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呂大樂﹕香港人所重視的「有得揀」

2019-12-20 13:20:47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2月20日於《明報》撰文表示,香港十分重視「要有得揀」的「港式」風格,因為「揀」才體現出自由,一定不可以是擺明要你在不情願的情况下,屈服於權力,而這種文化是與香港是移民社會的背景有關。這邊廂,政府離譜;那邊廂,很多抗爭的做法同樣令人難以理解,同樣都是放棄了「港式」,是否大家都覺得是時候放棄「港式」呢?

港人十分重視「要有得揀」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12月20日於《明報》撰文表示,香港人十分重視「要有得揀」(可以選擇),因為「揀」體現自由;所謂「有得揀」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但一定「要有得揀」。很多時候香港人所作出的選擇,只是在一定範圍之內挑選其一,通常都不是全無限制下任意選擇。所以,這個「有得揀」,重點在「有」:是否真真正正的「有得揀」,有時實屬見仁見智。

呂大樂認為,要了解香港人和香港文化,簡單地可以從茶餐廳的早餐餐牌入手,「隨便走進一家茶餐廳,應該不難發現,早餐餐單之上,有A、B、C、D、E……餐;早餐之外,還可以有(近似早餐的)營養餐。這些早餐餐單的特點是『有得揀』,而且不止是一兩款。而選擇的維度,不一定沿着中式、西式之分,而是反映市場上消費者口味的轉變」;「『有得揀』是多年以來所建立的安排,而『夠嘢揀』(有足夠選擇)是一家茶餐廳/冰室滿足顧客期望的重要指標」。

然而怎樣才算是「夠嘢揀」,這恐怕沒有絕對標準,「但為顧客提供選擇——當然,最好是足夠的選擇——似乎是必須達到的要求」。呂大樂曾經與一位日本朋友討論,香港這種「有得揀」文化很特別,很難想像會在日本出現,但不是指日本沒有選擇的空間,「他們的選擇在於挑選這家食店,還是另一家;而在香港,期望選擇要放在面前」。

跟移民社會歷史背景有關

呂大樂表示,這種「要有得揀」的文化,跟香港作為移民社會的歷史背景有關。香港家庭三代都是在香港出生的(即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均屬土生土長的),仍然不是多數;如果我們以家庭作為分析的單位,移民依然是一種很普遍的經歷。他們的遷徙的經驗並非單一一種,有的是免受困於戰亂、有的是離開不喜歡的政治環境等等的因素。

其中的移民經驗,也不只限於遷移來到香港,香港從19世紀中便成為了中國與世界的接合點,「數以百萬計的華工由南中國出發,經香港而轉到世界各地打工、移民。不少香港家庭跟這個龐大的全球移民網絡扣上關係(例如原來的鄉下就是一個僑鄉),也因此來到香港之後,還繼續遷移」。這個人口流動的過程,在宏觀社會層面上和微觀的家庭及個人層面上都很重要,並且塑造了香港的社會面貌的其中一面;在多多少少個案當中,都存在某些共通點——那是對自己的生活的支配。

呂大樂指,一個移民社會中,「有來自四方八面群眾,各有不同的習俗,各有不同的方言,有時候溝通會有一定的困難。減少摩擦的方法之一是避免不必要的接觸」;「如此這般,大家在繁忙的街道上不會亂跑,小孩子就更不可以嬉戲擾人;若迎面有人急步走過,我們要適當地『縮開』」。「自己不想受其他人所阻礙,也不想阻礙他人。這是相處之道」。

「條氣唔順」定會引反抗

香港社會、文化當中,「啹」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啹」者,順氣、服氣也。反之,「唔啹」,即「條氣唔順」(不順氣)。俗語有云「勉強無幸福」,若然香港人覺得自己被迫做某些事情,他們一定不滿。甘心與否,這很難說,但一定不可以是擺明要你在不情願的情况下,屈服於權力。在香港,「條氣唔順」是大事情,在「啹」/「唔啹」背後,關鍵就在於一口氣。能令香港人順氣的,做起事來事半功倍;反之,「條氣唔順」,一定引來反抗。抵抗——有時是消極的,有時是小動作,但更多是擺明「唔妥」。不好好理順的話,繼續「唔妥」。

呂大樂形容過去6個月香港社會的狀態令人有種「超現實」的感覺,「邊廂,政府離譜;那邊廂,很多抗爭的做法同樣令人難以理解(衝擊商場、破壞店舖怎樣說也很難演繹為「港式」集體行動)」;當「超現實」變為常態,那對於何謂現實,確實需要重新思考,也許是時候想想「港式」是怎樣的一種(或多種)方式。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2-2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