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應否當成軍艦?美國科考船停泊高雄港事件

2018-10-17 16:45:40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美軍11月將於東亞舉行大規模軍演,現時知道其中一次美日登陸演習將於10月底於關島舉行外,其他兩次演習的地點尚未有公佈,有分析指可能會在台灣周邊甚至台灣海峽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以上猜測導致兩岸局勢在近日愈加緊張,恰好今早(10月16日)一則網絡新聞差點把台灣炸翻天!其標題大支支的寫著「美國軍艦訪台」!消息傳出時,有軍迷甚至明言是知名的美軍海洋情報監察船無瑕號訪台!由於早前大陸方面明言若美軍軍艦訪台,他們將會有強硬回應,原本預料這新聞可能把兩岸及東亞局勢推向進一步的惡化,但深究一下後,事情似乎沒那麼簡單。

 

軍事海運部的船,煙囪上都會有藍及橙黃色的緞帶塗裝。圖為T-AO 197 USNS Pecos 艦隊油輪。

 

首先要知道的是,美國海軍除各艦隊的各式戰艦外,還有由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統領的各種軍事勤務(例如油彈補給、運送重裝備及後勤給養等)及特種任務船。這批船全都是以"T-A???-XX"為編號原則(A???為不同用途的船型,XX為編號)。其中部分特殊任務船隻是作為海洋及水聲偵察、測量與研究用途,以有助於水文研究上支援海軍作戰之用。這批船隻通常遞屬特別任務計劃N032,該部門擁有六類型24艘船隻與平台,其中11艘和海洋水聲偵察及研究有關,船種分別屬於T-AGS(Oceanographic Survey,海洋考察 / 研究船)及T-AGOS (Ocean Surveillance,海洋情報監察船),前者負責以聲納進行海底地形測繪、海洋生物/化學調查及地球物理學研究,以協助強化水中監察能力及有助以其他非聲納手段偵測敵方,同時亦有助海軍航海安全;後者則更具「進攻性」,配備比一般反潛艦隻更優良的拖曳式低頻主被動聲納陣列(SURTASS),用以偵察不同的海底聲學活動,搜尋潛艇或其他海底設施,例如鋪設中的光纖電纜等。美軍著名的無瑕號(USNS Impeccable (T-AGOS-23))就是現役兩級五艘海洋監察船之一。

不過,台灣媒體聲稱泊在高雄的美國「軍艦」並不在以上11艘船的行列中。今次來台的船是T-AGOR-23 Thomas G. Thompson,分類是研究船 / 科學考察船(R/V),級別名為環球級(Global Class)。正如部分緣營新聞媒體所言,它雖然有軍事海運司令部的命名制式,但遞屬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亦即是說,船籍是美國海軍所持有的。不過更離奇的是,美軍幾乎從未用過這條船……

UNOLS的徽號。UNOLS事實上是個協調組織,聯邦政府會提供科研船隻或飛機給該組織,並供給參與的各大學或研究所使用。(網絡圖片)

回到1990年代前,軍事海運司令部是有T-AGOR這個類別的船型,幹的是相對沒那麼敏感的海洋研究活動,這類船一般不會裝備敏感的軍事聲納設備,部分甚至連艦體聲納也沒有。不過,自冷戰後為節省軍事開支及方便進行研究交流,特別任務部門N032除保留T-AGOS及T-AGS外,沒那麼敏感的科考船就直接租借給各大學、大型科考團體或與科研相關的政府部門,例如國家海洋與氣象局(NOAA)及美國大學暨國家海洋實驗室(UNOLS)等。Thomas G. Thompson和她的另三艘姊妹船原在1984年規劃,87年後陸續批出預算,但至完成時,也受這計劃影響而「各散東西」。本船1991年7月服役,但同日就經UNOLS租借給華盛頓大學,作為該大學海洋研究學系及其他大型海洋研究計劃的科考船之用,直至今天。

由於這條船是作為科考船用,服役後又立即讓渡給大學操作,本船只有25名平民海員,以及可容納34名科考人員的研究團隊,而且任務要求上原本只作為科考船,本船事實上也沒有用上軍用規格,當然,連NAVSEA技術手冊上所列明的軍用裝備及配套,它一概也沒有。這基本上嚴重限制了它裝備軍用電子設備的能力

本船由去年到今年初曾進行大翻修及改裝,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儀器上的改進,包括提升EM-302多波束測深探測儀的性能(以描繪更準確的深海地形圖),以及加裝較高頻的海流流速剖面觀測儀。(資料來自華盛頓大學網站)

 

至於這條船為何會選擇這個時候來台?翻查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資料,他們參與了由美國海軍研究處發起(美方計劃負責人是俄立岡州立大學(OSU)的Jim Moum教授),美國多間大學(包括OSU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所(SIO))、政府科研機構及菲律賓國立大學參與的研究項目,項目主要研究南海及南中國海東部大氣模式-北半球夏季熱帶季內震盪(BSISO)對該區天氣、降雨及颱風形成的影響。在去年10月時(當時還未有國防授權法這回事),會議已商定今年8-9月Thomas G. Thompson及主要由OSU與SIO組成的船上科研團隊來台,並與台灣的海研1號科考船南下到南海進行探測工作,所以,這次計劃是一年前已制訂好。

去年仍在船塢中修膳的Thomas G. Thompson。(網絡圖片)

另方面,美方資料及中華民國國防部亦指出該船早於4月時來過高雄”探路”,加上國防部指連同今次,Thomas G. Thompson本年內已有四次泊進高雄港。由計劃可見,前幾次靠泊很可能和8-9月的探測活動有關,而由於今次泊岸後該船將前往澳洲,加上有記者拍到該船正拆下臨時裝上的氣象雷達及其他設備,故今次靠泊應是探測計劃已經完成,準備離開東亞地區了。

台大海洋研究所資料提供和今次研究有關的主要設備,由左而右分別為OSU/SIO Chi-pod紊流觀測儀、NTU海氣象觀測浮標、NTU 75-kHz ADCP都卜勒流速剖面觀測儀、NTU水下滑翔觀測儀Seaglider。這些儀器如轉作軍事用途,有可能和潛艇尾流監察有關,不過尾流追蹤所需儀器精密度更高,而且應該配置於潛艇船頭以作追蹤之用,以上設備要追蹤潛艇似乎.....「不夠用」。(資料來自台大海洋研究所)

 

回到該船與11月美軍軍演的問題,這艘船是否在為美軍「可能」於南海甚至台海軍演探路?由手頭上的資料可知,這船一直配備相對簡單的海洋探測儀器,亦缺乏可進行精密測量及定位的大型主被動拖曳聲納,故進行軍事偵測活動的能力相對較弱,而且計劃已是去年制訂,該船今年第一次來台時(4月中)連貿易戰第一回合亦未開打,故探路說似乎較值得懷疑。

至於該船應被視為軍艦?這是個十分尷尬的問題。廣義來說,這是一條美軍擁有的船,不過船既是非武裝,船上沒有任何軍事人員(至少表面上),屬籍也不歸各艦隊或軍事海運部而是歸海軍研究辦公室,而且一服役就已租借給大學海洋系做研究了,內部結構更沒有軍事規格要求,就任務而言,民船性質很強。

這類科考船一向都長期開啟AIC以通報自己位置,故中國大陸不可能不知道這船存在(之前亦有類似UNOLS計劃下的研究船訪問中國大陸,但也沒有老解作官式歡迎活動);台灣方面不可能不知她已四次來訪,但連一聲也沒有響過;美軍也只是在五月時報道過它有停留在台灣,之後的停靠都沒有任何公報;甚至連堪稱敏銳的台灣記者都沒有留意她前幾次泊岸。由此可見,今日(10月16日)之前,無論大陸、台灣政府還是媒體都沒有把這船當作特別的一回事,美方也沒有拿之前(甚至現在)的停靠來「抽水一番」。似乎三地政府都不願意將這艘船公開認定為軍艦,以免局面失控。若然沒有台灣記者今早「突然」發現,那這條船可能只會無聲無息地離開台灣:誰會理會大學正在研究什麼?尤其是垃圾新聞滿天飛的台灣傳媒界。

T-AGOR 24 R/V Roger Revelle, 現時的操作者為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這研究所也參與今次研究)。這船的電子設備及探測儀器比今次事件主角先進很多,不過現時正於東太平洋地區執行來回巡航研究,故沒有參與今次研究活動。(網絡圖片)

 

順帶一提,今次事件主角的姊妹船,T-AGOR 24 R/V Roger Revelle亦曾於去年3月停泊高雄,參與台大於台灣東部太平洋的洋流研究項目。這件事除相關大學發過報道,三方政府及台灣媒體幾乎都默不作聲,而這條船過去也有訪問台灣

部分人可能認為今次停靠是「擦邊球」,借民間研究順道收集與海軍行動有關的情報(而的確,海洋地理及水文其實也是軍民兩用的資料),不過,就近代軍事史而言,「擦邊球」本來就是指定「動作」,只要不是玩得太過火,大家都不會公開甚至不會理會。考慮到事件主角自今年初大修完成後,就參與跨地聯合研究至今,似也不是針對台海緊張局勢而來,而且三地政府事前幾乎全部閉口不談,今次似乎只是有記者覺得有機會「搏出位」、「搞個大新聞」,在未詳細查證及理解事件背景及船隻特殊性而搞出來的風波而已。

By 2018-10-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