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兒童流感疫情嚴重求診難是「人禍」?

2018-01-10 16:35:49
倪一祥

香港輕新聞編輯

內地醫院兒科部門擠滿焦急家長,一籌難求。

 

【香港輕新聞】香港的兒科醫生備受家長尊重,收入亦可觀,但內地的兒科醫生卻被視為「劣等醫生」,工作量高收入卻比其他科目醫生為低,導致兒科醫生流失量高,醫生圈內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結果一場對兒童高危的流感來襲,全國各大醫院兒科病房及門診都被擠爆,不少醫療機構雖然安排兒科醫生通宵坐診,但也只是杯水車薪,患病兒童還是經常要等上幾個小時,甚至有醫院兒科部門因為所有醫生病倒而停診。

 

兒科診症要輪候11小時。

 

天津有醫院兒科醫生全病倒不能收症

1月8日,國家衞計委發布通知,稱中國已處於流感疫情高發季節,2017年-2018年冬季報告病例數,明顯高於往年同期水平。最近,北京、河北、陝西、浙江、天津等多地兒童醫院門診病人數量突破歷史新高。1月7日,天津海河醫院發布一則通知:「因我院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在這場流感的侵襲下,孩子不舒服、家長不滿意、醫護受不了,問題到底出在那裡?

 

兒科醫生全病倒,其他科醫生又不能頂替,只有關閉兒科部。

 

不合理的醫療法規阻窒醫療服務發展

根據內地傳媒報道,問題的根源是內地的醫療法規定不合理,這些令人無法理解的法例包括:

1、醫生不能跨界別應診,導致醫生人手未能靈活調動。例如成人內科醫生為14歲以下兒童看病,會被視作無牌行醫,因為根據《執業醫師法》第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超科目、超範圍實質上就是無證行醫。

2、兒科工作量大薪金低。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兒童病人用藥少劑量輕,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童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只佔成人科醫生的76%。

3、兒科醫生因降低入學要求,被視為劣等醫生。為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2015年國家衞計委曾下發通知,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開展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這被很多人解讀為「降分錄取」,向外界傳遞的信號就是,兒科是劣等醫生。

4、輕視兒科醫生需求,停止訓練15年導致人才斷層。兒科專業於1999年起停止招生,新的兒科醫生的培養機制遲遲建立不起來,也始終沒有一個培養兒科醫生的規劃,直到2014年,才有醫學院恢復兒科專業招生。不過,培養一名兒科醫生至少需要11年,經過5年的本科和3年的研究生學習,兒科醫生畢業進入醫院後還要再接受3年左右的培訓,才能夠獨自出門診。就算2014年入學,也要到2025年才能獨立給孩子看病。

5、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但兒科醫療資源並無跟進。原本兒科醫生已經不夠用了,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進一步加重了兒科醫生的負擔。在中國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北京和上海,患兒家屬首選的醫院就是北京兒童醫院、首都兒研所、上海兒童醫院等兒童專科醫院。而這些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兒科醫院,但來看病的兒童最多的病卻是感冒、發燒、咳嗽。

學者專家對於如何解決目前問題各有見解

內地學者及醫療界對如何解決當前嚴竣局面,都有不同意見,可歸納成以下數點:

1、取消藥品加成,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讓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藥物檢查耗材只是治病的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地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吸引更多有心的醫生投入兒科服務。

2、將兒童線由14歲降至7歲,7歲以上交由成人科目醫生診治,以減輕兒科病人數目。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生周昭遠曾提出:「把現在的14歲以下屬於兒科改為7歲以下(學齡前),7歲以上可以到普通內科或相關專科就診,因為7歲以上兒童的疾病病因臨床表現和處理原則和大人差不多,只是個頭小體表面積少,藥物的劑量需要相應減少而已,這通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讓醫生掌握,這樣屬於兒科的病人明顯減少,兒科醫生的短缺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3、以免費師範生制度,由醫院出部分或者全部學費,定向培養兒科醫學生,並規定畢業之後要做滿一定年限的兒科醫生。

4、根據《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對基層醫療市場逐步放開,通過市場的力量合理地配置醫療資源,讓全科醫生和兒科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換回合理的報酬。

5、呼籲家長要善待兒科醫生,就醫時需要更耐心和冷靜,部分家長經常醫鬧,甚至襲擊兒科醫生,令兒科醫生感到不受重視,用煽情的話語說「今天再不善待醫生,明天就沒人給你家孩子看病了」。兒科醫生得到家長的善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醫療體系的善待,在醫院裡獲得公平合理的待遇。

 

 

發佈於 輕百科
By 2018-01-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