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淺釋朝鮮「低調」閱兵

2018-02-14 15:46:2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網絡圖片

 

上星期四南韓平昌冬奧開幕前,朝鮮突然宣布將原有4月25日的建軍節提前至2月8日舉行,並舉行年度閱兵。一方面在南韓平昌冬奧期間大拋橄欖枝,一方面卻又搞閱兵,彷彿是自相矛盾的舉動。不過,「行為反覆、自相矛盾」本來就是朝鮮「惡乞兒策略」常玩的把戲,若果考究各種行動的細節,反而有助推斷朝鮮現時實行的策略究竟是什麼。

值得留意的是,這次閱兵時間比過去短大約20分鐘,規模亦較小,且在朝鮮國內沒有直播,甚至連獲邀的外媒都沒有幾個;而展出兵器數目上,同樣縮減很多,例如防空裝備只展示一款(去年有4款),海軍裝備全部消失,彈道導彈武器由去年的7款減至今年的4款,方隊規模亦大減,明顯不若過去幾年張揚。

今次閱兵有三個特別的地方:

左為去年展出不知名ICBM之發射筒,右為火星13型。以現時朝鮮的技術水平,幾乎沒可能開發左邊的東西 (圖片來源:網絡)

1. 最近三年經常展出的「舞水端」/火星10中程彈道導彈,以及可能同樣使用4D10液體火箭引擎的KN-08、火星13新型大型ICBM,以及去年出現、外形疑似SS-25的大型機動ICBM,今年均沒有展出。鑑於由16年4月至17年2月,「舞水端」導彈9射9敗,而火星13型亦2射2敗,16年4月後更無發射紀錄,顯示仿製的引擎似乎並不可靠,故有理由相信使用仿4B10引擎的這批彈道導彈已經暫停研發,轉而將有限資源投入更有成功希望的計劃上。

左為火星15 ICBM,右為火星14 ICBM(圖片來源:三八線以北網站)

2. 相對於可能已「失敗」的型號,朝鮮今次轉而展出最近兩年試射較多且成功率較高的武器,例如火星12、陸射型北極星2型,以及第一次展出的ICBM火星14及15。其中火星12型展出多達6枚,而最為人關注的火星14及15型各有3及4枚(雖然14型只用貸櫃車拖架拖著,而15型附有四部加長型運輸發射車(TEL))。考慮到這四種種導彈在過往兩年的試射中都有較高的成功率,而武器展示數量達到四枚或以上,其實已強烈暗示這些武器已經不是研究階段,而是可實際部署/接近實際部署的武器;另一方面,這亦表示當中3型共用的「318革命」液體火箭燃料引擎已經發展至較成熟的地步,代表北韓可能已建立初步的戰略阻嚇力量

當然,這戰略阻嚇力量其實仍是有限的,畢竟兩種核心裝備試射次數仍少,而且新TEL數量仍只有4部,加上火星4型改回用貨櫃車拖架展示,似乎暗示現時新TEL仍只是之前買入的那6架WS-51200型底盤改出來的,數量有限,機動發射能力可能仍受限制(當然,這可能也是欺敵手段)。

不知名短程彈道導彈(右)與9K720型(左)(圖片來源:網絡)

3. 朝鮮今次似乎展出了一種之前從未見過的短程彈道飛彈。由於片段十分模糊,無法準確判斷究竟是什麼氣動外形,但就中段兩圈加強筋及一車兩發的特徵,有些傳媒直指這是俄國9k720型「伊斯坎爾德」短程彈道導彈的朝鮮版,或者「山寨」南韓玄武2型的設計(部分資料指俄國提供「伊斯坎爾德」的技術,讓韓國發展玄武2型)。

9K720型的光學尋的頭(右)與裝填圖(左)(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這說法有些問題:朝鮮彈道導彈武器的確和前蘇聯各國脫不了關係,但不論途徑,過去朝鮮由這些國家得到的彈道導彈技術也只限於60年代,然而“伊斯坎爾德”屬於高精度、高度機動性的現代短程導彈(慣性/GPS/光學地形對照導引,CEP只有20米以內),反應時間亦短至5分鐘內已可擊中目標,技術相當敏感;俄國之前部署在加里寧格勒軍區即已激起北約激烈反應,若果俄國直接向朝鮮提供該彈技術,南韓境內幾乎所有固定目標都受威脅,勢必引起美國的強烈反彈。

另一方面,若果是山寨南韓玄武2型也不容易,人家的慣性/GPS/光學地形對照導引系統(和「伊斯坎爾德」很相似)技術要求不低,朝鮮相當落後的電子及光學儀器生產技術亦難以仿制這導引部分,如使用相對落後的導引系統,那只與過去所用的短程導彈(如KN-02型)沒多少差異。

9K79型(右)與新導彈(左)細節比較(圖片來源:網絡)

事實上,就閱兵片段而言,這新導彈似乎比KN-02更長,但彈身其實更接近KN-02,尤其是彈頭段並沒有9K720型獨有的雙圓錐結構(小圓錐其實是光學導引鏡頭的頭蓋),更接近前蘇聯9K79圓點式短程彈道導彈(KN-02型原型)的彈頭鼻錐,甚至連彈尖的撞炸引信都很相似,明顯缺乏光學鏡頭比對系統;氣動外形上的差別,大約只有主彈翼移至彈尾,並取消格柵舵。由以上推斷,這只是KN-02型短程彈道導彈的改良型,也非西方所擔憂的高精度打擊武器。

由以上特色可見,朝鮮今次的閱兵,更傾向「實用性」的展示,並未像過去一樣,炫耀一些尚在發展中的長程武器(如潛射彈道導彈),甚至展出一些擬似模型以唬嚇美國或南韓的無聊舉動(例如去年展出、樣子酷似RT-2PM白楊的大型機動ICBM的發射箱)。配合現時在平昌冬奧大拋橄欖枝及重新與南韓展開對話的政策,這次「沉實的閱兵」似乎暗示朝鮮願意坐下來和南韓及美國和談,因為他們已經有比較堅實的戰略威懾能力,亦同時警告美國,他們已有足夠令美國受嚴重傷害的威懾力,美國亦應認真坐下來與朝鮮談判,甚至承認其力量!

當然,之前亦提過,朝鮮近年本來就玩「惡乞兒」邊緣政策居多,鮮有長期穩定的政策,而且現時美國顯然比奧巴馬時代更不會向朝鮮賣賬,因為如果現在就談判,只會更刺激伊朗進一步發展核計劃。所以,現時也不會有人知道朝鮮這種「實力支持和平政策」能持續至甚麼時候。

 

題外話1:朝鮮新式常規軍備的「來歷」

朝鮮歷經90年代共產主義陣營瓦解及連年饑荒/農業崩潰,GDP劇降至大約500億美元左右,而普遍軍事研究機構都估算朝鮮軍費大約佔20-25%GDP,即100-120億美元。由於朝鮮現時總兵力超過100萬,加上大部分資金都要用來發展核武力量及長程導彈,能撥給發展常規武器的軍費可說捉襟見肘。然而,朝鮮往往能在閱兵上展示新式常規陸戰武器。如果這些武器都是真的話,朝鮮究竟哪裏來這種研發能力?

先軍號坦克。朝鮮陸軍戰甲車某程度上是60-80年代蘇聯各種子系統裝備的大雜薈,例如先軍號坦克較接近T-72後期型,但砲長鏡仍是T-62所用款式。(圖片來源:網絡)

時間回到冷戰結束前後,華約與北約簽訂「歐洲常規武力條約」,各國均封存、銷毀大量常規武器。蘇聯及東歐集團由於裝甲車輛太多,相當多都集中在一些地方露天保存,例如維修場、舊坦克廠房等;至蘇聯崩潰,各加盟國(如烏克蘭及白俄)將更多部隊裁撤,裝備都被送到這些地方露天放置,加上前蘇聯地區經濟及社會動蕩多年,這些沒什麼人看守的露天放置場成為軍火走私客的「首選」:各種各樣的零件、引擎、射控儀、砲管甚至整車都可以給盜賣。雖然現時尚未有資料指北韓購入相關零件,但北韓軍中已出現很多未有軍購紀錄的俄制武器,例如天馬虎後期型、暴風虎及先軍號坦克所用的數百支2A46型坦克砲、引擎、紅外探射燈等,就多是1960-80年代蘇制坦克的主要裝備;M2012年型八輪步兵戰車來源是少數入口自烏克蘭的BTR-80A型,北韓能自行量產類似車型,似乎也少不了大量走私零件的供應。

60年代前蘇聯測試潛射彈道導彈的可潛發射浮躉線圖(上圖)及衛星拍到朝鮮軍港同類型裝備的照片(下圖)。(圖片來源:網絡)

朝鮮軍備技術的另一些來源可能較「合法」:他們曾以「廢鐵」名義入口一些前蘇聯的廢舊裝備,從中得到某些裝備並翻新 / 進行逆向仿制,這種情況在海軍方面似較為常見,例如90年代初期朝鮮就曾以廢鐵名義購入退役高爾夫級彈道導彈潛艇,其冷射型發射管技術有可能被直接移植到朝鮮的新浦級柴電動力飛彈潛艇(SSB)上;而商用光學衛星則拍攝到北韓軍港內的潛射飛彈測試浮躉,其外形和前蘇聯已退役的同類型產品幾乎一模一樣,有可能也是購自前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廢棄裝備。

題外話2:谷山2型自走砲的傳說與現實

閱兵上的谷山2型自走砲(圖片來源:網絡)

朝鮮閱兵上經常出現的谷山系列自走砲,一直被視為朝鮮軍的砲兵皇牌,因為它是朝鮮陸軍「號稱」唯一可以由38線直接射到首爾的長程砲兵武器,而現時作為主力的是谷山2型,1983年開始生產,1989年正式公開,故亦被西方命名M-1989。此砲在構形上十分類似前蘇聯冷戰時期大量生產最大型自走砲2S7芍藥,口徑是甚為奇特的170MM,射程大約35-40公里,若配備火箭增程彈,射程可達60公里。

演習中的谷山2型自走砲(圖片來源:網絡)

一般相信,此砲本體是前蘇聯S-23型180MM加農砲,接上一截更長但口徑較小的砲管,目的是以較大的葯室發射較小口徑的砲彈,加強威力與射程。然而,這樣改良方法有點「急就章」,接合砲管不但壽命短,而且接合處會干擾發射葯的氣流,間接影響此砲的精確度;加上砲管太長且沒有加強強度的支架,砲管更易下垂,令準繩度進一步下降,且北韓似乎製作不出芍藥那部自動裝彈及推彈機,推彈工作只能由人力完成,令此砲射速更低,兩伊戰爭的使用經驗顯示,只能做到每5分鐘2發的水平,威懾力大減,似乎只能用數量去「補充」質量了。

廷伸閱讀:North Korea’s Army Day Military Parade: One New Missile System Unveiled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02-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