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玻璃樽回收實施在即 徵費真係有用?

2018-02-10 09:00:07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環境保護署推廣資料

 

2016年5月,立法會經過三讀通過飲品玻璃樽徵費條例草案,並計劃於2018年實施。在預算目標中,回收率更有望增至六成。

然而,從港府檢討目前的環保政策成效中,環保署不時展出亮麗數字,而忽視了當中的漏洞,有掩耳盜鈴之嫌。使本港回收率跟2010年減廢藍圖目標的55%形成甚大落差。因此,當局在飲品玻璃樽徵費政策出台前,應先堵絕現存的政策漏洞。

單憑推行徵費措施,無疑增加市民減廢的動力,但市民的消費模式難以短期內徹底改變,又令政策處於被動。立法徵費過程中涉及繁瑣行政配套,包括可能有不法分子為節省徵費而偽造垃圾袋,企圖避開工作人員的監察,增添不少執行難度。

根據2015年審計署調查有關膠袋徵費實施的首階段成效,在扣除堆填區垃圾種類和超市派發膠袋量的比較,整體膠袋總量只略跌1.2%。若然加大廢物徵費力度,亦會增加市民處理廢物成本,更可能惡化目前鄉郊地方違法傾倒的情況,導致環保政策成效弄巧反拙。

為了令環保政策收效,灌輸正確減廢和舊物回收的教育是根本治本方法。2006年民政事務總署推出「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並聯同區議會和非政府組織收集舊衣。不過,回收率一直保持偏低。以2014年為例,回收舊衣記錄只錄得3.9%,計劃明顯未得到普遍市民認識和支持。同時,回收資源種類跟所需的往往南轅北轍,例如回收的衣服大多送往熱帶氣候地區,因此收集回來的冬天衣物作用性不大等等。另一例子的舊書回收,雜誌和教科書等統統不合適回收,使回收過來的書籍中接近一半被篩走,令有心人的好意徒然,亦反映市民對環保計劃的需求認知有偏差。

當然,以上所提及的只屬環保議題中存在問題的冰山一角,還有本港回收業的障礙也不能忽視。以人為本的環保政策需要更全面顧慮和有力的監察制度,包括針對市民對環保的教育宣傳和扶助業界發展等,促使行內人配合政策,與當局共同規劃出減廢藍圖和強化以人為本的環保政策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2-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