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邱世卿:美國國家戰略與新冷戰

2019-02-14 13:47:09

 

這段時間各個大國軍事與外交策略不斷調整,在過年期間,除了測試神經網路之外(編註:邱老師是台灣的IT人),我也花了一些時間翻看了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時期的文獻紀錄,我想總結一下自己關於美國國家戰略輪廓的理解。

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成立日期是1789年3月4日。而由美國成立開始,政治家們便著力於對外(包括北美大陸)擴張,第一次對外戰爭就是1812年美英戰爭,由此以後,除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幾乎所有涉及美國的戰爭都是在境外發生的。(網絡圖片,圖為1812年進攻尼亞加拉的美國陸軍第一步兵團)

首先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美國的國家層級戰略是沒有任何本土防禦性策略。也就是說,制定現在美國所遵循的國家戰略是一群非常聰明的人,或許是基於歷史上美國南北戰爭的教訓,這些菁英們打從一開始就決定未來美國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會是一場離開本土的遠征型攻勢戰爭,他們相信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所以無論如何,戰爭都不能在美國本土開打——任何勝利的代價都彌補不了戰火在本土蔓延的損失,因此美國完全沒有第二套本土防衛布局,因為他們不打算讓國家陷於這種境地。那麼該如何從這個戰略指導延伸,並且落實這樣的國策?答案就是美國現在在全球177個國家中擁有800多個軍事基地。

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美國在中南美洲劃定的不可侵犯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建立了北約,在亞洲建立了美日韓的小北約以及去年開始倡議的印太聯盟。

 

冷戰期間,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是美軍於西太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及戰略投射點之一,長年都是B-52轟炸機停駐的地方,目標當然是蘇聯中部至遠東地區的重要目標。圖為SR-71B,攝於1981年。(網絡圖片)

 

美國目前海外駐軍的國家與數量,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德國,第二則是日本,第三是南韓,第四是義大利。德國、義大利與日本因為是戰敗國,美國在這三國駐軍也帶有區域監視的任務,南韓則是因韓戰在形式上只是「停戰」,並未結束,所以美國也駐有大批的軍隊。這些都是為了保證美國本土安全而將防禦線向外擴張的代價。

美國目前在阿富汗的駐軍約為9千人,但阿富汗戰爭是美國目前唯一仍在持續中的一場戰爭(其他軍事行動稱為「海外短期軍事行動」,並不是戰爭),即便阿富汗戰場有北約盟國以及聯合國的部隊協助,然而戰鬥人員人數卻遠低於部署在德國與日本的數量,這在國家整體作戰的策略上,很明顯的不合理,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測,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上,目前已經沒有求取完全勝利的意志,也沒有這樣的對應策略,如以目前的軍事布局來看,最終還是要會以談判或政治協商來結束這場戰爭……而且拖不了太久。

 

美國空軍的壓倒性技術優勢代價不菲:一架B-2轟炸機價格為20億美元,且妥善率只有47%。(網絡圖片)

 

在2019會計年度,美國投入的軍費總計將高達7,000億美元,看起來很多,但美國目前在全世界177個國家都有駐軍或軍事合作計畫,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再加上眾多的海外基地運作所需要的經費,在沒有打仗的狀況下,這些源源不絕的投資,目的就是要換得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一旦影響力被削弱,就代表這些軍事投資所能回收的效益降低,這是美國所無法忍受,也是必須盡早處理俄羅斯以及中國對美國影響力挑戰的主要原因。「Free is not free」,要維持一個擴張型防禦策略是非常花錢的。

 

美軍於全球的基地和支援機構。留意的是,香港也計算在內,主因是美國駐港總領事管有個處理軍艦停泊的機構:Ship Support Office Hong Kong。(網絡圖片)

 

當美國總統川普在國會演講中談到,未來俄羅斯與中國將會是美國的競爭者,於是台灣有許多媒體以及學者專家覺得美國的國家戰略改變了,事實上,美國的國家戰略框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一直沒有轉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蘇聯瓦解後,當美國與新生的俄羅斯政府外交關係好的時候,華沙公約組織瓦解,但是北約並沒有解散。當歐巴馬稱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夥伴時,美日安保條約跟南韓的軍事基地也照常運作,所以只要腦袋清醒一點的國家領導人都應該清楚認識到,美國的攻勢戰略布局,不論是哪一個政黨或是哪一個人當總統,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為這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全盛時期有240名敵對戰鬥人員,現今在公開紀錄上還有40名。由於該地主權屬古巴,理論上美國法律、囚犯權利及美國所簽任何規範戰爭行為的條約在這裏都不適用。(網絡圖片)

 

我們可以用一個更明顯的例子來印證: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amp)是2002年美軍在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所設置的一座軍事監獄,座落於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沿岸。整個拘留營區是由三角洲營(Camp Delta)、鬣鱗蜥營(Camp Iguana)與X光線營(Camp X-Ray)等三個營區所組成,該單位常簡稱為Guantanamo或Gitmo(起源於該單位的縮寫GTMO)。

由於美國軍方的說法,該拘留營內所關的都是俘獲的敵方戰鬥人員(enemy combatants),所以這些被關在拘押中心的人,沒有機會獲得正常的法律與人權救濟,刑求犯人以獲得情報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對於美國來說,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的犯人是敵人,所以不需要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由於拘押中心的運作等於是利用戰爭開了一扇巧門,2009年1月2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會於一年內關閉關塔那摩灣拘留營,並將911事件嫌犯移交紐約刑事法庭,但遭美國國會反對。至今該拘留營仍繼續運作-連美國總統都無法決定一座拘押中心要不要關閉,當然更無法改變歷經許多年,早已固定下來的全球戰略框架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其1961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首次提到軍工複合體,並指其不受監管會導致不受政府控制的軍備擴張與軍事行動,對世界安全同樣構成威脅。

 

那麼,如果美國總統都不能決定美國的戰略框架,那麼美國的國家安全到底是由誰在主導?這個問題是了解美國攻勢戰略的框架後,第二個我們必須了解的現實。

美國開國元勳的遠見之一就是把美國的體制設計成——就算一個神經病當選總統,國家依然可以如常運作:美國政府依賴的是一批各部門資深的行政官員以及國會與國安機構加上軍工複合體系緊密的結合來維持這個龐大的國家日常運轉,總統可以按照喜好說話,不過一旦逾越了範圍,自然會有穿黑西裝白襯衫的人提醒他,如果他執意不聽,那麼……美國總統是全世界被暗殺比率最高的總統,這個事實就會讓任性的總統回到自己的本份上。歐巴馬如此,川普也不會例外。

 

經濟全球化令各國間的經濟紐更緊密,利益錯縱複雜,壁壘難分,冷戰期間純以意識形態作為辨識的國際關係很難再復見。(網絡圖片)

 

當然,世界上很少會有兩全其美的事情,美國要一直維持攻勢戰略就必須付出巨額的代價,全世界各地的駐軍,龐大的航母戰鬥群,空軍的全球打擊能力,本土的快速反應部隊......只要張口就得吃飯,只要開燈就得花錢。

雷根時代靠著擴張策略拖垮了蘇聯,但現在想要靠著擴張策略拖垮俄羅斯與中國則幾近不可能。一則是俄羅斯與中國學會了透過抵銷策略來削弱美軍軍力的影響,再者是當意識形態沒有清楚的界限時,地緣政治的複雜程度遠超過雷根時期的東西方冷戰。

所以委內瑞拉的問題與阿富汗甚至是葉門、敘利亞的問題都不能拆開來看。冷戰時期,北約國家與日本、南韓基本上與美國的意識形態以及國家利益一致,但是當蘇聯崩潰與歐盟誕生時,新的加入者改變了地區的局部的平衡。

每個國家都有他的國家利益,一旦均勢改變時,利益的計算就不再是單純的選擇題,我們從貿易戰到伊朗核子協議以及中程飛彈條約都可以看到這種操作模式,美國要說服其他國家,就得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沒有人是永遠的敵人,也沒有人是永遠的朋友。

 

伊朗六方核會談最後達成成果,但特朗普上台後執意退出。然而其他歐洲國家並沒有像美國一樣退出協議,反而繼續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美歐在伊朗核問題上的迴異立場實耐人尋味。(網絡圖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因應後冷戰時期的變化,許多媒體迅速的改變風向,最明顯的例子一是反恐戰爭,二是對於俄羅斯與中國威脅的論述……西方世界是沒有辦法生活在一個沒有敵人的平和世界。

當蘇聯瓦解了,而柏林圍牆倒塌了,那時候的中國經濟還疲弱不振,路上只有腳踏車的年代。如果各位朋友記憶力還不差的話,在十幾年前好萊塢最賣座的電影裡,飾演壞人角色的不是人而是恐龍,或者是外星人……。西部警長沒有壞人可以對付時該怎麼辦?

當全世界因冷戰結束而歡喜雀躍的時候,有一群人卻為他們的明天而擔憂不已。沒有戰爭就不需要炸彈、坦克、飛機、大砲……這些從戰爭中誕生的軍工複合體該如何生存?

 

伊拉克戰爭,美國原本把政府打到毫無還手之力,但之後十多年,美國卻陷於伊拉克戰爭泥沼中。(網絡圖片)

 

電影裡可以殺恐龍,可以用電腦病毒摧毀外星人母艦,但是真實的世界裡,一個每年要花上千億美金的攻勢戰略,總不能真的去找挖恐龍化石來對付,即使美國國會比侏儸紀公園好不到哪裡去。很快的,美國找到一個目標 -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國際上顯然沒有人緣的海珊是第一個倒楣的,當年在美國鼓勵下,海珊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而為了對付伊朗人,海珊當初買了多少化學武器美國軍方一清二楚,連儲藏在哪,數量有多少都有紀錄,但海珊要怎麼辯解?不能,一個伊拉克的硬漢怎麼能對自己的國民說自己曾經接受美國帝國主義的援助!

二次波斯灣戰爭,替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創造了最好的宣傳,也拯救了自己日漸消瘦的市場-波斯灣裡,三個航母戰鬥群,500枚戰斧巡弋飛彈,一枚一百六十萬美金,四天的轟炸,基本上連爭奪制空權都不需要,伊拉克就崩潰了,還有甚麼比從飯店陽台實況直播的CNN 畫面更有說服力?

這是美國攻勢戰略發揮的極致,一場戰爭只能我打你,你打不到我。

 

美國各種國債總量,記於2018年2月13日凌晨1時。(網絡圖片)

 

然而璀璨的背後,是得要付出代價的,年年膨脹的軍費,一場打了十八年還沒結束的阿富汗戰爭。這個世界還是原本的世界,但是即使是美國,最終也會捉襟見肘。

去年四、五月,美國軍工複合體代表來台灣開美台國防工業會議,這是首次這個會議在台灣舉行,我們有許多政府高層因為這個會議而開心,但是同一時間,美國國防部長要求北約各國履行承諾提高軍費,而日本安倍內閣則為美國駐日美軍與遷移沖繩美軍基地的軍費而傷透腦筋,美國政府傳達的意思很明確,我們不裁軍,但是你們得付錢……

對美國人來說,攻勢戰略的基本框架是正確的,不然也不會延續至今,然而對整個世界來說,一個太小的屋子是沒有辦法容納四隻大象一起跳舞,雖然擠一點無所謂,但是當四隻大象身上都綁著核彈時,這間屋子就顯得岌岌可危。

 

塞爾維亞政界近年以偏右親歐派佔上風,並開始與北約建立更緊密關係,但北約執意支持科索沃建軍,似乎又將塞國推回其傳統盟友俄國那邊。(網絡圖片)

 

不管你承不承認,新一波的冷戰已經開始。俄羅斯與中國會想盡辦法的抵銷美國攻勢戰略的優勢,而美國也會想盡辦法讓防堵的防線推的更前面,獲得更大的縱深,沿著這個思路,美國今年主打的新印太戰略與東歐、巴爾幹半島的北約東擴就順理成章。

委內瑞拉的政局動盪,阿富汗可能又會重回神學士塔利班掌握,同樣身處在美國全球戰略裡面不輕不重的位置,台灣也必須面對一個全新而且流動的世界對抗之中。而我們能犯錯的空間並不多。

國家領導人未來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有機會也會伴隨著風險,而選擇的結果,關係著中華民國現在所有的年輕人以及我們家人的未來……《孫子兵法‧始計篇》說:「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謀國者焉得不慎」。

 

發佈於 博評
By 2019-02-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