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誰是守財奴

2018-02-28 16:30:01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今年預算案其中一個主要焦點,是龐大的盈餘會怎樣用?財政司長今天宣讀預算案,我執筆時仍未看到,然而媒體報道加上會計界推算,去年盈餘過千億元應無懸念。有這大筆盈餘,政府應否「派錢」?如果不派,又應該用在什麼地方?

未入正題前,先看些背景資料。

近幾年不少人都批評香港「不思長進」,給鄰近地區及內地城市爬頭、佔國家的GDP(本地生產總值)比例不斷下滑……這些批評背後的事實是,香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為發達經濟體的35個地方中,唯一能在過去逾10年(2007至2016年,今年繼續)持續錄得財政盈餘的經濟體。與此同時,香港累計財政儲備在去年3月達到9360億元,當時已創出歷史新高;加上今年的盈餘,財政儲備肯定會再刷新紀錄。

派錢辯論背後 關乎政府管治問題

經濟增長方面,2007至2016年的10年趨勢增長是2.9%,估計2017年會加快至約4%。不少人都不滿,認為增幅不及新加坡;但新加坡過去10多年大量輸入外勞、大規模填海,在生產要素上大幅增加,香港卻無法做得到。即使在這個增速之下本地勞工市場一直保持低失業率,從2010年開始失業率都徘徊3%水平,接近全民就業狀態。

有這樣的成績總不能說香港經濟表現差吧?過去持續錄得盈餘,今年數額更龐大,到底政府應否「派錢」?今日預算案已公布,再爭論應否派錢意義不大。然而在過去幾個星期的辯論中,贊成與反對派錢的理據背後,是關乎政府的理財原則和管治問題。這方面其實才是爭論的真正要害。

不妨立場先行。我是主張應該派錢的;但說法要改,不是「派錢」,而是「還富於民」。在我看過的所有反對「派錢」理據之中,沒有一條是有足夠說服力的。

有人說,派錢是「hea」、是不作為,不願投資在社會民生政策上。事實是,數據顯示從2012/13年度至2016/17年度,政府經常開支的累計增長是31.4%,高於同期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累計增長22.3%。幾項主要政策範疇包括社會福利、衛生和教育的累計增長比率,都高於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其中社會福利開支的累計增長更高達71.2%。很明顯,過去幾年經濟增長、盈餘可觀,政府並沒有「勒住荷包」,而是不斷增加在各項社福政策上的開支。今年盈餘龐大,相信在滿足各項社會開支之餘,仍然有大筆財富在庫房,足以還富於民。

要搞清楚的是,現在要求政府還富,不是「扣起」用在各項社福及民生政策的開支;而是政府各部門提交一年預算、確保各項公共服務都有足夠資源之後,仍有「用不完的公帑」,才作「還富」之用。換言之,派給市民的是未來一年政府「用剩」的公帑。既有餘錢,為何不退回給市民?

也有人說:派錢只能令市民有短暫快感,政府的公共理財應該着眼於未來。言下之意,是應該把在預算中用不完的公帑留下來做準備,應付日後發展需要。事實上過去幾年政府已經預留了幾筆巨款供未來發展:2016/17年度的盈餘,政府已預留300億元作安老和殘疾人士康復服務、200億元作體育發展、100億元支援創新及科技、180億元作教育用途。此外,政府在醫療方面已經預留了2000億元,作未來10年多間醫院和社區健康中心的工程開支承擔;又預留了700億元作房屋基金,支持興建公屋的開支。在主要的社福和民生範疇,政府都為它們預留了足夠「彈藥」;即使「還富」,也不會影響未來各項發展計劃。

政府預算出現巨額盈餘,原因很簡單,就是樓市和股市好景,令相關稅收大幅增加,而財政司長「測不準」,結果就出現了經常「估錯數」的現象。也難怪,投資專家都經常睇錯市,更遑論政府官僚!

一直以來政府收入來源都集中在五大項目,即利得稅、薪俸稅、地價收入、印花稅和一般差餉,此5項合計佔了政府收入約70%。而五大項目之中,地價收入、印花稅及差餉都與物業市道息息相關,在2016/17年度它們合計共佔政府整體收入達35.2%。本屆政府要積極轉型,但要令經濟新增長點可以跟物業市場般對本地GDP作相若貢獻,真是談何容易。政府盈餘大增,皆因受惠於市場興旺,這是所有香港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把這些成果與民共享,是合情合理的決定。

本屆政府不願「派錢」,全因「心魔」作祟:派錢等於不做事、不為未來規劃,與本屆政府要標榜的「有所作為」宗旨相違背。政府希望有為,但由政府主導的項目,效率和效益都「有目共睹」,令人失望:西九文化區、郵輪碼頭、啓德體育園,以至「丟空」逾10年的中環街市活化計劃,都是一拖再拖都仍未見成果的項目。硬要把盈餘留在政府手中,倒不如讓市民可以得到具體實在的利益。據民調結果顯示,大部分市民都支持政府應該「派錢」、還富於民,政府為何不正視市民的呼聲?

拒與民共享大筆盈餘 是真正守財奴

政府施政之難,不在於缺錢,也非因不願使錢。過去10年我們年年錄得盈餘、儲備屢創新高,但很多建設依然舉步維艱,根本原因都在政治,或因政府和議會對峙、或因政府得不到足夠政治支持,在開拓土地、輸入外勞、引入專業人才如醫護人員等都阻力重重。原因皆在政治,跟政府是否「守財奴」無關。就如興建醫院和公營房屋,政府都有大筆預留專款,但因為缺地缺人,有錢都解決不了問題。

政府有大筆盈餘仍然拒絕與民共享,才是真正的守財奴!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2-2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