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北極星3型發射成功  朝鮮局面勢劇變?

2019-10-05 13:42:19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6 14:37:3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正當朝鮮代表準備前往瑞典,與美國代表繼續進行無核化談判預備會議之時,朝鮮軍方在幾無預警的情況下,於10月2日上午試射了一枚導彈武器。由於顯示射程只有450公里左右,初時暫未有人留意,唯經過分析後,發現彈道竟高達930公里,明顯是高彈道測試,而且發射地點是在近岸水域。若以正常彈道高度飛行,射程將達4000-5000公里!而今早官方朝中社發表了照片,正式承認潛射導彈北極星3型潛射彈道導彈(下稱SLBM)進行了首次發射兼水中導彈發射。似乎是作為應對,美國空軍於7小時後(美西時間10月2日零晨1時)發射一枚民兵3型彈道導彈。

朝鮮新浦海軍基地今年9月18日的衛星圖片,顯示已有工作人員的車泊在發射浮躉前準備著,(網絡圖片)

 

這次發射活動大約於9月中時就給人察覺到,當時有偵照衛星拍到新浦南海軍基地的發射試驗浮蠆有動作,且也有工作車輛泊在旁邊,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還沒有發射行動,才給暫時淡化,直至星期三。

左圖為連儲存/發射筒的北極星3型示意圖;右圖疑是北極星3型的模型。第一和第二節箭身連接處的固定環(3字處)和火星15型ICBM在外形上十分相似。照片來自韓國的YTN NEWS新聞片段。

 

北極星3型SLBM最初是出現在朝鮮飛彈研究中心的一幅展示板上,大約2017年初金正恩參觀該中心時就給展示了。及後2018年6月美朝首次峰會前,朝中社發表了一張金正恩夜訪海軍基地的照片,顯片顯示一個接近兩米闊的疑似彈身模型,而且彈身寫著「북XX 3 」字樣(即北XX3,XX字樣被兩個技術專家遮住)。

這是到現時為止唯一比較能猜度北極星3型大小的照片。(網絡圖片)

 

由之前的圖示、模型與發射照片得知,該導彈外型及細節明顯和之前的北極星1型有相當巨大的差異!唯一相似之處,就是兩者都是固體燃料火箭引擎,因為發射時煙羽非常濃密。朝中社並沒有發表任何關於該彈的技術數據,但由圖所見,導彈具相當明顯的兩節甚至三節式結構。由於幾乎沒有任何可作為標準的參考物,暫時只能由一張附近有漁船型工作船看出該彈長度可能約9-10米,但闊度接近2米,尺寸倒很接近法國的M4及美國的海神(UGM-73)中程SLBM。

左為北極星3型的結構分析圖,中為美國60-80年代使用的遠程彈道導彈北極星(Polaris) A3、海神及三叉戟1型(圖中數據單位依次為年份、呎、吋、磅及海浬),以及法國M4系列中程及遠程彈道導彈。由長徑比、高度及各推進段比例看,三者的相似度很高。(網絡圖片)

 

朝鮮導彈技術主要來自前蘇聯及烏克蘭,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潛射彈則例外,皆因蘇聯在颱風級潛艇及其R-39型SLBM研發成功前,根本未有可靠的固體燃料SLBM量產過,而R-39的尺寸可遠大於此彈,尺寸達16.1米*2.4米。而且相對蘇聯較著重「以艇就彈」(較幼長,寧願加大潛艇或龜背的尺寸以遷就彈形),朝鮮反而出奇地走美、法、中的路線,選擇彈身非常粗短的構形,「以彈就艇」。這種構形雖然阻力較大,但至少可以限制發射筒的高度,潛艇也不用建過高的龜背,減少額外的阻力。

比較值得留意的是彈頭艙。這彈頭艙頗為圓鈍,和一般的單彈頭艙布局有明顯差異,反而比較接近搭載分導彈頭(MIRV)的SLBM,不過朝鮮現時的MIRV設計技術是否已達成熟階段?還是未有定數,但作為仍在試驗中的導彈,預留設計等將來技術突破,也不是沒有可能。

 

R-36M(北約代號SS-18撒旦)發射過程,可見燃氣發生器將導彈推離發射井後便立即脫離。

右側的飛行物為出水後不到半秒就丟掉的燃氣推進器。(照片來自超級大本營"悍馬騎士"兄)

不過本彈反而有另一個幾乎所有SLBM都沒有的特色:在彈底額外裝了一個燃氣發生器,把彈體推離發射筒並推上水面上大約數公尺後,才點燃主火箭引擎發射,同時燃氣發生器隨即點燃側推引擎並脫離彈身。這種發射方式雖是蘇聯首創,但他們也只用在井射的R-36M型ICBM上,別無其他,原因是R-36M是現時為止全球最大的ICBM,若用熱射,熱能可能直接燒毀發射井、若然是洞內燃氣冷射,卻又可能不夠能量推出導彈,唯有將燃氣系統直接裝在彈尾,直接利用噴氣的反作用力堆彈。至於為何北極星3型會使用這種發射方式?個人認為這很可能是朝鮮現有的SLBM發射筒的燃氣發生器,並未有足夠力量推離彈體,且進一步加大推力有很大困難,為能在水下有效發射導彈,才退而使用這種更重且令彈身更長的燃氣裝置。

2016年朝鮮試驗新型大宜徑固體燃料火箭。由大小及外形看來,可能更接近火星16型短程彈道導彈所用,但這亦代表朝鮮高性能固體火箭的開端。(網絡圖片)

 

對周邊國家來說,具威懾性的不單是這件戰略武器,而是朝鮮固燃火箭技術的又一次進步;固體燃料火箭雖然不可調控推力及燃燒時間,而且重量更大,但發射準備時間短(因為不需注入燃料),燃料固體化亦令彈體體積可以更小;另外製造及保養相對更容易且故障率更低(因為只要填好燃料及燃燒室,然後整彈裝入儲存/發射筒,再加入墮性氣體保存即可。也不用搞燃料、管道及火箭燃料儲存箱等技術要求較高的東西)。朝鮮若能搞好彈身製造及葯柱化學成份的調配、裝填即可,而前者朝鮮已有一定的技術,甚至能用初代複合材料製作彈身;後者應該是朝鮮現時最困難的地方,不過配方甚至燃料葯柱事實上也可購買友好國家廠商的設計與製品,並利用陸路運輸運到國內組裝。之前朝鮮只能將固體燃料火箭用到短中程導彈上,但現時已證明能用到更重型且射程更遠的導彈武器上。

據所知,7月公開的朝魚新型彈道潛艇將於短期內下水並能於半年內入役。其比蘇聯6633型潛艇更大的艇身及非常高的圍殼,有可能就是為北極星3型做準備的。(網絡圖片)

 

更有甚者,朝鮮仍然在建的新型彈道導彈潛艇亦即將下水。若未來再建造兩至三艘並於戰前緊急疏散到外島海底,反潛力量可並不容易發覺或迅速擊毀,生存性更強。配合大型彈頭及4000-5000公里的射程,威懾力比陸基還大,防禦難度也更高;更有甚者,既然已有能力造出4000公里以上的固燃遠程彈,要做道準洲際甚至洲際潛射彈都未必有特別大的困難,而且無論是陸射還是海射,反應速度及威懾力都會較舊式液體燃料火箭高得多。

烏克蘭門對於特朗普可是一著嚴重的考驗,最新一輪民調中的大部分顯示,不認同特朗普施政的美國選民大幅增加,尤其他暗示中國應多調查拜登長子在中國的財務及投資狀況後。(網絡圖片)

 

回到發射的意義上,金正恩似乎很會選時機進行試射,一來剛換掉國家安全顧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又有新的嚴重政治醜聞纏身,二來工作會議又即將開始,發射這種極具威懾力的戰略武器,似乎就是選著特朗普最困窘、難以強烈反應的時間下手。不過,這是否只是一個給美國看的「下馬威」,還是代表朝鮮政策的全面轉變?這可能要等進一步觀察才知道,因朝鮮最初承諾中,潛射兵器並不在限制範圍內,而且本次試射射程仍限制在朝鮮承諾的範圍內(雖然是高彈道發射),完畢後朝官方也沒有發表什麼激烈言論;至於美國方面,似乎也只是「回敬」一發洲際彈道導彈試射了事,也未突然改變口吻,工作會議似乎仍然繼續。究竟是朝鮮先得一著,還是只是雙方互相亮一亮劍,會議照舊?

不能不說,金正恩在選擇時機行動這方面,甚至比他父親及爺爺更為精準。圖為他視察朝鮮新研發的600MM超大口徑火箭砲的情況。(網絡圖片)

 

另外,有傳金正恩將於星期日訪華,可能為第四次川金會做準備,而中美貿易戰戰意正濃,香港內部問題也成了美國的籌碼,而伊朗正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連其盟友-現由什葉派控制的伊拉克也爆發突如奇來的暴力示威浪潮。若果將發射潛射遠程彈道導彈和這些局面,未嘗也不是一種為盟友稍稍轉移美國視線的措施。

【軍事博評】William:朝鮮公開在建新潛艇 配合國家新政策?

【軍事博評】William:朝鮮公開在建新潛艇 配合國家新政策?

7月22日朝鮮中央電視台發表了金正恩視察海軍潛艇工廠的照片,照片顯示他參觀船廠新設備及裝備,並訓示工人未來工作的應有...

 

By 2019-10-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