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青年主動「降級消費」:「佛系」是為對抗主流消費?

2018-05-07 19:28:48
秦楚天

香港輕新聞編輯

资料图片

【香港輕新聞】「慳錢」、「節約」等概念,被視為較傳統的消費觀,多見於年長一輩之中,但是有分析指出,在內地90後之中,一種「主動性消費降級」趨勢正在產生:在這一代甚至更年輕的消費者中,從吃穿用等各方面的選擇都開始遠離名牌產品,一些以前不被年輕人重視的大眾平價品牌逐漸在這一群體中風靡……

今年4月中旬,內地社交媒體「豆瓣」中一個名為「一線城市生存報告」的專欄下,一篇名為「還沒來得及消費升級,中國青年就已經開始消費降級了」的文章引來無數人關注。相信不少人對最近的一個流行潮詞「佛系」有所聽聞,這是一個可以形容某人對外事外物態度的形容詞:看破紅塵、不理世俗、安於平淡、與世無爭等。由該詞可以衍生出數種形容詞,例如「佛系男/女」、「佛系追星」、「佛系購物」等一系列概念。

「佛系」、「養生青年」等概念詞成為潮流的當下,卻似乎鮮少人探討「佛系」之所以在年輕人中開始流行,或許與現在年輕人「消費降級」的趨勢有關。文章指,這種年輕化的「消費降級」是體現在生活中各方面的:

  • 吃方面,開始不追求高檔餐廳,而是轉向平民化的飲食,甚至各種外賣,各類零食也在減少,「就當是減肥」;
  • 個人外貌管理方面,不少年輕人在商場購物時開始會「默默地路過Tiffany、MUJI和Estee Lauder這些以前愛逛的店鋪,直奔樓下一層的名創優品、Uniqlo以及Zara」;
  • 出行方面,內地年輕人出門偏愛巴士、地鐵加共享單車的出行搭配,方便快捷但成本略貴的的士或電召車也逐漸少用;
  • 需要購買各種用品時,不急著去超市採購,而是打開手機,在內地著名網購或團購App「淘寶」、「拼多多」、「閒魚」上搶購「9.9元包郵款」;連手機也逐漸拋棄iPhone,開始用起國產的華為、Vivo、小米……

文章指,這種消費習慣的悄悄改變,讓各種網購平台、外賣行業、平價餐飲等商家嚐到了不少甜頭。如果調查這些年輕人為何選擇這類消費,很多人給出的回答都會是一個「窮」字。「為什麼當年爺爺奶奶們用幾十塊錢可以養活一家老小,現在的年輕人拿著四五位數月薪卻過得節儉?」文章隨後調查了在內地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的消費情況,得出三個改變年輕人消費習慣的主因:分別是「房租」、「人際應酬」以及「婚姻育兒」。

首先,「房租」是這些年輕人生活的一個極大負擔,甚至有人直言「不用付房租,生活可以直接提高一個檔次」。在2017年上海易居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亞四個城市中,房租佔收入的比例超過了四成半,意味著在這四市的租房者要拿出一半的人工租房;在全國而言,有50個城市超過70%的房租佔收入較高的水平。

其次,「人際應酬」對於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而言也壓力不小。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了社交需要對外表尤其重視,為了維持光鮮打扮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同時拓展人際圈也需要花錢,這時甚至談戀愛也是一筆額外支出,這就導致不少年輕人幾乎儲不到錢,被迫成為「月光一族」。

最後,「婚姻育兒」是年輕人薪水的「最強碎紙機」。文章指,一個本科畢業三年,在深圳銀行工作,年薪18萬人民幣的青年,在女孩眼中可能是「不夠有安全感」的代表,因為「這樣水平的工資,在深圳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個自己的家」。而如果買了房,又已結婚的年輕夫妻而言,還房貸已經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若此時決定要小孩,「會過得比現在更不講究」。

文章分析,目前內地社會主流的宣傳觀念還是「消費升級」,但在年輕人中出現的「消費降級」,是年輕人群體對前者的一種抵抗,「兩者的矛盾之處就在於:一個消費主義社會需要購買力來為自己增值,而年輕的消費者們不再買賬。而吊詭的是,造成年輕人對消費升級失去興趣的,也正是資本本身。

發佈於 文化生活
By 2018-05-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