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方正平:要不要用核能?講得好像你還有得選似的

2018-11-13 10:48:47
台灣龍門核能發電廠(俗稱核四)。台灣在反核運動上出現大量誤導材料、假消息與反科學常識論調,在一般發達社會中也是僅見的,這和早年台灣社運界是將反核和反國民黨威權運動「綁在一起」有關,其遺禍到今天仍「隨處可見」......(網絡圖片)

 

先問3個問題,可以測出你對全球暖化的認知程度:(答案在文末) 一、全球暖化是真的嗎? 二、北極熊是全球暖化的受害者嗎? 三、節能減碳可以救北極熊嗎?

最近參加了一場教會對教友們做的能源議題宣講,地點在台北耕莘文教院,人不多,但講者可不一般。有台電的副處長、中經院的研究員、清大核工所長。專家們直說我們必需面對各項能源的優劣及現況才做出選擇。這麼講,我覺得,含蓄了。太含蓄了。「他X的」太含蓄了。

以減排考慮,可再生能源的效益實在太低,地理 / 天氣局限性實在太大,且同樣發電量所需價錢太高,無論如何也無法代替燃煤/化石燃料發電。人類沒有GN粒子爐或縮退爐,米諾夫斯基粒子也未發現、核聚變在未來40至50年也未必達到可實用化。除非人類決意自毀,現有能源選項中,只有核裂變發電才可大幅減少碳排放,甚至比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還少,避免氣候變化達到無可救藥的地步。(網絡圖片)

如果IPCC沒有錯,我想,2050年零排放,從此刻起,人類已經沒有得選。約莫30年的時間,我們得關閉所有化石燃料電廠(管它是乾淨的煤,或是天然氣,都要關掉),所有交通工具若不是改成吃電,要不然就得燒生質汽/柴油。

若不考量交通動力和假設用電零成長,當今世上核能400座反應爐,約略供應20%不到全球電力,如果我們要完全取代那剩下的80%,又假設新400座供電和舊型一樣多,那麼,未來30年,人類需要興建1600(400x80%/20%=1600)座核反應爐,每年至少需要在全球興建54座反應爐,才能取代「現有」的火力電廠。

模組化核反應堆(SMR)可能是日後核電普及化的其中一個出路。這概念和一般核發電廠有點不一樣,每個廠區可能將一個傳統大功率反應堆分柝成10-12個功率為其1/10的小型反應堆,所有熱交換器及安全設施都集成在內,並共同推動一個發電機。這些小型反應堆大小約相當於一輛長貨櫃車,運輸更方便,在成本、爐內壓力、發電量及搭載燃料數量上都較低,而且被設計成更長時間內可不換燃料,變相提高了安全系數,且就算一個爐發生嚴重核事故,其對外界影響也遠沒有大型機大:前蘇聯有個船用小型反應堆曾發生爐芯溶毀事故,但事後軍方發現由於爐內燃料不多,壓力也不夠大,燃料根本沒有溶出來,只是全部凝固在爐底,輻射外洩度很小。模組化反應堆對小城市供電 / 分散式供電其實挻適合的。(網絡圖片)

 

54座反應爐 ,這還沒算上所有私家車改吃電的用電成長!

人類,是一個極成功的物種,短短萬年間,幾乎改變了地球所有地貌。但,人類也是環境的重大壓力,要養活人類已成為重大議題。人類也一再重複超出環境承載力而導致文明滅亡,吳哥窟、馬雅古文明、復活島的摩埃人。只是,這次復活島,放大成全地球,我們不再有下一個地球。

我們必需很保守地使用地球,直到我們能移居太空,否則下一個地球文明或外星人,只能在考古遺跡中研究人類這個古物種。

有人稱天然氣可有效減少碳排,但事實上同單位熱量的碳排放仍有煤的60%左右,而且開採及運輸上也會被釋出,當中甲烷的溫室效應系潛熱系數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實際減碳效果可能只會稍少於煤而已。(網絡圖片)

從這個角度來看,核能沒有「被選擇」的餘地,而是必需儘可能地提高用量,即便供應全人類100%能源(包括電力和交通),也不會太多。所謂工安、核安、核廢料問題,都只是需要竭盡心力面對的挑戰,而不是用來和其他能源一起挑三撿四的比較條件。

儘可能使用核能只是維繫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必要條件,仍需伴隨資源回收再利用、人造守恆的仿生態系。沒有核能,這一切是空談。

近年研究發現,個別北極熊已開始延長到陸上覓食的時間,減少待在海冰上。長遠而言,這些北極熊或其後代可能回到他們的祖先——灰熊的行列,但作為一個大物種,北極熊似乎難以改變被滅絕的命運,因為人類即使明天全面跳向核能,二氧化碳降至前工業時代水平都至少要百年以上,北極海冰完全融化也至少維持數十年時間。(編按)

我開頭3個問題,答案分別為 yes,yes,no。

答對第一題,表示你有常識;答對第二題,表示你平常有關心環境保護;答對第三題,表示你對全球暖化有正確的認識:節能減碳是要救人類,而不是救北極熊。因為北極熊這個物種,死定了。(我覺得自己像是告訴小朋友,這世界沒有聖誕老人的那個壞人)

 

原文轉自核能流言終結者成員方正平先生FB,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By 2018-11-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