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蘇蘭斯:成績邊緣學生需要資助學位?還是職業導向課程?

2018-08-03 17:30:41
蘇蘭斯

2015 年起於「香港輕新聞」開博評論時事。
2019 年成為香港電台一台「講東講西」節目招才計劃「才雋」,「哈林奭失眠」主持,在後不惑之年在多媒體界開展 Slasher 事業。
正職於航運物流公司總部,曾派駐國內工作五年,有豐富的商業機構管理經驗。善用案例類比,數據作理性持平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士、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商貿碩士、美國麻省理工(MIT)供應鏈管理碩士。

https://www.facebook.com/lanceso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在7月進行了《自資學生對自資課程及院校的意見調查》,筆者對平台建議增加教資會學位的意見不敢苟同。

教育作為改善人民質素、提升社會競爭力當然有重大作用,全球發達經濟體都有一定數量的研究型大學,資助專上課程的確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筆者自己亦一直持續進修,在四十多歲時仍然攻讀多一個碩士學位,以提升競爭力。

學生未因高教普及而增值

當高等教育過分發展,其實不能令邊緣學生增值,反而會浪費教育資源。例如台灣部分「大學生」長年只有兩萬台幣月薪(22K);美國有大學生畢業後只能做藍領工作,還不起學生貸款,更有部分美國人覺得學位無用;而印度有一半的工商管理碩士生(MBA)找不到工作等,泛濫高教的禍害已時有所聞。

泛濫普及高教恐資源錯配

至今,仍有人提出只要增加資助學位,就可以幫助邊緣學生將來就業、增加收入及向上流動,這是典型的線性思維,將問題過份簡化。

實際上,一個社會不可能所有工作都要求學士或以上的學歷,同時亦不是每一名高中畢業生適合立即接受大學教育,「過分」地普及高等教育,自然會造成資源錯配,必定有部分大學畢業生水平不合乎僱主期望,又或者能力不及其他畢業生,要「屈就」於一些低薪職位。

學位性質不決定學生質素

一個專上課程的畢業生的質素,不單單由教學質素所決定,而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和主動性亦相當關鍵。

部分專上課程認受性低,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令工資偏低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實畢業生質素並不是取決於自資或資助辦學 — 例如美國排名在世界十大的名校就全是私立大學;反而教育泛濫才是問題核心,畢業生眾多自然良莠不齊。

大家熟悉的香港傳統八大全是政府資助大學,但在世界排名及學位的認受性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教資會再多資助一兩所低排名的大學,令香港出現學位泛濫,根本無助解決部分課程低認受性的問題。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認清事實。在將來大開敎資會資助的「便宜版」水泡學位課程,取代自資副學士;或是協助邊緣學生選擇職業導向課程,並提供持續進修的途徑,令部分高中成績邊緣的畢業生在有一定工作經驗後,才在職進修學位。

兩者到底那個較為合適香港的情況,希望教育局能作出明智的決定。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8-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