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談二孩:「未計劃生育前 多孩家庭照樣過日子」

2018-08-21 14:30:50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資料圖片

【香港輕新聞】生育問題在內地的熱議持續不絕,官媒《環球時報》20日亦發社評談論此事,稱網上出現的很多「強迫生二胎」的解讀只是「互聯網文化對熱門話題的爆發式消費」,而輿論中多有抱怨的「養二孩難」雖然在中國大城市中屬實,但「今天的育齡夫婦們絕不會是中華民族繁衍史上最為痛苦的一代」。

《環時》發聲駁「強迫生二胎」質疑

《環球時報》社論首先指,當年推行一胎制「是當時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中國現時人口形勢雖然已不同當年,但要說需要像當年推行一胎制般轉而推動所有家庭生二胎,「不是國家的判斷和政策」,又表示,「城市的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是當年計劃生育的第一波主戰線,我們從沒有聽說今天那些機構中有哪一家反過來生二胎動員的」。

社論承認城市居民存在養二孩難的問題,「在中國大城市裡,這是實情」。不過,文章亦指出,在計劃生育未實施前,「普通人家養兩三個、甚至養更多孩子都能過得去」,並認為今後中國一定有把握讓多子家庭既能過上正常生活,又不至於讓小孩的平均教育水平與福利保障失衡。

文章還指,養育孩子的壯年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社會在鼓勵支持這階段人群的同時,「處在這個階段的人群自己也要堅強,應更多展現給社會樂觀,而非牢騷滿腹。」文章最後直言,「今天的育齡夫婦們絕不會是中華民族繁衍史上最為痛苦的一代,這個國家也決不能讓他們成為那樣的一代。」

有網友評論社評的觀點「是呼籲民眾與過去比慘」,另有網友開始猜測,此文出現代表官媒開始有意平息或壓抑社會上開始冒頭的對生育政策調整的不滿聲音,「對比前兩周官媒文章那種試探性的口吻,這篇社評的態度更堅定嚴厲了」。也有網友對文章中提到「不是最痛苦一代」的觀點發問,稱「看文章口吻,難道暗示還有更慘的在後面等著?」

「單身稅」是否捕風捉影?

另外,關於網友之前關心的「國家會否日後徵收『單身稅』」的問題,今日有分析則宣稱從內地最新的徵稅指南中尋到了端倪。微信公眾號「法說輿論」指,內地個稅政策修正案已定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在修正案施行前,個稅將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將納稅人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5000元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實行。

「法說輿論」指,在這份2019年起實施的個稅政策中,有一條內容為「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換言之,有以上支出需要的個人與家庭,能夠從2019年1月1日起獲得免稅優惠;而沒有以上需要的個人或家庭則享受不到此項政策改動。

「法說輿論」認為,「為有家室,有小孩的人設立的優惠政策,單身人士享受不到,這不就是變相的『單身稅』嗎?」不過也有網友認為,該政策本質上和「單身稅」存在區別:「因未婚緣故,個人在交稅時不能享受一些稅收減免政策,與單獨設立一項專門針對『單身人士』的稅目是不同的。」

「生育基金」:不生二胎無補貼

在本月初《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署名評論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之後,內地繼續有專家為鼓勵生育倡議。本月14日,內地《新華日報》發表一篇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文章同樣指出內地近年出現的生育率下降問題,並認為國家鼓勵生育應該按短期、中期、長期劃分不同政策內容。其中在「中期應對政策」上,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生育倡議,即「建立生育基金制度」。

文章解釋,「生育基金制度」是為了實現民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生育基金採用現收現付制,即個人累計繳納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於政府對其他家庭的生育補貼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國家財政補貼。」

文內認為,既然目前不再對超生子女的家庭收取社會撫養費,但社會又需要為生育補貼減輕財政壓力,「應該提取存量的社會撫養費用於生育補貼」。此外,文章還建議結合生育鼓勵政策與住房政策,「可考慮住房政策向二胎或多胎家庭傾斜。如提供長租房,對二胎或多胎家庭優先;對低收入的二胎或多胎家庭提供3年的租房補貼,或房貸優惠等等。」

高校教授建議對「丁克族」徵稅

此文發布後,激發內地部分學者對「生育基金」計劃的探討。本月16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在接受內地國富智庫採訪時主動提到「生育基金」,並認為未來「不僅可以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來鼓勵生育,還要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

內地俗稱的「丁克家庭」,取其英文原詞「DINK」的諧音,即指那些夫妻雙方皆有工作收入,但主動不要小孩的家庭,在香港常以「丁克族」稱呼這一群體。胡繼曄認為,「不生孩子的人更應該交生育基金。過去中國採取計劃生育,向超生的家庭徵收社會撫養費,但是未來鼓勵生育,應該向丁克家庭徵收未來的社會撫養費」,「人老了之後光靠錢是沒用的,還是需要年輕人,別人家的孩子來照顧。」

胡繼曄直言,丁克家族老而無後,「是要佔用社會資源的,所以將來要對丁克家族進行徵稅」。他亦同時表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逐步形成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文化』,生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一個載體」。胡繼曄以中國傳統習俗作例,稱「如果一個家族中的男性沒有孩子,是進不了祠堂的。從民族復興大業(來看),生育關係的不僅是當政者,更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祖孫萬代的一個事情」。

央視批評「懲罰少生者」論調

設立「生育基金」與「丁克家庭徵稅」都屬於近來國家鼓勵生育政策的倡議,但與大部分主流言論「獎勵多生育家庭」的論調不同,這兩種倡議均帶有「懲罰少生或不生者」的意味,因此在民間引起巨大反彈,坊間出現了幾乎一邊倒式的批評。17日上午,內地媒體「央視網」評論就針對這種倡議點名批評。

「央視網」開篇即形容「生育基金制度是一項荒唐的建議」,並指生育與否是人基本權利,也是個人與家庭的自由,可以宣傳、鼓勵、激勵生育,但不能對不生或少生家庭進行懲罰。評論直斥「這種建議於法無據、於理不通、於情不合,既有違常識,也暴露了研究者專業素養的不足」,又指近年民眾在住房、教育與醫療方面的負擔很重,家庭債務長期居高,要「少打群眾的歪主意,不要動不動就建議收費」。

評論最後指,「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無法解決人們對生孩子的顯示顧慮,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看似為國分憂,實則是荒腔走板的高級黑。這也是為何這種建議會遭到輿論一致批評的關鍵所在」。

出生率降 生孩子成國家大事

起初,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在本月6日發布了一篇署名文章,評論了中國目前的生育狀況與生育政策的聯繫。文章指,20世紀80年代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實施以來,令中國少生了4億人,緩解了人口壓力,並促進經濟發展。時至今日,中國的人口紅利已基本用完,轉而出現的是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增加、社保壓力大等新問題。據此現狀,中央決定在2013至2015年間逐步放開生育政策。

評論指出,現在的中國「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僅靠家庭自覺,還應該制定更為完整的體制機制」。文章認為,「很多年輕人不敢生孩子,是因為生不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有點超過年輕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評論稱,消除年輕人的生育顧慮,「要讓適育夫婦切實感受到政策福利」,而非「畫餅充飢」。

專家:婦女資源萎縮致人口收縮

在這篇評論發布之前不久,上個月底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也發表了一篇題為《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的署名文章。文內直言,造成中國人口出現收縮趨勢,「主要是二胎和多胎育齡婦女資源急劇萎縮」.

對此周天勇呼籲「應當緊急徹底全面放開生育,取消一胎生育准生制」、「對生育了二胎的家庭,應適當給予個人所得稅退稅」、「興辦義務托兒所和幼兒園,以降低和消除生育要放棄工作的機會成本。」

催促生育等於「割韭菜」?

周天勇的文章引起不少內地網民熱議。有女性網民指,將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描述為「婦女資源」,是極大的不尊重,感覺「是為了提高生育率壓榨女性」;亦有網友將有關部門鼓勵放開生育的宣傳形容為「割韭菜」,認為「人口資源不是韭菜,想抑制就壓,想增長就收割」。還有網友明言,即使國家督促人們多生,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仍不可逆轉,「目前各國家生育率自然下降後還沒有過反轉的」。

幾年前,計劃生育仍然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但這一現狀或許最快在2019年就要被打破,實行放開生育。(圖片來源網絡)

發佈於 新聞熱點
By 2018-08-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