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產射程可達北京中程飛彈消息成羅生門

2018-10-31 13:42:33
倪一祥

香港輕新聞編輯

傳媒報道指機動發射車在戰場存活率高,故「雲峰中程飛彈」將採用機動發射。

 

 

【香港輕新聞】台灣泛綠媒體《自由時報》昨日(30日)引述網媒《上報》報道,指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將於明年(2019年)啟動代號「W99」的「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並指「雲峰中程飛彈」射程超過1200公里,將北京也納入其射程範圍之內。

中科院兩度否認但傳媒引述美國智庫證明

但今日(31日)《自由時報》卻引述泛藍媒體《聯合報》報道,指中科院連出兩篇聲明否認有關報道。不過,台灣的《中國廣播公司》昨日(30日)亦報道,指早在今年初,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曾經披露台灣研發飛彈的現況,以及各型飛彈的推估射程,其中便包括「雲峰」飛彈。

中科院昨日(30日)的第一段聲明如下:

針對29日電子媒體上報報道「雲峰中程飛彈2019年量產…,機動部署北、中部約20枚直攻北京」等內容,本院說明如後:

一、本院從無代名為雲峰之專案或飛彈系統,《上報》記者朱明,屢以自行臆測內容杜撰報道,本院均澄清非屬事實,不予評論。

二、針對《上報》一再以「獨家」方式試圖揣測本院武器研發內容,本院日前已函請報社重視新聞規範,另籲請媒體報導前應善盡查證之責,以正視聽。

中科院昨日(30日)的第二段聲明如下:

針對今(30)日電子媒體上報報道「【台美聯合制中】美鬆綁關鍵組件,中科院量產飛彈全面提升性能」等內容,本院說明如後:

一、 本院長期投入國防武器研發,是為了克服武器外購之限制,以避免國家安全受制於人;本院各型飛彈關鍵技術均為自力研發成果,並技轉國內廠商,擴大國防產業經濟效益。

二、 餘所報道「雲峰飛彈」等內容,均為混淆視聽之舊文,非屬事實,請媒體自重。

首階段目標將生產10套發射系統

根據《上報》的報道,「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預定後年(2020年)底與主計畫「擎揚專案」進行系統整合,第一階段目標將生產10套發射系統,並配置15至20枚的飛彈,先以機動方式部署在台灣北部與中部地區為主。

 

消息指過去10年台灣中科院不間斷地研發中程飛彈。

 

過去10年來台灣不間斷研發中程飛彈

據台灣《上報》報道,台灣的國防部過去10年來以不間斷接力的方式完成中程飛彈研發計畫,並以「擎天」、「擎昇」與「層系」等代號來編列預算研發,並在3年前完成作戰測評,雖然沒有量產,但國防部則用「擎揚專案」來保持其研發的能量,以及改進中程飛彈之效能。

2020年底整合首套機動發射系統

報道指出,這次啟動「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先以「雲成專案」等代號,並搭配持續到2020年的主計畫「擎揚專案」,預計在2020年底整合首套機動發射系統與雲峰中程飛彈。而雲峰中程飛彈在量產後以「機動部署」為主。

機動發射車戰場存活率很高可當反擊奇兵

報道又指「雲峰中程飛彈」捨棄原先採山區固定式部署的方式,原因是最近幾年漢光兵推中,天弓防空飛彈、雄風二反艦飛彈與遠程打擊的雄二E巡弋飛彈等擁有機動發射車,受到多次攻擊後,戰場存活率很高,可當反擊的奇兵,因此,國防部才考量把雲峰中程飛彈改成機動部署。由於雲峰中程飛彈體積龐大,目前暫規劃一輛機動車每次僅載運一枚,日後會視情況調整載運量。

台灣軍方只能用GPS民用碼影響準確度

不過,外界亦認為中程彈道導彈研發對台灣來說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GPS導航控制系統。中程彈道導彈因射程較長,因此受大氣環境及風向影響很大,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導航控制系統,不斷修正彈體維持在預定的軌道上。而最佳的導航方式是慣性導航配合GPS導航,即以GPS修正慣性導航因長時間工作造成的飄移累積誤差。但目前台灣軍方只能使用GPS民用碼,導彈命中精度會較差。

 

發佈於 軍事
By 2018-10-3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