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博評
    相信是9K720導彈的空炸高爆彈頭在愛國者導彈營上空爆炸的一刻。由於爆炸位置剛好在車隊中間位置的正上方,橫掃地面的破片可說達到最大效果,事後觀察至少包括三個發射器和一座機動雷達在內的全車隊都變成鋁材殘骸(YOUTUBE擷圖) 俄烏戰爭中,俄軍大約於去年底開始多戰線局部發動攻勢時,對於距離前線數十公里後方目標的攻擊也開始大幅增加。不過很多媒體最初沒有留意的是,被攻擊的不少都是過去難以捕捉的高價目標,例如遠程自走砲、電戰系統、防空系統等,甚至連海馬斯都開始受到攻擊。不過直到後來連轉移陣地中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營也被整個摧毀,而且攻擊的更是過去大部分時間都只用來攻擊固定目標的短程彈道導彈9K720(即伊斯坎德爾)。這時部分軍事分析家和資深愛好者才意識到俄軍在戰術目標的攻擊方面出現很大改變,速度、效率與實時性都大幅提高。 60年代開始實用化的美軍潘興1型及蘇聯的TR-1型(北約代號SS-12)戰術彈道導彈都是反應速度夠快的第一代固體燃料短程彈道導彈。不過大家的命中精度(CEP)仍達450-700米左右,這距離真的只能用戰術核武才有可靠的目標毀傷效果。(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及Globalsecurity.org) 短程彈道導彈之初:核武攻擊? 50-60年代短程彈道導彈開始出現時,由於技術所限,準確度根本太差,無法有效以常規彈葯對付戰術目標,這段時間短程導彈是作為核彈的投射工具,基於同一時代使用核武的門檻很低,一旦發動歐洲戰爭,就難以避免使用核武進行防禦或者核彈開路,短程彈道導彈作為可靠且很難被擊落的核彈投射工具,較著名的就是飛毛腿系列的R11 / R17 / R300。這類導彈也有供應給友好國家使用,打擊據點或指揮中心或射程內的民用設施,不過由於精確度不足加上常規彈頭,更多只是能對群眾造成心理打擊而已。 R-17 VTO可說是俄國精確彈道武器的首次嘗試,而且計劃開始時間比OTR-23還早,不過其完全克服問題時已是冷戰後期。圖右可見其光學導引頭及彈頭外觀與基本結構。(圖片來自X連結)   這情況要到1980年代、當巡航導彈的技術如雷達地形比對、光電地圖、衛星導航技術甚至光學 / 紅外導引頭等引進至短程彈道導彈,輔以原有的慣性導航進行制導才開始改變,例如伊斯坎德爾的前世—OTR-23奧卡河式短程彈道導彈和R-17 VTO(飛毛腿最後改進型)就採用主動雷達地形比對技術:作為砲兵火箭的延伸ATACMS也加入GPS以輔助原有慣導技術更精確定位、更適合作常規精確戰術打擊。不過當這些東西能搬上中歐戰場前,冷戰已經基本完結了…… Fateh系列是伊朗發展固體燃料小型短程彈道導彈,只有3.5噸重,彈頭450-650公斤,較輕巧且使用方便,圖中各種型號包括反艦型、反艦/反輻射兩用型、增程型、短中程導彈型(MRBM)及專責攜帶次口徑彈械的型號,主要導引手段是慣導、光電地形對比和衛星導航。2020年1月伊朗攻擊美軍阿薩德空軍基地後,由衛星偵照公司於1月9日發放照片可見,多枚法塔克110導彈都準確命中美軍營房,準確度相當高。(網絡圖片及Planet Lab經CC BY-SA 4.0協議提供公開版權照片) 後冷戰的技術爆發 後冷戰時代,原本對短程彈道導彈沒有很大興趣的美國和北約,對這類武器的發展興趣更接近零,這三十年內幾近一片空白。不過不少有一定導彈研發能力的區域強權,卻開始大力發展,而且由於各類型微電子處理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紅外光電元件甚至小型雷達的發展,八十年代可能讓短程彈道導彈成為精確導引武器的要素竟然開始「白菜化」,進而提高短程彈道導彈的戰術與「準」戰略攻擊能力。當中最具代表性及有一定實戰驗證的,包括以色列的LORA、伊朗的法塔克313和最具代表性的俄國伊斯坎德爾。   以色列的LORA,名字聽來顯得較像美國MGM-140這類被視為砲兵火箭延伸的短程彈道導彈,但LORA速度更高,射程更遠,且也有光電導引頭,準確度其實更高。    嚴格來說,伊彈是由中程導彈條約中蘇聯同意一恲銷毀的奧卡河重新發展而成,彈體縮小了10%,但射程更大,引擎燒完後速度達6.3倍超音速,而俯衝階段則未知,而且因為使用更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和紅外光地形比對系統,大幅增加準確度。而且由戒備狀態到發射,只需四分鐘,使其能成為一種能迅速反應的高速戰術武器。  F2T2EA大致可分成兩大部分及七步驟,包括發現(Find):利用各類載具進行空中偵察與地面探測,以發現目標;定位(Fix):採用各類感測器對發現目標實施定位和識別;跟蹤(Track):對目標進行優先順序排序,持續監視與偵察,保持對目標跟蹤;決策(Target):確定目標威脅,進行戰場資源配置,生成打擊方案,評估風險並避免衝突,選擇打擊方案;交戰(Engage):將打擊方案或作戰指令傳遞到武器平臺,以便對地目標實施突擊;評估(Assess):攻擊後進行作戰效果評估,若未成功即進行補充打擊。俄軍現時的擊殺鏈相對簡單得多,因為大部分可以由無人機包辦,而且利用戰術彈道導彈,交戰時間可以非常短且成功率不低,要補充打擊也相當快。(圖片來自連結)   短程彈道導彈的新價值? 不過,賦予短程戰術彈道導彈打擊能力與重要性的,很可能是俄烏戰爭中俄國部隊揣摩出來的快速打擊體系。俄烏無人機戰爭中,曾經最著名的應該是柳葉刀遊蕩彈葯對於前線烏軍高價目標的準確攻擊,但有個大問題是其續航力一般,最大航程只有40-50公里左右,超過20公里就很難發揮偵察效果。然而由去年年底開始,有距離前線30公里以上的高價目標也開始遇襲,抱括防空陣地、西方的自走砲與海馬斯等,最後連行進中的愛國者導彈連車隊也遭毒手,這似乎預示著俄軍的殺傷系統也進入新階段。 KH-47M2匕首可說是9K720的變體,速度更高,但因為由飛機搭載,雖可得到更遠射程,但反應所需時間可能更長,而且也不保證飛機在所需時間內趕到發射陣位。(網絡圖片)   擊殺鏈(Kill Chain)其實是一種攻擊決策過程,次序又可分為目標識別;派遣部隊到目標;發動對目標的攻擊、及摧毀目標,細分又可分為F2T2EA。總之,在整個階段中,在發現及確認目標,以及攻擊過程能以更短速度完成,攻擊便可視作更有效率。 俄軍擊殺鏈效率的提升,當然和大量大、中型無人機能滲透前線作更深入及長航時滯空偵察有關(這也得益於烏軍前線防空削弱嚴重),然而有多次重要目標的攻擊均交由伊彈所完成,且普遍成功率高。這要歸功於伊斯坎德爾達6馬赫的速度、500公里的射程、最多4分鐘的發射準備時間 / 1分鐘的再發射時間,以及威力驚人的480公斤多類型彈頭。   俄國的獵戶式長航時偵察及查打一體無人機,不過通常只用來偵察。事實上,無人機的索敵、校射能力及現時相對普及的衛星通訊手段,加上新世代短程彈道導彈的快速反應能力,已成為一種成功立即發現及最短時間內進行打擊的模式。雖然新世代短程彈道導彈有不同的速度與射程,但在其有效射程內,其實都可以做到3至5分鐘內完成確認目標至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畢竟導彈有足夠射程讓單位一早就進入有效作戰距離內,而且速度也非常高(甚至比空中打擊更快),而且一般防空武器也難以攔截,甚至若果對方雷達網絡感知欠佳,那就連預警時間也接近零。(圖片來自連結)   只要無人機能發現目標並將目標影像及座標回傳至後方指揮節點後,決策當局只需確認目標並指示攻擊手段即可。伊彈距前線的距離,備便時間和速度,讓它成為最不用擔心遭攻擊的載具且無需浪費時間在前出上,而且發動攻擊準備到擊中目標時間,6至7分鐘內即可到達,加上高精度命中能力和大型彈頭,無論是集束彈、穿甲彈、高爆破片彈頭,還是反裝甲彈頭,都能對100米範圍內的所有目標造成嚴重破壞。以愛國者前出營遇襲為例,一發就幾乎全殲整個營所有車輛……無人機的配合加上伊彈的固有優勢,甚至有能力做到擊毀半固定甚至一般行進中的戰術目標,這可是過去彈道導彈都做不到的。 9K720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導彈,裝備光學地形及目標對比導引頭,以在終端俯衝時作更精確的撞擊……(網絡圖片)   其次,新世代短程彈擁有多種末端制導手段,不單減少CEP誤差,也更容易確認目標時,加上動不動就500公斤的載荷以及多種不同彈葯(尤其是高爆子母彈),可以對目標造成廣泛的破壞,例如對愛國者前出導彈連的攻擊,再加上能進行攔截的防空導彈也沒有幾種,成功率也沒有特別高,雖然一枚導彈數百萬美元跑不了,但效率還是相當不錯的。  PHL-16式砲兵火箭系統,同時融合大型精確砲兵火箭和高精度戰術導彈的有效手段,既可快速打擊,又可多彈械齊射,靈活性和補充打擊手段也很高,而且也能快速裝填反覆打擊。若有無人機或前出偵察手段配合,隔海打擊各類軟硬目標的能力很強。(網絡圖片)   當然,相對於更著重資訊網絡建設的兩大強權而言,俄軍這種簡單擊殺鏈的彈道導彈攻擊還是有防禦方法的,而且也比較容易受到GPS或無線通訊干擾,或被對手進行節點打擊(例如打掉無人機或直接搗毀指揮中心),從而無法繼續攻擊等。然而能完善由電戰層面上摧毀擊殺鏈的國家,也是三根手指數得完的事,而且也無法保證每次都成功。無論如何,在可預見將來,這種以高精度短程彈道導彈打擊手段,除可在包括美軍在內的部分強國軍事體系快速擴外,還因為其「入門價」並不算高,可能還會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擴散……   Read Mo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