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碗粥引發的愛國爭論:內地官媒如何評價張文宏言論?

2020-04-24 16:02:20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早前指,兒童早餐要多吃高營養、高蛋白食物,不要吃粥,遭批評是「崇洋媚外」。對此,央視網刊文稱,吃肉吃蛋比喝粥好是客觀科學事實,而不吃粥意味中國人告別飢餓歷史,迎來豐足的生活。

上海新型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4月15日在一個疫情防控講座上提及如何增加抵抗力時,表示中國的小孩早餐一定要多吃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例如每天喝牛奶、吃雞蛋,尤其「早上不能吃粥」。

遭網民批評「崇洋媚外」

張文宏的建議意外引起內地網民的激烈討論,有人認為此說法很有道理,因為只喝白粥營養不夠,但也有部分人表示,早上喝粥是很多中國家庭傳統習慣,因為吃粥清淡易消化,有助健康,亦有人更質疑此舉是「崇洋媚外」。

張文宏再解畫:產生抗體靠蛋白質

對於言論引發風波,張文宏周二(21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知道很多言論批評他,他仍堅持「早上不吃粥」的說法。他強調,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全靠蛋白質,而新冠肺炎病人由重症轉輕症,最重要的因素是保證營養及蛋白質,「這時候,如果靠粥和鹹菜過日子就麻煩了」。

另外,張文宏強調,中國人也喜歡喝魚湯,魚渣也要吃掉,都是蛋白質;他補充說,雞蛋一定要吃,肉能夠吃就吃一點,而維他命C和蔬菜也希望能多吃一些。

新華社文章:科學問題不能随意政治化

連日來,「早餐吃不吃粥」的討論風潮仍未平息,亦引發輿論關注,當中新華社旗下的《半月談》23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張文宏的建議是對疫情期間加強抵抗力的一個科學性建議,卻沒想到有人會上升到傳統文化、政治甚至愛國的高度加以批判。

文章認為,不管是喝粥還是喝牛奶,科學的問題只應在科學的範圍內進行討論,不管支持哪一方,雙方都可以從防疫、營養學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科學依據,「將本屬於科學範疇的問題複雜化、政治化,最終只會傷害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在此次疫情中,這樣的教訓還少嗎? 」

央視:相關言論是對科學的堅持

官媒《央視網》則刊文支持張文宏的觀點,認為相關言論是對科學的堅持,又指米飯不健康是因為每100克谷類含糖可達76克,而升糖指數高達87,是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的誘因,浸泡等延長蒸煮時間都會加快米飯的澱粉消化速度,導致餐後血糖反應明顯上升,「所以米飯不健康,粥更不健康,是科學事實」。

不喝粥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追求

文章形容,張文宏的言論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滿滿的正能量,實際上中國人吃肉吃蛋也是傳統,至於所謂「喝粥的傳統」背後是民族的千年飢餓記憶;早餐不要吃粥,意味著中國人告別了飢餓的歷史,迎來了豐衣足食的現代生活,「這才是樸素的愛國主義」。

發佈於 文化生活
By 2020-04-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