的優點是操作所需人員較少,搶風航行能力更佳,其縱帆利于操作,但因横帆較少而遠航續航能力較三桅帆船差。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5-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