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考古】William:海燕號發現日本防空重巡摩耶

2019-07-03 17:04:43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摩耶號改裝後唯一側面照。攝於1944年5月,與最終狀態時分別不大。(網絡圖片)

 

 

保羅‧艾倫(Paul Gardner Allen)自去年過世後,他生前努力推動的部分科研項目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例如他生前自資開發的同溫層發射者雙體火箭發射載具雖已試飛一次,但據悉該公司財政遇上困難,已取消第二次試飛計劃之餘,更可能將該飛機賣掉。不過,他的另一些團隊似乎仍偶有好運,例如海燕號團隊由年初發現日本戰列艦比叡號的殘骸後,已先後發現美國航母大皇蜂(CV-8)、黃蜂(CV-7)、日本輕巡神通、重巡古鷹等二戰名艦。美國時間6月30日時,他們再公報於4月底在南海西部、菲律賓的蘇祿海1830公尺海底找到日本高雄級重巡洋艦中的防空重巡洋艦「摩耶號」的殘骸。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摩耶號」的殘骸幾乎是海燕號團隊歷來發現的日艦中最為完整的。

1930年下水時的摩耶。(英文版網基百科)

 

 

摩耶是日本條約型萬噸級重巡的第二級,亦可說是日本條約型巡洋艦的代表,新造時標準排水量約11350噸,甚至已是略為超過倫敦海軍條約的排水量限制。其火力配置(即10門8寸砲、4台大型高射砲、四聯裝61吋魚雷發射管四台、兩台水上機彈射器)亦幾乎成為日本日後萬噸級重巡的標準,重巡化的最上級與第二次改裝時的妙高級亦是依據這標準進行改裝。

1938年時的摩耶,據所知此照片在廈門外海所攝,當時是第二遣支艦隊旗艦,支援日軍侵華的海上作戰。(網絡圖片)

 

日本海軍的重巡可說是夜戰主角,在日美海上決戰階段(即日本俗稱所謂「九段作戰」)中,重巡其實是第七階段決戰-夜戰中砲戰及遠程魚雷攻擊戰的主力,除負責對美國海軍進行30公里距離的遠程魚雷攻擊,亦以砲戰方式掩護日本海軍的夜戰群突入美國艦隊中進行進一步的雷擊戰,藉以大幅削弱美軍艦隻數目。

九段作戰可能位置示意圖。第七階段夜戰預期發生在特魯克環礁外海。事實上九段作戰的安排畢常精密,但前設是美軍真的要依著他們的預想去打;若美軍稍為不按理出牌,那日軍的戰略效果就可能出現重大偏差。(網絡圖片)

 

由於需作為夜戰時的旗艦及先鋒雷擊艦,高雄級除有日本重巡隨一貫輕居住性而極端重視火力(尤其是雷擊戰火力)的重要特點外,也有大型化而且功能集約化的艦橋作為艦隊指揮用,而且水上飛機的運用及射出能力更強,最多可使用三架甚至四架,夜戰用探射燈也提高至六部。亦由於需要大型艦橋及超重武裝,高雄級的重心問題事實上也非常嚴重,及後高雄及愛宕獲排期進行縮小艦橋以減低重心的改裝,但由於太多軍艦需要改裝,摩耶及其姊妹艦鳥海皆未及入塢改裝,還是以30年代的狀態參與太平洋戰爭。

高雄級另一個艦橋巨大化的原因是……為空出更多空間裝載武器,艦橋部分空間和第一煙道重疊,結果煙道由艦橋底部伸出來,同時也擠佔艦橋不少空間,艦橋被迫要提高高度以適應。(圖片來自 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0)

 

不過由於日本海軍在航母派別上最終佔了上風,預想的邀擊作戰不但沒有出現,日本海軍反而要主動前出進攻,最終演變成美日間的大規模消耗戰。在1942年下半年至43年的南太平洋決戰中,本艦多次參與航母決戰、夜間砲擊戰及對島上日軍的運補戰,但除給調往進行阿留申作戰時曾和美軍艦隊發生遭遇戰,基本上就沒受過什麼艦隊決戰或傷亡,直至43年11月在運輸作戰中被美軍空襲受創,才回到日本本土整修並進行改裝。這次改裝拆除了第三砲塔外,還加裝雷達及更重型的防空火力(六台89式12.7CM雙聯裝高射砲及多門96式三聯裝機砲)。

NHK Twitter中所載摩耶號的短片,奇怪的是海燕號官網上還未有這段片段出現。

 

摩耶在4月改裝完成後參加了著名的菲律賓海大戰,日本海軍航空艦隊再次大敗後又回到日本繼續加裝防空武器與雷達(可能是主桅後方的13號雷達),並於10月中隨同栗田健男中將的第一遊擊艦隊赴菲律賓雷伊泰突擊登陸中的美軍,然而在10月23日早上5時36分,艦隊在巴拉望海峽受到到兩艘美國潛艇左右夾擊,摩耶號及其姊妹艦-也是栗田的旗艦愛宕號皆身中四雷,迅速沉沒,艦長大江覽治連同339名官兵隨艦同沉。

摩耶改裝完畢後唯一存世近照。(圖片來自 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0)

 

摩耶號吃了四發魚雷,部分研究者曾認為就算未發生水中殉爆,脆弱的艦體都應該被扯得四分五裂、屍骨無存。然而海燕號的團隊發現本艦不但以向上姿勢坐沉深海,而且除船頭斷裂及船尾甲板有塌陷外, 艦身仍完整得令人驚奇,甚至連大小砲塔都沒有脫離艦身。由於日本海軍在投降後燒毀絕大部分技術資料,本艦最終狀態其實只有兩張照片存世,加上殘骸實在太完整,是次發現其實大大有助研究者對本艦最後改裝工程(尤其是7月時最後加裝裝備)有更詳細的了解。

 

以下是以精密模型為圖例,現時相片 / 片段所見艦體不同結構的相應位置圖:

各部示意圖1(資料來源-NHK網站新聞片段、保羅介倫網站及網絡圖片)

 

各部示意圖2(資料來源-NHK網站新聞片段、保羅介倫網站及網絡圖片)

各部示意圖3(資料來源-NHK網站新聞片段及網絡圖片)

 

另外,若沒估計錯誤,團隊應該也找到當時栗田中將的旗艦-同級的重巡愛宕號,甚至同樣已在整理資料當中,皆因愛宕號幾乎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中雷,沉沒時間也差不了多少,沉沒地點亦距離摩耶不超過5公里。作為當時日本海軍參與雷伊泰灣海戰的指揮艦,而且艦隊司令部亦倉促撤離,栗田本人甚至連轉移至他艦的時間都沒有,只能落水逃命,不排除愛宕的艦隊司令部仍保留很多該次戰役中日方部署的資料,作為戰史的史料價值不會少。

改裝後進行全速公試的愛宕。愛宕1944年狀態的照片只有三至四張非常模糊的存世,事實上也不大看得清。(網絡圖片)

 

 

題外話:今次比較特別的是,海燕號現時只在其網頁上放出十多張相關高清照片,但日本放送協會(NHK)卻放出接近2分鐘的海中搜查片段,並不排除海燕號在搜索到摩耶艦後便與NHK合作,或者將部分影像資料賣給NHK作紀錄片用,甚至不排除本次搜索就是NHK出資贊助的。

《再見螢火蟲》中的摩耶號,出自庵野秀明的手筆。摩耶乃主角清太父親的乘艦。(網絡圖片)

By 2019-07-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