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填海與棕地將成「土地大辯論」的結論?

2018-09-03 13:33:5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棕地及填海是目前較多人贊同的選擇,惟各選項的支持度必未過半數。(網絡設計圖片)

【香港輕新聞】土地大辯論即將於月底結束,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棕地及填海是目前較多人贊同的選擇,惟各選項的支持度必未過半數。陳智思昨日(2日)亦表示填海是可行選擇,能夠提供大量由政府擁有的土地,可為年輕人帶來組織家庭及置業的希望。填海與棕地似乎將成「土地大辯論」最終結論,各界亦對選項抱持不同的觀點。

填海及棕地較多人贊成?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正在梳理收集的公眾意見,會再向特首林鄭月娥提交「初步觀察報告」;黃遠輝指出,釋放棕地及填海是目前較多人贊成的選項,但各選項支持度必未過半數。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昨日(2日)在港台節目《給香港的信》表示,目前填海造地是可行選擇,可大量提供由政府持有的土地,政府全面控制興建的房屋大小及價錢等,為年輕人帶來組織家庭及置業的希望。陳智思指出,部分人會擔憂填海造成環境影響,但政府需要有決心做出困難的選擇,為下一代建設更宜居的城市。

出於短期投機政治考慮?

影子長策會成員鄒崇銘今日(3日)在《信報》撰文指出,「土地大辯論」焦點的東大嶼都會填海,其中涉及大量的交通配套的基建,而成效亦偏低。對於填海的土地實際用途規劃,填海的支持者都含糊其詞,只把它當作是「未雨綢繆」的土地儲備,憂慮會成為延續香港的地產霸權炒賣的模式,甚至只會成為「大白象」工程。

鄒崇銘又指,大型基建總被描繪成對長遠發展必然有利,甚至是令香港重拾競爭力的萬應靈丹,但是基建的成效要視乎是否得到實質消費需求的承接。他認為政府的投資短視,極可能只是基於政績工程或短期政治投機的考慮。

無可奈何的「必要之惡」

今日(3日)《信報》社評指出,反對填海可以歸結為兩個理由,其一是對環境的保護,其二是基於「人口增長估計錯誤」。《信報》社評認為,當面臨生活空間極度匱乏的情況,奢談環保難免予人陳義過高之嘆,將填海與環境對立,是簡單化的二元思維。有限程度影響的海洋生態,實乃無可奈何的「必要之惡」。若要讓港人居住較寬敞和增加公共空間,就必需大增土地供應,以人口增長數據估計錯誤為由否定填海,不合邏輯。

環團與地產商一拍即合?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助理教授曾國平在《AM730》撰文指,現時沒有物業的中產,或住居擠迫的「資產階級」,人數雖然多而訴求強烈,但在政治上有欠團結,對政府不會構成壓力;而相反保育團體及環保組織人數較少,但團體內部團結,可以左右政策的方向。

曾國平認為保育團體及環保組織致力阻止土地供應,而發展商及擁有大批物業的業主將會間接得益,兩方有意無意一拍即合,最終受害的將是普通市民。

公私合營發展商會得益?

針對政府考慮以「公私合營」的方式發展農地,時事評論員劉細良今日(3日)在《蘋果日報》撰文指出,報告建議短期增加土地供應方式是公私合營發展農地,至於引發爭議的郊野公園及填海相信只會是中長期考慮方案之一。

文章引述前中策組規劃顧問及助理規劃署長伍華強的觀點指出,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或會遭受司法覆核挑戰,這個說法並不合理,若政府收回私人農地興建資助房屋及公共設施,受法律挑戰風險不高。以官地收回模式發展,政府規劃師可以作區域性全盤規劃,但以公私合營,發展商則會將主導規劃大綱,最終令發展商得益。

劉細良認為,在政治上,地產財團與鄉紳合作在新界囤積農地多年,商、鄉、黑已組成一條食物鏈,後面還有最大後台,就是一直支持原居民利益的黨。這種利益集團,「當政治上有需要就派入去反佔中,為政府諮詢活動作保安,平時就入村收丁權收農地,試問邊個敢用官地收回模式去打擊新界利益集團?」

發佈於 時事拆局
By 2018-09-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