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吸煙無罪 禁煙有理

2018-06-28 18:42:58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資料圖片

無可否認禁煙是全球大趨勢,儘管煙商用盡各種方法阻擋,卻改變不了大部分國家的控煙政策以「無煙」為目標,即邁向全面禁煙。不容易,全球現在只得一個小國不丹是無煙國,但隨着各國在立法上收緊,大加煙稅、吸煙區範圍不斷收窄、宣傳教育等多管齊下,煙民數目一直下降。雖然「無煙」目標仍然遙遠,但煙草業成為過街老鼠、傳統煙民逐漸減少,已是不可逆轉的大勢。

為了延續「吸煙行業」,近年出現了若干煙草代用品,例如電子煙、加熱煙。這些代用品被渲染成可供戒煙人士「頂癮」,或其成分不含尼古丁或有害物質,可供煙民滿足吸煙的「心癮」而又不影響健康……事實卻是另一回事。食物及衛生局在2015年提出全面禁止電子煙進口、製造及分銷;到了2016年6月15日,時任食衛局長高永文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時,仍表示期望可在2016/17年度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草案,全面禁止電子煙。

然而本屆政府在今年6月19日提出的條例草案,卻表示只會規管電子煙,但沒有計劃全面禁售。如此轉變,引來醫學界強烈反對,所有醫學團體立場一致,表示「寸步不讓」,敦促政府要全面禁止電子煙。有評論則認為政府立場倒退,由全面禁止退到「立法規管」,等於變相把電子煙合法化。食衛局長陳肇始上周六在電台節目中表示,不排除政府日後會「升級」全面禁止電子煙。

很明顯,電子煙和加熱煙是傳統煙的變身,是希望延續煙草業的新產品,煙草商的代表都強調「加熱煙害處比傳統煙產品少,吸煙者有權選擇風險較低的代用品」。數字顯示,電子煙市場正不斷擴大,2010年全球電子煙市場規模為4.16億美元,到2016年已大增至71億美元,估計今年會超過100億美元。很明顯,電子煙等新興吸煙產品有望成為煙草商的續命救星。

然而事實證明這類新產品同樣對健康有害。據食衛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政府化驗所曾化驗過電子煙溶液、加熱煙等,顯示電子煙含致癌物甲醛,加熱煙的氣霧則含尼古丁和焦油,會令人上癮及致癌。世衛報告也確認電子煙和其他形式的煙草都有害,電子煙釋出的二手煙同樣會影響其他人健康。

禁煙理由很簡單,經過幾十年科學研究,已證明煙草可以致命,目前全球每年有600多萬人死於煙草使用;科學研究還指出接觸二手煙會令非吸煙者同樣受到煙草危害,二手煙增加罹患心臟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急性、慢性疾病的機率。禁煙的基本理據關乎公共健康議題,就是要保護人民健康。對任何政府來說,這都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吸煙有社會成本 非純個人喜好

反對禁煙的人認為,吸煙雖危害健康,但這是個人自由,政府毋須過分「關懷」,也不應完全禁絕。但其實吸煙會造成經濟損失,更會令醫療開支增加,有「社會成本」,不是純個人喜好的問題。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系在2005年發表了一份「吸煙引致香港經濟損失年逾50億港元」的研究,是亞洲首次對吸煙造成經濟損失的全面分析。報告指出:(1)吸煙影響吸煙者和他身邊所有人的健康;(2)對健康的影響會造成由社會各組織負擔的經濟損失;(3)認識這些經濟損失的規模,和誰要支付這些開支,是政策制訂的重要資料。

這份研究報告非常全面,在醫學上分析了吸煙會引致什麼疾病,及吸煙或吸二手煙引致死亡或疾病的百分比,從而再計算因吸煙造成的後遺症對經濟帶來多大損失,及這些損失到底是如何計算得來。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吸煙和二手煙每年導致死亡總人數為6920,導致損失的生產力為每年17.73億元(主要是因疾病或65歲前死亡而導致的工作時間損失)。至於由此引致的直接醫療及長期護理等醫療總開支,則高達每年53億元。

相關研究陸續有來,揭示的問題都相當一致,就是吸煙會引致疾病、生產力損耗及醫療開支增加。另一個世衛及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2012年)發現,吸煙導致的直接成本(即因診斷及治療吸煙引致的疾病而產生的醫療開支)達到4220億美元,相等於環球總醫療開支的5.7%。

煙草商經常強調,既然煙草產品萬惡,為何政府不乾脆像禁毒一樣完全禁絕,不得公開售賣?

吸煙之害主要經幾十年研究才不斷被發現,例如尼古丁和焦油對健康的影響,都是近幾十年才得到確認。由於煙民數目相當龐大——香港在推行控煙工作前,吸煙人數佔人口約23%,人數達百多萬——要一下子完全禁絕根本不可能。加上煙草商無孔不入,透過廣告、贊助及提供優厚條件給企業和零售商,令煙草業界成為一股龐大勢力,政府的禁煙工作難度大增,更遑論要禁絕。

然而在世衛主催下,大部分國家的控煙工作已經令煙民數目大減,且控煙目標都是朝向無煙社會。假以時日,煙草產品應該會受到完全禁絕。

議員天職是守護港人公共健康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公開表示,發現有政黨的春茗活動有煙草商出席,質疑政黨與煙草商交往可能有違《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煙草商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電影The Insider(港譯《奪命煙幕》)描繪得最淋漓盡致。故事內容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煙草業一名「良心主管」要公開煙草公司故意在煙中加入可導人上癮物質的內幕,煙草公司用盡手法阻止,甚至阻撓電視台播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為了阻止禁絕電子煙,煙草商一定會游說議員,但雙方接觸一定要在陽光下進行。議員必須明白他們的天職是守護港人公共健康,沒有半點理由要幫煙草商說項,除非是收取了利益!

吸煙無罪,但影響健康,且二手煙傷人鐵證如山,吸煙是真正的損人不利己行為。打正捍衛港人健康的大旗,政府應該嚴厲立法,對新興的電子煙「一步到位」禁絕出售,毋須再經規管階段。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6-2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