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卻‧德格拉斯與現代軍事電影的先驅-《核子母艦遇險記》

2020-02-12 11:29:50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本片兩大主角:卻.德格拉斯與馬田.辛。(網絡圖片)

知名荷里活演員卻‧德格拉斯(Kirk Douglas)於上星期去世,享年103歲。關於他生平與及對美國電影的影響力,自有更專業的電影愛好者會寫,不過就算是電影迷可能都沒多留意他在軍事電影中的地位:他曾經演演出一齣在類型上很罕有的電影:現實型軍事穿越電影。沒錯,就是頂頂大名的《核子母艦遇險記》(台譯《碧血長天》)("Final Countdown"(1980))。片中,美國核動力航母尼米滋號在夏威夷外海訓練當中誤穿時光隧道,回到1941年12月6日並遇到當時尚在進擊夏威夷途中的日本第一航空艦隊,最後發展至尼米滋號艦載機率先向日本艦隊發動進攻、差點改變歷史的故事。卻‧德格拉斯在片中所演的,正正是決定發動進攻的尼米滋號艦長Matthew Yelland上校。

1979年上映的戰國自衛隊,根據1975年的科幻小說改編,講述21個自衛隊隊員穿越回16世紀日本並與武田信玄發生戰鬥的故事。當時的票房達14億日元,還算不錯。(網絡圖片)

 

說回劇種,影視史上其實有種穿越劇叫「軍事穿越劇」。這種片能數得到而華人圈又稍為熟知的大概只有兩、三齣,例如日本的《戰國自衛隊》系列。套路上,《核子母艦遇險記》橋段其實是傳統穿越劇的「時間悖論」,不過加入非常紮實的軍事內容。電影內容可以參考以下文章。今天講的主要是涉及的軍事內容。

某程度上,這片可是軍事電影中的傳世經典?這和時代的巧合有關。以美國海軍為題材的電影在黑白片時代很常見,但50年代後期開始已漸漸減少,至60年代更是沒有,海軍/陸戰隊若要宣傳,通常都是自己拍征兵宣傳片而已。及後美國軍事力量因為越戰受國內左派(尤其是電影界)質疑,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1989年太平洋演習PACEX'89。當中的派里級護衛艦、加碼生產的提康德列加級導彈巡洋艦及重回現役的密蘇里級戰列艦,可說是600艘海軍的直接成果。這計劃今天留下的遺產,可說是全神盾化的大型水面作戰艦群:阿里伯克級神盾驅逐艦計劃可就是當年推動的。(網絡圖片)

 

時至1980年,列根總統因應蘇聯海軍的高速發展而提出「600艘海軍」(600-ship Navy)的海軍建設方案,需增聘大量海軍人員;但自越戰之後,參軍人數一直處於低水平,要招到大量年輕人入伍,其中一個方法當然是加強宣傳了。現時可知該劇編劇彼德.德格拉斯試找美國海軍合作時,海軍看了幾乎就一拍即合,並借出當時部署大西洋的尼米滋號及幾乎全船的官兵協助拍攝。現時未有史料證明本片(以及6年後更出名的《Topgun》)是因應「600艘海軍」而受軍方大力支持拍攝的變相「募兵片」,但時間上的巧合,有時真是很難解釋。

本電影的其中一個經典,就是彈射後振翅高飛的F-14A。(網絡圖片)

 

不過亦因為美國海軍的深度支持與參與,本片連性質都有改變:原本穿越片內容比較單薄,只講軍人們回到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應如何抉擇,然而由於加入大量美國海軍航母及艦載機操作實況,幾乎變成深入展示軍事技術與運作層面的硬派寫實軍事作品,原有橋段反而幾成陪襯。

某程度上,本片也為近現代軍事電影的發展做了「帶路」的工作;其展示的是高度的寫實風格、軍事準備作業的一絲不糾,以及細緻的操作過程,不但大大強化真實感,同時也展示了現代化軍隊的專業,且很多都成為日後軍事電影的借鑑。以下三項,不但表現了美國海軍航母的日常操作細節,更幾乎是電影史上首次忠實呈現的環節。這種細節上的處理,對日後的軍事電影有深遠的影響。

艦長宣佈全艦進入「General Quarters」狀態的一幕。

 

一:航母一般操作流程:

非軍迷可能以為航空母艦會經常載著艦載機。事實上航空母艦所能做到的就是小修或日常保養的維護能力(例如換引擎或零件等),中等及以上規模的維修就必須回到陸上的海軍航空隊基地進行,故航母回到母港,所有艦載機都會先飛回海軍基地,待下次巡航開始後又飛回艦上。主角在影片開頭坐直升機上艦,及出海後各艦載機陸續飛回母艦,就是這個流程的反映。

緊急攔阻網是由人力展開並起豎,並要求在10分鐘內完成所有鋪設工作,其所需人力很大,基本上全甲板人員都要參與。(網絡圖片)

本片亦如實反映了「General Quarters」的實況。這個詞語在中文上好像沒有嚴格的翻譯,較接近的應是ACG界經常聽到的日語「全艦 / 總員,第一戰鬥配置」,通常是接到異常敵情而發出的戒備狀態,代表進入最高戰鬥狀態。在這狀態下,全艦員無論在做什麼,都要立即回到原有崗位,損管隊要著好防護裝備,而全船都要進入水密及防核 / 生 / 化狀態,甚至連機庫門及機庫防火隔層都要關上。

美軍現在使用的第二代「菲涅耳光學透鏡助降系統」IFLOLS。其指示方式如下:機師看到中央黃色燈光位於基準綠色燈光上方時,代表着下滑角度過大,位於下方是,意味着下滑角過小。燈光為紅色、角度位於基準燈下方,則必須拉起復飛。如果琥珀色燈光剛好在基準燈中間,則角度適合艦載機進行攔阻着艦。(網絡圖片)

二. 艦載機起降:

本片亦應是首次在影視作品中展現美國現代航母艦載機起降流程,例如艦載機如何調整機首仰角進場、菲涅耳透鏡式光學著陸系統如何與降落指揮官手勢配合,指揮艦載機降落等;起飛時如何經半埋在飛行甲板下的甲板控制室及甲板人員引導到彈射位置,並以起落架的彈射器掛鈎鈎在彈射滑橇上進行彈射等,都一一呈現。

電影中出現的SH-3D海王式大型反潛直升機。不過由於航母已有S-3反潛機,這批直升機多是用來進行搜救及通勤任務的。(網絡圖片)

 

電影也反映航母甲板人員的工作實況,如起降作業開始前,甲板人員須先集合並檢視甲板殘餘碎片狀況,再行清理;又如在打開緊急攔阻網前,所有消防人員及消防器材都要準備好,救援直升機亦要升空應對,以應付一旦攔阻失敗可能滑落海的意外,而過百甲板工作人員亦須全員協助架起攔阻網。同時,本片也忠實在現了海王式艦載救援直升機(SH-3)整個懸停海上救護作業的過程。

這節YOUTUBE片段主要反映F-14降落及全甲板攻擊前的機隊出擊準備工作。

 

電影中,機庫工作人員由彈葯升降機推出彈葯並裝上A-6E攻擊機上。留意機庫中阻隔各區的防火幕門已經關上。(網絡圖片)

三. 全甲板出擊準備與空中巡邏:

航母最重要攻擊手段莫如全甲板攻擊模式,即以單波次所能準備最多艦載機進行攻擊,而這涉及到相當複雜的飛行作業。片中也展示美軍的典型出擊準備模式,例如彈葯由升降機升上機庫並進行初步組裝(主要是裝彈翼及引信)與掛彈,裝好部分亦運上甲板為甲板上的準備機掛彈;另外裝彈員也使用人力與柴油引擎舉升臂進行裝彈作業。劇作組在這些工作版段上都有突出的刻劃,展現美國海軍人員的專業水平。

電影中KA-6D為進行防空巡邏的F-14A加油的場面。一架KA-6D的載油量約16000磅,可滿足一更防空巡邏的F-14A(最多四架)多一小時的續航力。(網絡圖片)

 

另外,美國海軍戰鬥空巡的標準,當時是以航母為中心向外推200-240公里左右(防空導彈的最大射程外),令防空巡邏機有兩小時以上的滯空能力,之後再由下一更飛機接班;在KA-6D空中加油機支援下,F-14A更可獲得額外的空巡時間,而這些也被劇作組照顧到。

本片經典一幕:F-14A大戰零式艦上戰鬥機。F-14A中低速的零活性可說表露無遺。

F-14「影視傳奇」之開始

似乎不太多人知道,這片才是F-14「影視傳奇」的開始。往後很多F-14A戰鬥機升降的畫面,其實都是來自這片。不能不佩服的是,劇作組無論把F-14以最小後掠角起飛、降落,還是最大後掠角爬升,都拍得極具霸氣。加上作為重型戰鬥機,其線條的複雜性及優美已遠超同期的F-15甚至世上任何一款噴射戰鬥機,兩者一拍即合下,F-14的名聲已在軍迷及非軍迷當中快速擴散。

電影片段中F-14的起飛與降落鏡頭,煁稱經典。(網絡圖片,另請留意,片段並非該電影的)

 

全片最「出彩」的劇情要算是F-14A與「零戰」 (T-6教練機改裝)大玩「空中花式」。就個人而言,劇中F-14A所發揮的機動性某程度上更勝6年後的《Topgun》,因為要緊咬著相對速度差很遠而低速機動性更優的「零戰」,F-14除了要將後掠翼調至最小後掠角及將引擎保持最大軍推(以保持升力)以外,還要不斷做剪式機動(一種應付較低速目標的機動動作)、進攻滾筒(O BARREL ROLL)、低YOYO(low YOYO)、左/右急轉(break right / left)等,另一方面又要調整可變翼以掠擊目標,甚至打開鮮為人知的可伸縮邊條翼以達到最佳的操控性,動作花樣之多可說電影史上未有。

超時空要塞中福卡少校座機的塗裝、機徽、以至其所率領的骷髏中隊,明顯出自美國海軍著名的F-14A艦載戰鬥機中隊VF-84「海盜旗」。(網絡圖片)

 

這片可說首次展現了作為重型艦載攔截戰鬥機的F-14優秀得難以形容的中低速操控性……事實上,本片在美國境內票房尚可,在錄影帶及海外票房就有相當不錯的成績,而片中海軍選用VF-84「海盜旗」中隊作為主要拍攝單位,其特殊的隊徽更是令海外印像深刻。本片據知在日本上映時已吸引了不少軍事宅,兩年後動畫鉅著《超時空要塞》開播,動畫製作組在設計主角機VF-1韋基利時,直接採用和F-14A十分相似的機體設計(而不是更早期的A-10),甚至直接採用「海盜旗」作為中隊長福卡少校的機徽,可說和此片不無關係(要知道該中隊到解編前都沒有到過東亞地區)。而電景放映一年後,美國海軍的F-14A即首開戰例,隨後數年兩伊戰爭中陸續傳出伊拉克戰機幾對伊朗空軍F-14A無能為力的消息,更令該機的名聲更上一層樓,並為86年《Topgun》的成功打下堅強的基礎。

伊朗空軍雙料皇牌飛行員Jalil Zandi,在兩伊戰爭期間以F-14擊落敵機11架。戰爭期間,伊朗聲稱F-14擊落超過150架伊拉克軍戰機,被伊拉克軍擊落的F-14根據不同報告大概只有3-5架。雖然整體戰果難確定,但由波斯灣戰爭中美國海軍的F-14一旦打開AWG-9搜索雷達,對面的伊軍戰機立即「雞飛狗走」來看,伊拉克空軍非常懼怕F-14A是真的。(網絡圖片)

 

總結:

約對一般電影迷來說,此片其實褒貶不一,甚至有人認為此片已成愛國軍教片(海軍的募兵中心直接將本片拿來當宣傳片播放),劇情也給進一步弱化。然而其拍攝手法及側重點與過去大有不同,對軍事細節及軍人專業態度的詳細描寫,其實亦啟導了往後現代軍事電影的發展,加上這可是F-14這「影視明星」步向銀幕的第一步,其在現代軍事電影發展上可說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最後奉上該劇中Matthew Yelland上校一串最惹人暇想的台詞:"If the United States falls under attack, our job is to defend her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2-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