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博評
      編按:烏軍正在整理大約一個基數的155MM砲彈。不過前線部隊已表明部隊獲分發的彈葯「相當少」。(圖片來自連結) 由於中東緊張局勢加劇,俄烏戰事的關注度目前有所減弱。但烏克蘭並不甘於此,北約的拱火也並未停歇。 北約大訂單 近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接受烏克蘭電視節目採訪時大吐苦水,稱烏目前缺乏足夠武器應對俄軍攻勢。儘管烏防空系統仍有彈藥儲備,但若俄軍繼續對烏實施遠端轟炸,並且西方不積極對烏援助,烏方彈藥庫將可能耗盡,屆時烏方將無法繼續作戰。 4月4日,在北約軍事聯盟成立75周年的紀念日上,為表示對烏克蘭的支持,北約宣佈將會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尤其是烏克蘭目前急需的炮彈。與此對應的是,德國聯邦國防軍隨後發佈一份總價值約13億歐元的軍火訂單。這份訂單包括大批量現役和訓練火炮彈藥,德國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與後勤服務聯邦辦公室(BAAINBW)已經簽訂了與之相關的兩份合同。 編按:兩年戰鬥下來,烏克蘭的砲兵主力漸漸變成北約155MM制式為主,不過烏軍的北約制式砲兵群不單缺砲彈,還欠缺北約級別的現地維護能力,很多砲管也磨損過度亦不能及時修補,致準確度大減。(圖片來自連結) 德國老牌軍火商萊茵金屬公司獲得了一份新的155mm火炮彈藥供應框架合同。同時,現有的框架合同也得到了擴充。總共交付的彈藥範圍包括數十萬枚不同型號的炮彈,這其中包括引信和發射藥。新框架合同預計持續到2029年,潛在訂單總價值約12億歐元。 此外,德國聯邦國防軍還擴充了「DM121」彈藥的現有框架協議。自125年前成立以來,萊茵金屬公司一直是德國炮兵部隊的主要供應商。即使在今天,該公司的火炮彈藥系列,包括:「DM121」高爆榴彈、「DM125」煙霧彈、「DM121」SMART搜索引信彈(Search-Fused Round,與代傲防務公司聯合研製)、「RH68」訓練彈和增加射程的「RH1901」、「RH1902」煙霧彈,這些都是目前俄烏戰場上,烏克蘭軍方主要使用的炮彈。 編按:DM121協議下萊恩金屬公司生產新一批彈葯組合。(圖片來自連結1) 除了德國外,其他的歐洲國家包括法國和英國也宣佈,擴大本國的炮彈生產線,增加產量以供應烏克蘭之需。為幫助缺乏彈藥的烏克蘭,眼下歐洲不得不決定,以相當低的水準,重新開始生產北約標準的155毫米口徑炮彈,或蘇聯標準的122毫米口徑炮彈。 美國也表示,未來將把炮彈產量提高到每月10萬枚,只是在2025年之前無法實現此目標。遠水不解近渴,因此美國希望歐洲各國能夠增加自己的軍費開支以及武器產量,特別是炮彈方面。 但是歐洲也有自己的難處:不僅建立現代化生產線需要時間,媒體還特別指出,歐洲現在缺乏生產炮彈的「硝化棉」。由於無法保證這個產品的供應量,歐洲也無法生產出足夠的炮彈。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裡·佈雷頓(Thierry Bret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缺乏炮彈和子彈生產的必須材料「硝化棉」,歐盟的軍工生產能力受到了大幅度的限制。 編按:現代硝化棉的生產其實不是必須使用棉花,還有很多合成方法,所以西媒說中國棉花減少出口導致歐洲裝葯生產停滯,倒不如說是個借口。(圖片來自連結) 此「棉」非彼棉 「硝化棉」正確名稱是硝化纖維素,又名纖維素硝酸酯。是一種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化學式為(C6H7N3O11)n,為纖維素與硝酸酯化反應的產物,呈白色或微黃色棉絮狀,不溶於水,溶於酯、丙酮等有機溶劑。硝化棉非常易燃且燃燒速度快,所處環境溫度超過40攝氏度,就會發生自燃現象,又不會產生濃煙。「硝化棉」的種種特性都表明,它是製造火藥的上佳材料,也應用於製造噴漆、人造革、膠以及塑膠等。 「硝化棉」是棉又不是,因為最初人們生產的「硝化棉」,原材料確實是來自棉花,其主要原料是棉籽表面上附著的短絨,這是大規模棉紡產業中的副產品。中國是全球棉花種植及棉紡大國,也是「硝化棉」生產和出口大國,全世界70%的硝化棉產自中國。 編按:新疆的機械化棉花種植行業,很多媒體都說歐洲缺硝化棉材料和中國新疆棉被制裁有關,但新疆的短絨棉其實一直有供貨,而且這真的和中國棉業關係不大。(圖片來自新華社)   正因為棉短絨的產量有限,當爆發大規模持續的戰爭時,類似「硝化棉」這類消耗品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單靠種植的棉花必然無法支撐長期作戰。事實上棉花這種農作物,對土地和氣候的要求較高。全球的棉花年產量雖然高,但產地都相對集中,這一特徵導致在戰時,棉花很容易被自己的對手利用,進行物資封鎖。 早在兩百年前,尋找棉短絨替代品的實驗就開始了。1832年人們就利用濃硝酸處理棉花、木材紙張等制得纖維素硝酸酯,到1845年就已採用含硝酸和硫酸的硝化混合物處理纖維素。在1884至1890年,最早製造人造絲的方法出現後,硝酸纖維素就改用作原料。可以說「硝化棉」並不是天然的棉花,是以木頭或低級棉為原料生產的再生棉絨,用途是生產高品質的「硝化棉」。  編按:由經濟數據可見,歐洲的化學工業無論在實際生產總額和產能利用率上這廿年來都一直下降,這更多是工業外移的結果。(圖片來自連結1) 缺的不僅是棉 中國雖然是「硝化棉」出口大國,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近年的出口量大幅度削減,使得現今北約的炮彈產能受到了影響。因為「硝化棉」的緊缺,底火無法配置,不少國家甚至已經無法為本國軍隊生產足夠的炮彈和導彈。 不少自媒體的文章裡,仍把「硝化棉」跟棉花畫等號,認為全球「硝化棉」緊缺,是因為這兩年西方在「新疆棉花問題上」,對中國進行制裁的惡果。因為中國棉花出口少了,導致歐洲缺乏生產炮彈的能力。 編按:俄烏戰爭,尤其22年9月北溪天然氣管道受到人為破壞後,俄國的天然氣供應大減,各國被迫買入更多美國頁岩氣,其工業成本大增且原材料(天然氣也是重要化工原料)價格也劇增,最後更令大量歐洲化工產業倒閉或遷出歐洲了。(網絡圖片)   不過,這一觀點基本不成立。如今先進彈藥對原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同火藥所發揮出的效果也不一樣。歐洲這次無法提升炮彈的產量,「硝化棉」也僅僅是一個方面,實際上「硝化棉」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只是基礎材料,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加入其它化學產品。而北約各國缺乏生產炮彈的原材料的新聞,早在去年就頻頻見諸於各大媒體,不僅「硝化棉」,歐洲生產軍火的原材料和生產線,都不足以應付當前的需要。  編按:現時最後一條生產豹2型坦克的生產線,不在其母國,而在希臘。事實上無論化學生產還是重工 / 軍工,老牌歐洲強國都有不斷往外移的趨勢。(圖片來自連結)   實際上,因為歐洲在這20多年裡持續的「去工業化」和「環保」政策,導致產業鏈的缺失。所以,歐洲的軍火緊張,更是歐洲各國自己一手造成的。即使現在重啟爐灶另開張也非易事。歐洲的軍火商們雖然擔心現在產能無法完成訂單交付,更擔心當投入鉅資擴大產能達到巔峰後,如果戰爭突然停止了,訂單消失,那可就是一場他們無法接受的經濟災難。 因此,他們需要的是有國家兜底,把「硝化棉」短缺的責任推到中國頭上。為個「錢」字,各種短缺的因素和解決方案都被提了出來,比如擴建生產線的投資、危險品物流體系的投資、原料供應鏈的投入等等。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要政府出錢,要補貼。 Read Mo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