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林泉忠﹕特區政府在修例風波中的四大誤判

2019-08-26 13:26:03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風波,至今已持續兩個半月。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前副研究員林泉忠8月26日於《明報》撰文表示,事件發展至今,可梳理出政府對局勢的四大誤判,包括對「後佔中/雨傘時代」治理成效錯判,忽略權力認受性,誤認可以經濟解決政治問題,以及對年輕世代不滿的誤讀;林泉忠認為,即便是次事件可以「平息」,但根本問題不得到解決,最終香港將難以擺脫「動盪——平息——動盪」的惡性循環。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前副研究員林泉忠8月26日於《明報》撰文表示,《逃犯條例》修訂引發起的抗爭風波,至今已持續超過兩個半月,「其間始料未及的發展軌迹,已較清晰地呈現出特區政府在治理方面的許多誤判」。

誤判後佔中時代治理的成效

林泉忠指,首先是對「後佔中/雨傘時代」治理成效的誤判,在2014 年的「佔中/雨傘」運動,及其後特區政府推動的根據「8.31」框架定下的普選方案失敗後,政府在治理方針上,是沿著三條軸線展開。包括﹕「擱置普選議題,拒絕重啓政改」,林鄭政府上任後,以「社會沒共識」為由,沒有再碰觸普選議題;「以法制獨」、清除「佔中遺毒」,將本土派的主要力量杜絕於立法會;將恢復社會安定的主軸,放在經濟民生部分。

「在政策效果方面,『以法制獨』有一定的成效,『港獨』的活動空間明顯縮小」,林泉忠認為「除了零星的2016 年春節期間爆發的旺角騷亂之外,香港社會也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社會抗爭運動。這些過程,使特區政府誤以為治理危機已經解除,社會逐漸走上了平穩發展的方向」;然而,「『反修例/送中』運動的爆發,卻清楚印證了『佔中/雨傘』運動所彰顯的問題癥結,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特區政府在治理上的潛在危機,一直存在」。

忽略政府認受性不足的問題

林泉忠表示,是次「運動突顯了香港社會對特區政府缺乏信心,而特區政府的整體施政,沒有獲得香港主流民意的支持」;林泉忠引述《明報》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指,「43.5% 受訪者對港府信任程度為0 分,即『完全不信任』,比率急增17.1個百分點,這是非常清晰的警號」。林泉忠指問題的核心在於特區政府的認受性不足,也連接到被擱置的普選議題,這次運動的最大焦點,也是五大訴求之首的「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儘管獲得七成民意的支持,林鄭特首卻始終無動於中,即為顯例」。

未針對原有的問題對症下藥

在是次風波中,特區政府依然是透過「致力於推動經濟民生建設」的舊有思路,來平復社會不滿情緒。林泉忠認為,「這波香港發生的反修例風暴,只要對香港問題有點常識,都曉得其本質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然而,特區政府卻要用經濟民生的議題,來解決政治問題」。

林泉忠認為,「政府之所以迴避直接涉及權力認受性、引發上次『佔中/雨傘』運動的普選議題」,「乃因揣摩上意,認為北京視重啓普選議題為洪水猛獸,因此一副避之則吉的神態」。林泉忠指,「特區政府只得希望可轉移社會的視線,聚焦經濟民生議題,以消解廣大市民對政治的不滿情緒」;「然而,未能針對原有的問題對症下藥」。

對年輕世代不滿及訴求誤讀

林泉忠指,特區政府在無法回應香港社會要求根據《基本法》規定落實「雙普選」的環境下,「依然將比其他年齡層更不認同政府、更不反對訴諸『勇武』抗爭路線的年輕世代的不滿情緒,解讀為對經濟環境的失望,及推動國民教育力度之不足」。林泉忠引述《明報》的民調表示,「恰恰是愈受到高等教育、收入愈高的年輕世代,愈對政府不滿、愈支持『反送中』運動」;「年輕人也展示了無比的團結和創意,相信政府和社會都希望讓年輕的能量運用到建設香港、推動香港進步的發展藍圖中,香港特區政府能否直面年輕人的訴求,將是關鍵」。

林泉忠表示,「目前該場風暴如何收拾,不得而知,但也繫於特區政府的一念之差」,「『止暴制亂』並非沒有其正當性,但是如何撫平大眾長時期積累的不滿情緒,應該是讓這場風暴『軟着陸』的重點所在」;即使此次運動最終獲得「平息」,「或不了了之而自動消滅」,但是只要根本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當下次再有什麼風吹草動,或因特區政府施政的失誤,香港市民的大規模抗爭運動也將捲土重來」,將陷入「動盪——平息——動盪——平息」的惡性循環。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8-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