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由臺灣立委的豪言壯語 看單兵反坦克作戰局限(上)

2018-01-10 16:09:12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在下雖然不是個徹底的和平主義者或反戰者,也相信軍事威嚇手段在政治解決不了問題時是行動選項之一,但仍然相信作為政治家,在採用軍事手段或行動時,必須採取「慎戰」的原則,作任何決定前必先權衡輕重利害,而對於那些輕言戰爭,無視敵我強弱形勢,當戰爭是「食生菜」且當自己國家人民或士兵是可以隨意犧牲的人,在下是不敢苟同,甚至是予以鄙視的,例如十多年前某位姓朱的前解放軍國防院校教員,以及最近臺灣某位身兼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的王姓立法委員,號稱國軍不需要購買坦克,只要「一個阿兵哥背著一台『紅隼』(1),一個人就可以摧毀一輛(解放軍)坦克」,就可以對解放軍裝甲兵力造成「不對稱優勢」。

 

似乎立委先生認為只要每個士兵一枝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就可以幹翻裝甲兵團,並簡單地認為這是針對解放軍裝甲優勢的「不對稱優勢」,一如當年納粹黨衛軍領袖希姆萊看到初代單兵反坦克武器鐵拳(Panzerfaust)時所想。然而,根據不對稱作戰手段的定義(註2),立委先生一開始就錯了:解放軍的步兵班可視乎情況一個步槍兵配發一枝PF-89/89B型用完即棄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每班更有一枝大型的PF-98型火箭筒,我完全不知道所謂的「不對稱優勢」究竟在哪。

其次,立委先生在講述這不對稱優勢時,似乎完全沒有任何前設。要知道討論一個戰略或戰術是否有效,必須對背景及敵我形勢有詳細的前設,探討才具意義。如果國軍有機會與解放軍的裝甲部隊對疊,基本上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解放軍已經清除國軍海空軍及岸防部隊的障礙,並確保登陸場的安全而讓陸軍順利登陸;另一方面,美軍的第一輪增援亦可能已經受到挫敗,或至少正進行重整,甚至乎中美雙方可能就避免兩軍衝突演變成全球戰爭而在進行枱底談判。

這時無論國軍餘下的部隊進行持續反抗是基於甚麼戰略理由,他們面對的可能是編制基本完整且有足夠砲兵與海、空(甚至無人機)支援的解放軍登陸部隊。單以「人手一枝」反箭車火箭筒的士兵,利用地形或建築物優勢攻擊解放軍裝甲兵力,並非不可能,但要越過重重掩護才能下手,交換比將非常高。事實上,有統計顯示,正常情況下,平均需要100個兵才能幹掉一架戰甲車,戰鬥將是一場慘烈的絞肉機,完全不是立委先生的腦中的軍棋遊戲可以比擬。

哈瑪斯的RPG-29。為保護發射手及提高目標指示能力,很多裝備RPG-29的單位仍採取二人小組方式操作

 

再講,立委大人似乎搞不清今日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的用途;早期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確是單兵對抗坦克的利器(例如二戰德軍的鐵拳、早期的RPG-2/7及M72),然而由於實用化的二人組中程反戰車飛彈於1960年代晚期開始服役(代表作是美軍的拖式反戰車飛彈及蘇聯的9K111),類似射程有限而操作簡單的單兵反戰車武器,更多是被用作緊急時的火力支援、近距離攻擊敵方掩體與打擊其他機動載具(例如防護較薄弱的裝甲運兵車或吉普車之類),故往往配有多種彈葯,如雲爆彈及破片殺傷彈等,例如RPG-7就至少有兩種不是用作對抗坦克的彈葯;加上70年代以後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前裝甲大幅加強,類似武器幾乎無法擊穿坦克正面(事實上甚至是近代更複雜也更重的單兵反裝甲武器,如RPG-29/30及鐵拳3,要擊穿第三代MBT正面仍有相當大的難度),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在反坦克作戰中的重要性實已大不如前。

圖中是一架巴基斯坦的Al-Zarrar坦克,其實是中國老舊的59式坦克的終極魔改型,2008年時其中一輛在北部巡邏,被預先埋下的大型IED(簡易爆炸裝置)炸癱,然後被大批塔利班火箭手攻擊,身中至少5枚RPG, 但並沒貫穿,車內組員仍以機槍及坦克砲繼續頑抗,直至援軍到來把武裝份子趕走。照巴基斯坦防務論壇講,此車最後還被修好

 

另一方面,大部分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在運用上也有相當的問題,例如由於是直射 / 拋射式火箭武器,即使訓練有素的射手,在100米外發射可能只有50-70%的命中率(而那些平日少訓練的士兵或者新兵,在戰場環境下命中率就更低了),加上射擊的角度,就算擊中目標也未必燒穿裝甲(例如可能跳彈,或者裝甲噴流的射向不對),故攻方通常以多人對同一目標進行射擊,或者抵近至100米甚至數十米的距離作「自殺式攻擊」,以提高命中率及擊破機會。事實上,車臣戰爭中有俄軍坦克在極短時間內被接連命中6-7枚RPG-7;而就算擊穿裝甲,也未必造成有效擊毀(下文有述);格羅茲尼攻防戰中,有俄國坦克被命中多枚RPG,仍然可以邊開火邊撤回陣地。何況,若果這群步兵沒法解決坦克然後成功撤退,敵軍支援亦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到達,那這班步兵就很有機會「在劫難逃」了。

敘利亞政府軍的訓練水平一般,遜尼派武裝 / IS放出的片段經常顯示坦克在沒有什麼掩護的情況下衝進市內開砲,結果往往被敵對勢力繞到後方並發射火箭將其擊毀。

 

步兵反坦克武器始自一次大戰,二戰及第四次中東戰爭時曾達到頂峰,而近年「大放異彩」且廣為人知的,主要是第一次車臣戰爭、2006年以黎衝突及近年的敘利亞內戰。我不排除立委先生是看到這幾場戰爭的視頻,才會覺得坦克不堪一擊,單兵可以「一人一架」的打掉。的確,這幾場戰爭中,坦克遇到令人非常尷尬的戰損,其中「百戰雄獅」以色列「踢到石頭」的印象尤為深刻。然而,以上戰例是否可證明單兵反坦克武器是「不對稱戰爭」的良方?

車臣戰爭中,這種場面屢見不鮮……

 

與其說是因為作為弱旅的守方作戰英勇或者單兵反坦克戰術(含二人反坦克小組)成功,倒不如說是作為攻方的強大軍隊存在比較嚴重的戰略戰術缺陷: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傷亡最慘重的格羅茲尼攻防戰,俄軍損失主要來自第一天以裝甲部隊直衝市中心,企圖速戰速決,但之前並沒有進行圍城及驅趕市民離開的工作,步兵與砲兵支援又因經費缺乏及訓練不足而協調不佳(指揮部協調更是亂成一團),軍方更沒有作激烈巷戰的準備,結果大量裝甲部隊暴露在車臣叛軍的攻擊範圍內;2006以黎衝突中,以軍事實上已有20年沒進入敵國居民點作戰的經驗,部分部隊在進入敵境後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另方面,真主黨民兵則享有地利、民眾支持及掩護良好的防禦工事,而以色列的坦克雖多受伏擊,但真正被反坦克飛彈/火箭擊破的最多只有15架,大部分被拖回修理後仍可繼續使用(3),實際損失並不算嚴重,加上聯合國介入及時,亦避免以方採取更激烈的戰術或報復手段;敘利亞內戰更不用說,政府軍的坦克與步兵協同實在太差,又執意把坦克故亂開進大街小巷,而且掃蕩沿主要幹道敵方隱藏據點的能力十分低下,坦克往往隻身暴露於各種隱藏反坦克火力點的射程範圍,不送死才怪。故單以這三個戰例作為單兵反坦克火箭筒有效的論據,其實忽略了對方在戰術上的問題,且對看官而言更是有誤導成份的。

面對日益兇險的城市戰環境,坦克本身亦在持續改進中

事實上,坦克自二戰以來就面對單兵反坦克武器(含操作短中程反坦克導彈的二人小組)的威脅,在數十年的攻防對抗中,各國亦發展出多種被動、主動防護裝備,甚至發展出新戰術,以有效抵禦與反制單兵反坦克武器,故單兵反坦克裝備及戰術如果面對訓練有素、裝備充足的大軍時究竟有多大效用,是頗成疑問的。至於相關的裝備與戰術發展究竟怎樣,還請留意「由台灣某立委的豪言壯語看單兵反戰車作戰局限(下篇)」。

 

 

註1:紅隼雖然是作為替代M72一次性單兵火箭筒的單兵反裝甲武器,但在設計及威力上十分類似美軍及國軍一直使用的AT-4型單兵反裝甲武器,對台灣而言,和以前M-72火箭筒一樣,並不佔編制(即是一個步兵班中任何士兵隨手可用)。類似的單兵反裝甲武器,主要是發射聚能爆破彈頭(HEAT),以高速高熱的金屬噴流「噴穿」裝甲,連帶殺傷車內人員並引爆彈葯及燃料,破壞坦克。

註2:「不對稱作戰」的意義,主要是指避開對方相對優勢,採取己方相對優勢以面對敵人所遂行的作戰;也是一種非常規或非傳統的作戰方式。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將「不對稱作戰」定義為:「一方面迴避或削弱對手之優勢,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弱點,而所採手段則截然不同於對手慣用作戰模式之企圖」。而資訊作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彈道飛彈攻擊,都是不對稱戰略手段之一。就軍事的基本原理或價值而言,「所有的戰爭,原則上都是在追求不對稱,最終的目的,就是在尋求戰略上的不對稱優勢,以獲致最後的勝利」,見連結

註3:中東戰爭創造了以色列馳車坦克的神話,但馳車坦克的前向防禦力其實不高(甚至應是同世代MBT中最低者,而以軍自己的複合裝甲技術亦不怎麼樣),尤其是引擎前置設計,只要前方車身中彈,坦克就會癱瘓。只是由於其較強調全周邊防護,車身左右及後方都有較多裝甲防護,加上方便逃生的結構及二次損害壓制措施,馳車事實上是一種「讓士兵不那麼容易死」的步兵支援坦克。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01-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