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發布一張攝於去年12月的火星勘測軌道衛星照片,發現火星地表有一個由隕石坑、火山口及沉積物組成的「小熊臉」,而且五官特徵逼真。在人類對火星探索進程中,...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網上科學新聞網站Space.com報道,北京大學兩名研究員利用1960年以來有感地震的資料進行研究,經由P波及S波兩種地震波經過內地核時的速度改變,發現以2009年為界,之...
發佈於 科學新知
近月,ChatGPT等AI文字生成技術應用發達,在學術界和傳媒界等引起熱論。綜合外媒26日報道,著名美國媒體網站BuzzFeed於26日宣佈計劃以AI科技協助創作文章和小測試等...
發佈於 InfoTech
美國得克薩斯州阿比林公共圖書館24日表示,一名當地水務部門員工於1979年借閱一本車維修手冊,在逾期44年後終於歸還予圖書館;根據該館過往規定,該書逾期共16,060天歸還,應...
發佈於 讀書
陝西省文物局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共清理陶俑出陶俑220餘件,初步釐清軍陣的排列規律,明確陶俑的製作程序;由甬道跡象推測,甬道或曾被投降項羽叛兵開挖...
發佈於 文化生活
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可說是近20多年來天文學中的「顯學」,由1990年代開始各種觀測技術的精度提升,天文學家終於在1994年開始陸續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首次發現至今,大約已...
發佈於 科學新知
近年,小型旋翼無人機、固定翼無人機等民用低空飛行器大量普及,除一般較為人熟悉的、用作航拍的消費性產品外,在國內外的商業機構或政府部門,亦已開始廣泛使用無人機在災害預警、智能救援...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負責人天文學家 Hans-Walter Rix 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在《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發...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太空總署(NASA)21日宣布,「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對火星進行超過四年的科學探測任務正式終結,由於任務團隊連續兩次嘗試聯絡洞察號,均沒有回應故得出此結論。雖然洞察號的任務終...
發佈於 科學新知
這兩、三年國際太空站仍然是多災多難,除火警、駁腳艇失控、疑似人為破壞等外,今次又輸到物質大量外洩事故:12月15日國際時間12時左右,平日直播太空站的鏡頭拍攝到俄國區的其中一個...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圖像和聲音深度合成(deep synthesis)技術近年於網上發達,可應用於多種領域,但其法律和道德問題亦引起大量討論。新華社11日報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AC)將於2...
發佈於 InfoTech
俗語有云「矮仔多計」,但矮個子是否脾氣更壞?近日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團隊發表一項研究表示,有證據證明「拿破崙情結」確實存在,矮個子男性更有可能對他人表現出敵對態度,其強大的心理表...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西岸時間 6 日晚,第1573 架也是最後生產的一架波音 747 珍寶客機(Jumbo Jet)從波音的西雅圖埃弗里特(Everett)工廠走出生產線。隨著另一款大型四發動...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央視新聞》5日引述呼吸危重症專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表示,國內外數據證實,Omicron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Delta明顯減弱,Omicr...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在全球半導體代工行業互為競爭對手的韓國三星電子和台灣台積電正在展開激烈的訂單爭奪戰,其中,3 納米制程的競爭成為目前焦點。雖然在 5 納米制程以下的生產能力上,韓國承認台積電稍...
發佈於 InfoTech
網絡安全新聞網站《CyberNews》24日報道指,本月16日在知名黑客論壇出現一則廣告,聲稱出售一個包含 4.87億個 WhatsApp用戶手機號碼的數據庫,當中涉及300萬...
發佈於 InfoTech
香港海防博物館2018年受超級颱風「山竹」嚴重破壞而關閉,經過四年的大型修繕和更新工程,博物館於今(24)日重新開放予公眾免費入場參觀。 前身為鯉魚門炮台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是...
發佈於 文化生活
11月21日,國家航天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共建的「海南衛星數據與應用研究中心」在海口市正式成立;同時,為進一步推進中國遙感衛星數據資源與國際社會共建共用共享,該中心同時亦為「國家...
發佈於 科學新知
幾經波折,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第一階段:阿爾忒彌斯 I(Artemis I),於11月16日由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 SLS)火箭運載獵戶座(Or...
發佈於 科學新知
據英國《衛報》報道,一項跨國研究發現,全球男性精子濃度在過去 40 年內減半,而且下降速度還在加快,如果不採取行動解決男性精子數量下降的問題,人類可能面臨生殖危機。 早在20...
發佈於 科學新知
  美國國家公園本月初在社交媒體貼出索諾蘭沙漠蟾蜍的照片,並發文警告民眾不要「舔蟾蜍」,又指其毒素會致病。該種蟾蜍腮腺會分泌一種名為「5-MeO-DMT」的毒素,會令人產生幻...
發佈於 科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