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京共識》:中國外交政策永恆的兩面性

2016-08-16 14:27:01
中港傳媒

中港傳媒出版社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美國華盛頓的總部。(圖片來源:facebook@CSIS |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美國華盛頓的總部。(圖片來源:facebook@CSIS |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二○○五年,當時的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 呼籲中國要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這 一概念旋即名噪一時。接著佐利克提出,要以這個術語作為 衡量中國未來行為的標準。不久之後,那些推動「不可避免 論」的政治人物便經常在新聞訪談中提到「負責任的利害關係 人」這一說法。

這種思路在華盛頓仍然是一種普遍的看法。它 也為中國在全球的崛起賦予一種樂觀的意義,以為這將有利於 西方國家繼續維持在世界舞台上的優勢地位。

上述的不可避免論的邏輯大略如下:「由於中國領導人已經擁抱了一種西式的資本主義。他們已經到了要依賴國際市場以及全球貿易才能維持經濟增長、日益提升生活水平以及政治穩定的地步了。因是之故,只要中國變得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現代,那麼它就會越來越依賴並整合到國際社會裡。」

過去十年裡,不僅美國兩黨總統當選人持有這種看法,為數眾多的主流學界專家、企業負責人、智庫以及曾為官方政策制定者而現在轉任商業顧問的人士也大多認同此點。比 爾·克林頓在卸任前就加入了這個「合唱團」,認為與中國進 行無約束的貿易會把中國整合到「各國的大家庭」裡面並且 「確保我們的利益和理想」。

不管是克林頓還是他的繼任者 小布什,為中國加入WTO 進行遊說的時候,其論點都是中國 加入WTO會鼓勵中國接受全球政治文化的規範和國際法。小布什宣稱:「進行貿易並不是基於金錢,而是出於道德上的 考量」。

從總統以下很多人都講著同樣的論調。例如,二○ ○六年,美國國務院宣布,「中國已經意識到,並將繼續發現,它越是成為世界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的利益就越是與其他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夥伴的利益一致。」隔年,華盛頓著名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提交一份論文,內容承諾「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事務中一個更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

另一家著名智庫 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也同樣宣布, 美中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不僅僅對其自身有利,也有助於「引導 中國進入到一個有秩序的國際社會中」。

正如我們在第二章裡看到的那樣,這些想法的根源其實出自蘇聯崩潰後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政治哲學,那個時候,大部分時事評論家以及政客都堅持認為,像中國這種國家,只要在市場改革中日益繁榮,那麼其政治體制就會自然而然的吸收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在國內培養出更多的多元主義。

除此以外,「不可避免論」就別無其他想法了。毫無疑問,貿易和投資的增加已經促進了中國和西方之間更深程度的 交往,大量例子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自然而然的使中國更深刻 地捲入全球事務中。

中國已經在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對始於二○○八年的全球經濟衰退,胡錦濤呼籲展開國際間的共同合作;北京已經在試圖說服北韓放棄其核武計劃的「六方會談」裡扮演了核心角色;中國加入WTO已經導致它更為接受企業社會責任和知識產權法(在某些領域)的國際標準。

此外,正如第三章所提到的,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金融援助國之一,並且人民解放軍已經貢獻了大批軍隊參與各種各樣的維和任務,包括二○○六年的黎巴嫩維和行動,在以色列干預打擊真主黨以後,北京幫助達成了一項和平協議。

然而,儘管在許多議題上中國和國際社會攜手並進、共同 合作,但另一方面,中國卻基於自己的主張而與其他國家分道 揚鑣,這種永恆的「兩面性」是中國外交政策的特徵。只要當 前的中國模式仍然奏效,那麼這種兩面性就將繼續維持。這是 因為,執政黨試圖要解決的是國內根深蒂固的困境,而這驅動 了它的外交政策,這一點正是中國增長的陷阱所在。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By 2016-08-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