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多奇思?細數2017年誕生於網絡的「歷史定律」

2018-01-11 18:59:01
秦楚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2017年底,內地網絡有個名為「塔西佗陷阱」的定律一度佔據熱門話題,引各大報章甚至官媒爭相轉發引用。不過,這個聽來陌生的定律最後被考據派網友證實只是中國民間自己的發明創造,外國著名學者甚至對此一無所聞。但網友熱情不減,有人甚至整理出「網友發明的歷史定律」系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之作。

「塔西佗陷阱」在內地網絡為人熟知是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紫光閣》雜誌社的官方微博發表了一條帖文:「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無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截圖來源:新浪微博@紫光閣

「塔西佗陷阱」這個定義隨即在網絡廣為流傳,各大官媒如人民日報等媒體均紛紛轉發討論這一社會學概念。不過,很快就有網友指出,「塔西佗陷阱」並非什麼「政治學常見定律」,雖然「塔西佗陷阱」提出的理念的確為塔西佗的所述理念,但這充其量只是一個被當代學者引申並演繹出來的概念,並非政治理論中的定律。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塔西佗陷阱」這個名詞是由一名中國學者潘知常最初創造或使用的,完全屬於「民間智慧」。

鬧出一個「大烏龍」後,網友的創作熱情卻絲毫未減。實際上,微博作家「秦穿導遊張不叁」就整理羅列了過去一年間廣大網友「發明」的各種「定律」、「效應」、「陷阱」們,讓網友見識了什麼叫「廣大人民的智慧無窮無盡」。輕新聞現摘錄幾條如下:

桀紂效應:不管事情是不是你做的,反正都算你的錯

夏桀【左】&商紂【右】。(圖片來源網絡)

作為人盡皆知的暴君,中國歷史上的夏桀、商紂在各種文學作品中都有「千古第一暴君」的稱號,但其實早在古代春秋時期人們就意識到,紂王所作暴行並沒有民間流傳的那麼多,之所以背上「千古暴君」的罵名,是因為大家把所有壞事都推到他頭上。對此,孔子之徒子貢有一言以形容:「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而較為「光明」版的「桀紂效應」,則可稱為「包拯效應」:人們口耳相傳的斷案如神未必件件來自包拯,只是因為他廣為流傳的「神探」身份,使人們大多將精巧斷案故事歸於其名下。

墨家陷阱:人人平等的理想,終將鋪就奴役之路。每個人都平等,但有些人更加平等

墨子『摩頂放踵』經典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墨家核心的主張「兼愛非攻」,對於當時保守戰亂淒苦的百姓而言有巨大吸引力,也吸引許多人紛紛成為墨家信徒。不過,與其說墨家是一個號稱「人人平等」的學派,倒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宗教:它有自己的視覺象徵(代表色黑色)、有自己的領袖、信仰、有自己的「護教力量」(墨門弟子擅長守城術)、墨家門人都有殉教精神……這樣一看,墨家已經具有西方歷史上曾引起多次戰爭的一些宗教的特質,不由得令人深思:如果墨家當年像基督教等教派一樣成為一個國家的統治力量,那中國將會變成什麼樣?

焚書定律:你永遠無法得到對立立場知識分子的認同,任何示好都會被認為軟弱退讓

圖片來源網絡

「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可稱廣為人知,它亦被視為秦始皇最大的惡行;不過,世人鮮知的是「焚書坑儒」事件之前,秦始皇一直是向儒家學者示好的。嬴政一統天下後,曾從民間召集七十博士作為朝政智囊,有些文人還獲封高爵受到重用;但總體而言,這七十博士的貢獻並不大,提出的許多意見亦未被皇帝採納。所以,不少文人與皇帝的政治理念產生分歧,更有甚者與復辟貴族暗通款曲,隨後「焚書坑儒」才發生。

實際上,「焚書坑儒」後儒家並未被趕盡殺絕,直到秦二世繼位,宮中仍有博士留任,當年逃亡的學者亦有不少苟全性命。不過,「焚書坑儒」的確令大部分文人對秦朝恨之入骨,並在此後上千年都將秦朝與洪水猛獸相比。

烏江自刎效應:只要關鍵時刻給公眾留下良好印象,任何劣跡都可以被選擇性遺忘

項羽烏江自刎(圖片來源網絡)

因為烏江一刎以及和虞姬的悲劇愛情,項羽在古今各種文藝作品中都成了「悲劇英雄」。不過,歷史上的項羽本人,曾有過屠城、殺死降兵、盜墓、搶劫、縱火、濫刑等「劣跡」,似乎並不能稱之為「英雄」。

至於項羽為何成為千古文人唱誦的「悲劇英雄」,則很可能是文學創作為其賦予的光環:想打動觀眾,需讓一個人物在關鍵時刻展現與以往有別的特質,例如浪子回頭、惡人放下屠刀等情節,這樣強烈的反差會讓觀眾很容易接受人物全新的一面。

青苗法難題:變革者本意是好的,但只要不觸及舊制度,任何新政策都會走樣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圖片來源網絡)

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北宋王朝面臨「冗官、冗兵、冗費」的大問題,為此他頒布了一系列新法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青苗法」:當農作物收成不好時,朝廷向百姓發放錢糧貸,等收穫後加息償還。這項政策本意良好,旨在幫助百姓度過飢荒、又幫朝廷增收、黑能抑制糧價。只是「青苗法」推出不久迅速變質,許多基層官吏挖空心思放貸,最終造成高額貸款處處皆是,民眾負債與日俱增。

追本溯源,是因為王安石變法沒有觸到現有官僚體制的根基,由舊官僚退行新政策,只會令新政變成官僚謀利的工具。最後由於民怨滔天,王安石變法只推行八年就作罷,一切回到原點。

發佈於 文化生活
By 2018-01-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