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

近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表「新冠病毒溯源調查報告」公開摘要。馬來西亞著名病毒專家林世傑本月2日發表聲明指,新冠病毒溯源必須要依靠科學證據而非猜測,他又指新冠病毒溯源調查不能...
發佈於 科學新知
世界衞生組織(WHO)31日表示,今年初在哥倫比亞發現,命名為「Mu」的B.1.621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有一系例的變異,顯示可能具「免疫逃脫」風險,需要留意監察;不過「Mu」...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由廣州中山大學組建的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育)研發中心近日宣布將核技術應用至滅蚊上,透過「射線輻照」破壞雄蚊的生育能力,然後將其放生與野生雌蚊交配,使牠們無法產出後代。 ...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特斯拉(Tesla) 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19日於AI Day上稱,正開發人型機械人「Tesla Bot」,原型機預計在2022年面世,目標是代替人類處理生活中...
發佈於 科學新知
  變種新冠病毒仍持續威脅全球,世衞早前為避免地區污名化及歧視,宣布以希臘字母命名變種病毒,然而隨著更多變種病毒的出現,總數24個的希臘字母或不敷所用。世衛流行病學家范克爾克霍夫...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經過三個月沉寂後,SPACE X的星艦測試再次成為焦點,星艦中最重要的部分-超重型推進器(Super Heavy booster)的完全體推進段4號(Booster 4)已於8...
發佈於 科學新知
中國研究團隊在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發表關於兒童接種科興疫苗的第一、二期臨床研究報告,指3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接種兩劑科興疫苗後,誘導出較強的中和抗體反應,效果較18至59歲...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新西蘭奥塔哥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於《英國牙科雜誌》發表了一個名為「Dental Slim Diet Control」的醫療減肥設備,透過安裝在上下後牙的磁性裝置,令佩帶者無法張嘴...
發佈於 科學新知
英國公共衛生部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感染Delta變種病毒而不幸死亡的人士中,有超過四成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疫苗是否對Delta變種病毒無效?英國有風險及統計專家撰文指,這是「...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中國航天在多個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首先是去年今(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接著有嫦娥五號成功進行月球取樣並把月壤樣本帶回地球。到了...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河北燕山大學一名教授的研究項目獲河北省教育廳推薦,入選2021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獎,該項目宣稱已推翻「誤導物理學界和人類認識世界基本方法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為科學的健康發展「掃...
發佈於 科學新知
17日早上9時22分27秒,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2F遙12火箭發射升空,經約7小時飛行後,於下午約4時24分與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對接成功,兩小...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最近宣布招收全國首個人工智能(AI)學生「華智冰」,她不僅形象親切,更會作詩及繪畫。研發團隊指,希望她最終能像人一樣思考,不斷學習,理解人的想法。 依靠超...
發佈於 科學新知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3日出席2021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時透露,團隊研製的霧化吸入式新冠疫苗已獲藥監局批准進行擴大臨床試驗,現在正在申請緊急使用...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針對不同的變種新冠病毒株,現時是以最先發現的國家或地區的名稱來稱呼。世界衞生組織31日宣布,為避免有國家被「污名化」,將以希臘字母稱呼不同的變種新冠病毒株,以期便於稱呼及區別...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6日刊出中國國藥集團旗下兩款新冠疫苗的第三期臨牀試驗中期分析,該報告為全球第一個正式發表的新冠滅活疫苗第三期臨牀試驗結果;結果顯示,...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民營火箭公司SpaceX的「星艦」(Starship)SN15原型機5日於德州博卡奇卡(Boca Chica)進行試射並首次成功降落。此次為「星艦」計劃系列原型機的第五次...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佛羅里達州本周開始將會釋放逾14萬隻經基因改造的雄性埃及伊蚊,期望借此控制蚊的數量。此項目經多年討論後終於正式推行,但仍有環保團體及居民不滿,有人更批評是恐怖主義。 誕下...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經過幾翻延宕,美國太空總署「獨創號」(Ingenuity)實驗直升機終於昨天(香港時間4月19日傍晚)進行首次試飛,成為地球以外第一架人造大氣層飛行器。這架直升機雖然除鏡頭外...
發佈於 科學新知
蜘蛛除利用蜘蛛網捕捉昆蟲,也會透過振動感知世界。麻省理工學院一名教授近日發表研究,透過分析蜘蛛網振動所發出的頻率,並將其轉為人類聽得到的音樂。究竟「蜘蛛網之歌」是怎樣的音樂? ...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據內地《科技日報》24日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徐飛虎研究組,早前實現超過200公里的遠距離單光子三維成像,首次將成像距離從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級,為遠距離目標識別、對地...
發佈於 科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