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評論】本土自決兩派經濟政綱考

2016-10-15 08:30:19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6:02:41
李炘

《香港輕新聞》總編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initpintu_副本_副本 本屆立法會,希望擺脫中央影響的「本土派」和「自決派」各取三席,兩派全部得票分別佔10.96%和8.02%(加上落選參選人)。對比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7月的調查,17.4%民眾支持香港在2047年獨立,數字上十分接近。 「本土派」認定香港是一個民族,要求「民族自決」及「全民制憲」,青年新政的游蕙禎和梁頌恆,熱血公民的鄭松泰屬於該派;「自決派」則主張「民主自決」,認為香港應「完全自治」,成員包括香港眾志的羅冠聰、獨立的劉小麗及朱凱廸。 這六位「新貴」在政治上的立場固然值得關注,他們在經濟上的立場,也變得越來越值得討論。香港政府的財政預算需要立法會的審核及通過,最大黨派民建聯在地區直選獲得的議席不過是7席,6人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土地和經濟發展等,都是香港的大議題,今後四年的討論也沒理由無故終止。 縱觀兩派經濟政綱,「政治決定經濟」的意味都十分濃厚,為了達到香港獨立或者完全自治,兩派都希望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內地的經濟模式。 土地是香港政治和經濟最大的問題之一,政府收入有約15%來自賣地和補地價(最高是利得稅和薪俸稅約40%)。兩派討論土地問題時,卻將焦點集中在香港是否能夠「自給自足」上。他們的考慮是,香港的食水和蔬菜依賴大陸,一旦獨立或自決,可能會面臨內地「斷水斷食」的局面。 對此,青年新政主張「有效增加農業自給率」;香港眾志的羅冠聰政剛中列明「打擊囤積農地,荒廢農地全面復耕」;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的劉小麗主張「提升食物自給」;社運人士朱凱廸的政綱,更主張食水和蔬菜要「自給自足」。 值得一提的是,朱凱廸是一個「苦行僧」式的人物,常年關注新界土地問題。他在新界西選區以8.4萬票當選,佔該選區13.94%,是新界西第一高票的「票王」。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他表示:「一個地方要維持自主,需要考慮基本物資供應能否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而1997年後的香港,被納入珠三角規劃範圍,以削弱香港的自主,方法是消滅『鄉』,令鄉郊從此失去農業」。 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本地的農業生產總值在2015年為9.4億,農作物佔2.9億,牲畜佔2.5億,家禽佔3.9億。平均每日生產蔬菜41公噸,生豬235頭,活雞11,100隻。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小,但是以蔬菜來說,本地農產供應全港所需蔬菜只佔1.8%,使用的耕地為287公頃。 按比例計算,要真的做到蔬菜自給自足,可能需要1.6萬公頃土地才足夠,香港總土地面積卻只有1,107平方公里(11萬公頃)。加上,香港有約4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本土自決兩派同時反對開發郊野公園。地從何來?隨著他們當選,將會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對此,朱凱廸批評地產商囤積農地數量驚人,全部用作投機,等待發展成為豪宅。香港眾志的政綱則表示2014新界荒廢及被囤積農地佔 3,843公頃,只有726公頃屬活躍農地,故此主張復耕荒廢農地。劉小麗計劃設立農地空置稅。青年新政則主張發展天台耕作,減少對土地的依賴。 就算上述措施全部實施,要想滿足香港人日常的食物需要,恐怕也只是杯水車薪。於是乎,減少人口也成為兩派的主流意見,本土派的青年新政建議「設立移民入籍試」和開徵陸路離境稅。熱血公民主張修改基本法24、36條,旨在於恢復中港人口區隔,保證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享用社會福利等等。自決派除朱凱廸沒有觸及這個議題外,其他兩位邏輯也相差無幾,例如香港眾志主張發展統一的「移民計分制度」,劉小麗主張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等。 同理,在發展方面,兩派都主張停止大型基礎建設工程,不僅僅為了省錢,而是希望造成中港分隔。劉小麗政綱說的最清楚明白:「大白象基建正打破我們的邊界自主,我們的財產直接從庫房輸送到紅色資本手上;從地理上,新界東北發展、大嶼山發展計劃等,都是打破我們的邊界,做到深港同城化,令香港變成中國大陸普通的城市」。至於大型基礎建設會帶來多少直接和間接效益,貿然停止大型基建又會造成多少的失業,都不在政綱之內。 另一方面,將焦點集中在分配上,對香港的金融、地產持批判態度,也是本土自決兩派一大特色。其中香港眾志批判由金融地產主導經濟發展,造就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容易向政權靠攏,令香港更難實現自主,主張發展社企經濟(社會企業);劉小麗認為要限制大財團大地產商的壟斷,如對炒賣、囤地等活動徵收懲罰性稅項,主張開放公共空間,讓居民能夠自辦墟市;青年新政主張向大企業徵收額外利得稅,開徵空地及空屋稅,防止發展商囤地等等。 應該說,本土自決兩派的創意十足,一定程度打破了香港政壇的悶局,某些議題確實能夠反映香港基層百姓的困苦,不過這些政綱是否可行,會造成多大影響都值得商榷。學者蔡子強認為:「政綱是現代選舉之理性及民主的基礎」,強調參選人的政綱不能空泛,以便公眾可以監督「議員往後之表現」。因此,政綱不但比發表文章,接受訪問重要,甚至比日常行為更重要。打到官商勾結、反對地產霸權的口號誰都能喊,怎樣操作才是關鍵,因為選民其實不能通過口號和立場向候選人問責。 兩派的「新貴」都是藉著港獨風潮第一次進入立法會,沒有政黨研究部提供政策理論的支持,不能斷定日後沒有改善空間。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他們有一定情緒也可以理解。不過,輕視經濟發展規律,政治立場先行的風格一旦持續,卻有大躍進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前車之鑑。是否能夠強化政策研究的能力,推出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政綱,都是將來四年任期對他們的重要考驗。

發佈於 編輯評論
By 2016-10-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