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

在爭議聲中,美國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 8 月 10 日投票通過擴大一項新科技的應用範圍:容許兩家公司在三藩市擴大其自動駕駛的士(Robotaxi)業務,從原來試驗性的限時免費服務...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本港時間 8 月 11 日早上 7 時 10 分,俄羅斯「聯盟 - 2.1b」火箭搭載「月球 - 25」(Luna-25)探測器從俄羅斯遠東阿穆爾地區的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按照...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香港的布氏鯨悲劇尚未落幕,但古生物學界發表一則有關古鯨的研究報告,可能突破人類對古生物界之最的認知:意大利古生物學家Giovanni Bianucci教授、博士生Marc...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澳洲西澳海岸25日有近百頭領航鯨集體擱淺。當地管理部門26日表示,在一夜之間已有51頭鯨魚死亡,經獸醫評估後,基於動物福利考慮,為免延長其痛苦,會對其餘鯨魚實施安樂死。 鯨群...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過去很多科幻片中的外星世界,多有各類異想天開的行星組成,例如在公轉軌道互相對轉的雙星,或者同一條公轉軌道上容納兩個甚至以上的天骿等。這類科幻情節不是沒有發生,太陽系內就有...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根據Space.com7月14日報道,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找到宇宙極早期可能是理論中存在的天體「暗(物質)星」(Dark Star),其研究已於7月7日刊載在美國...
發佈於 科學新知
中國航空工業哈飛研製的雙發渦槳通勤類飛機Y12F,本月13日獲得歐盟航空安全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是次為中國國產飛機首次獲得歐盟當局型號認可,對中歐雙邊適航合作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數據顯示,7月3日是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01°C,超過2016年8月創下的16.92°C紀錄。有氣候專家形容,這情況對人類和生態系...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6月30日表示,於2021年初登陸火星的無人直升機「獨創號」(Ingenuity)在失去聯繫63天後終於與NASA恢復通訊。 無人機會飛在毅力號前 ...
發佈於 科學新知
6月29日對全球天體物理學家、天文愛好者而言是值得熱烈慶賀的一天!中國及北美的科學家團隊分別於同日在兩份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經過數年與十數年的觀測,科學家們終於發現宇宙中的引力...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潛水器「泰坦號」在失蹤四日後,主導搜救的美國海岸防衛隊22日表示,在距離鐵達尼號船頭的海床附近發現「泰坦號」鈦鼻錐和尾部等五件殘骸,相信「泰坦號」發生內爆解體,五名乘員全部罹難...
發佈於 科學新知
中國自主研發的首台兆瓦(MegaWatt)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6 月 14 日在廣東珠海萬山群島附近水域投入試運行。據悉,「南鯤」號於本月 7 日從廣州東江口水域...
發佈於 科學新知
世界人口綜述(WPR)組織近日公布2023年全球平均智商排名,首十位排名中前六個是亞洲國家或地區,日本位列排名首位,依次為台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及韓國。亞洲國家中菲律賓得...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日本著名業餘天文學家兼其中一位發現個人發現超新星紀錄的保持者板垣公一先生(現時是世界第二多),在5月19日晚的個人觀天中,在俗稱車輪星系的M101旋渦星系中發現一顆超新...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一個月好像未有什麼特別重大的發現,不過近日一個重要觀測結果又再登上新聞。今次主角是距離比較接近地球、中文名字獨特且曾擺出天文學界「大烏龍」事件的南魚座...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新華社》5月8日早上發布一則簡訊: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76天後,於5月8日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報道指,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着我...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央視新聞》9日報道,考古學家在一塊1981年於深圳南頭紅花園東漢墓出土的陶磚上,發現以漢隸刻上的「九因歌」,認為足以證明1,800年前東漢時期地處偏遠的嶺南人已掌握「九因歌」...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這兩天世界各地較低緯度地區都見到近十多年難得一見的極光奇觀,這一切都與近日激烈的太空氣象有關。根據NOAA(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報告,過去兩天地球正面臨兩場相當厲害的日冕...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有「人造太陽」之稱的中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4月12日21時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提升核聚變能源經濟...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韓聯社》12日報道,韓國首個月球探測器:韓國探路者月球軌道探測器(Korea Pathfinder Lunar Orbiter,KPLO)「賞月號」(Danuri)上月傳回了...
發佈於 科學新知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當植物健康有異或生存受威脅時,會發出40至80kHz高頻「尖叫」聲。研究團隊表示,此項研究對於農業技術發展有裨益,農民可利用裝置將收集有...
發佈於 科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