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逾2成新冠肺炎患者肝受損 病情惡化風險增8倍

2020-08-05 14:55:21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電台片段截圖

【香港輕新聞】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在1月23日至5月1日的1040名本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中,約有23%人肝臟受損。團隊推算,這批肝臟受損的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針對本港首1,040名患者(年齡介乎22至52歲)住院期間一系列的肝功能指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23%患者體內的肝酵素「谷丙轉氨酶」(ALT)或「谷草轉氨酶」(AST)水平上升,反映他們的肝臟受損。

團隊提出3個主因

究竟為何患者會出現肝臟受損?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表示,患者肝臟受損未必是單一原因造成,其他原因包括:

  • 身體出現炎症反應,引發「反應性肝炎」
  • 血壓及供氧不穩,引發「缺血性肝炎」
  • 患者服用蛋白酶抑制劑、利巴韋林或干擾素等藥物,有機會影響肝功能

病情惡化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

目前,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Gut》上,團隊發現肝臟受損情況與病情會否轉差存在關連。在所有患者的數據中,有53人曾留醫深切治療部、22人曾需要儀器輔助呼吸,另外有4人病逝,當中逾7成人肝臟受損。團隊推算,有肝臟受損問題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

預料現時不止兩成患者肝臟受損

黃麗虹補充,本港疫情爆發初期,不少確診者是由海外回港的學生,故是次研究的對象有較多年輕人。然而,年紀大是肝臟受損的高危因素之一,估計在本港第三波疫情爆發後,患者肝臟受損比例應不止兩成。

有必要監測患者的肝臟情況

團隊指,患者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建議醫護人員必須謹慎用藥,確保藥物對肝臟帶來最低毒性,亦有必要監測患者的肝臟情況,盡量減低感染新冠病毒對肝臟造成的損害。

發佈於 新聞熱點
By 2020-08-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