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空自F-35A墜毀事件後續發展

2019-04-11 18:22:28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圖中這架展示機相信就是今次墬毀、機身編號79-8705 (AX-05)的空自F-35A戰鬥機。(網絡圖片)

 

4月9日時,日本航空自衛隊(下稱空自)北部航空方面隊第3航空團屬下第302飛行隊(相當於中隊,駐地為青森縣的三澤基地)的4架F-35A型戰鬥機,在進行黃昏及晚間飛行訓練時,其中一架在無發出任何警告下與基地失去聯絡,失踪前的最後位置為三澤基地以東135公里的太平洋上空。空自、海自及海上保安廳立即出動機艦救援,然而經過整晚努力,該機飛行員(空自暫未公報姓名,只知是一位約40歲的少校飛行員)仍未被尋獲。由官階分析該名飛行員至少是302飛行隊兩個編隊長的其中一人,亦即是那四機小隊的隊長(連結中有19年3月5日轉移基地儀式上該隊合照)。事後該中隊餘下12架同款戰鬥機已全部停飛,進行地面檢查。

空自F-35A失事地點,該地屬北海道多浦灣外海。(網絡圖片)

 

目前救援部隊已找到少量F-35A的殘骸,幾乎肯定該機已墜海,這是本系列飛機06年測試服役以來第三宗全損事故(F-35A本身則於2015年正式成軍),同時亦是七個月內第二宗墜毀事故,以及很有可能是第一宗致命事故:2014年11月,一架F-35A準備起飛時,引擎突然著火,飛行員緊急逃生,火勢在短時間內受到控制,但該機複合材料蒙皮及內部結構已受大火波及,經評估後被認為沒修復價值,最終被改成地面移泊及教學 / 訓練用模型;去年9月28日,一架海軍陸戰隊所屬垂直起降型F-35B在飛回基地、準備以垂直降落狀態著陸前,引擎忽然發生故障,推力大降,飛行員立即彈射逃生,最後飛機墜地爆炸。

2014年著火的F-35A,現時已成為教學模型。機上複合材料蒙皮及引擎燒灼嚴重。(網絡圖片)

 

日本現時已落實購買4架並在三菱以美國零件自行組裝38架F-35A,合共42架,以完全替換兩個仍在使用F-4EJ戰鬥機的飛行隊。而在明年第41及42架F-35A的預算落實後,日本計劃轉向洛克希德公司直接購買,並於未來20年內添購F-35A型戰鬥機約105架及F-35B 42架,以節省經費並取代100架因太老而不適宜改裝的F-15J戰鬥機。日本第一架F-35A型戰於2016年開始於美國試飛,至於第一架日方組裝機的則是於2017年6月自三菱名古屋裝置廠出廠,並於7月12日試飛,18年5月正式進入302中隊服役。湊巧的是,據悉今次墜毀的飛機即是這一架5號機(機身編號79-8705 (AX-05)),服役不足一年。

圖為獲當年麥道授權生產的F-15DJ型戰鬥機,由座艙HUD外型推斷,應該是後期改良型。F-15系列早期生產時曾經因引擎問題而成為出名的故障王與機庫女王,而日方在服役頭13年更連摔8機,損失率算比較高。不過,這通常也是新式戰鬥機經常面對的問題,當中有部分屬於飛行員不習慣所致。(網絡圖片)

 

 

日本的戰鬥機維修保養在東亞地區雖處於高水平,但並不是沒經歷過「摔機潮」,事實上對上一次「摔機潮」就在80年代後期,由1981年到1993年共有8架F-15J失事墜毀,7名飛行員殉職。由於當時F-15J/DJ仍在生產階段頭十年,合共只生產了120架左右,意外及傷亡率比較高。這8次飛行事故中,兩次和機件有關,兩次不明(夜間發生),其餘的都是飛行事故相撞或在入黑訓練中因不明原因墜海。不過經過更新訓練流程,而飛行員更熟習飛機飛行特性後,事故已大為減少。近年F-15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舊機隊的機齡老化,開始出現一些可大可小的外部零件脫落問題。

由現時資料而言,暫時無法肯定是機師失誤、機器故障還是天氣因素。不過現時日本官方只是說飛機在7時27分失去雷達訊號,事前沒有收到任何事故警報,機師似乎也沒有任何彈射跡象(如果已經彈射,彈射座椅有無線電發訊機,無論飛行員生存與否,救援人員應該很快找到他)。事故發生時(日本時間7時27分)太陽已下山接近1小時,這個時候天色未全黑,但仍是農曆初五,天空沒有月色,海面也相當昏暗,沒月色而海天同樣昏暗的情況下,飛行員有機會發生空間迷向,導致駕駛戰機直衝大海而自己都未反應過來。

眼睛及內耳(前庭與本體感受器)是人類判斷空間方向感及平衡的關鍵器官,但在影物模糊 / 沒有水天線加上座機激烈運動的環境下,感覺很易受到迷惑。不少民航機與軍機的意外都源於此。所以飛行訓練非常強調在不良氣象下必須以儀錶板提供的訊息飛行,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覺。(網絡圖片)

 

 

不過最奇怪的是,F-35仍然配備兩套兩套無線電高度計,而且具備先進的紅外線光電目標標定系統(Electric Optical Targeting System,EOTS)與分布機身不同地方的多頻譜被動式光電共用偵測系統(Electric Optical 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EODAS)所組成的接近360度全方位紅外影像視野,紅外影像經過電腦整合後,加入各種戰術目標及戰機態勢訊息,可經頭盔顯示瞄準系統(HMDS)直接投射到駕駛員的視線上。理論上在正常情況下,這系統至少可以令飛行員輕易在黑夜中分清海面與天空,大幅增加夜間戰術飛行的安全度,並減少空間迷向可能帶來的傷害。問題來了。為何戰機仍在毫無徵兆下墜海?會否是在超低空飛行訓練途中,光電系統發生故障或完全癱瘓?或者更嚴重的電力系統故障令包括緊急無線電求助機能也失效,加上超低空飛行訓練,令飛行員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F-35系列有兩種HMDS可供客戶選用,分別為BAE(左)與Rockwell-Collin出品(右)。兩種HMDS頭盔都有優良的紅外影像投射功能,配合F-35機頭及機身的紅外 / 多頻譜傳感系統(中),令飛行員享有接近全向型的戰場感知能力,甚至連機身下方的視象都清晰可見,飛行員至少在夜間飛行時壓力減少很多。(網絡圖片)

 

 

另一方面,如果涉及飛行員在無適當反應情況下墜海,有另一個可能是缺氧。近年美國空軍受到多宗缺氧事故困擾,而在去年下半年,美軍仍集中調查T-45教練機、F/A-18E與F-35A的飛行中途缺氧事故。目前為止這種事故是多發性的,涉及原因甚多,不一而足,尤其是去年年中路克基地第56聯隊的F-35更接連發生五次缺氧事故,美軍的主要應對方法除更換供氧系統的閥門、增加後備氧氣的供應,與及調整加壓服的加壓度外,最主要就是改良供氧系統。然而,這個改良計劃仍在籌劃中,國內總隊幾乎肯定要多等一年,更加未輪到機身零件於16年制作的空自早期F-35A,甚至美軍早期應急的改善方法,是否已推廣到包括日本在內其他外國用戶,也是未可知的。

F-35整個飛行員供氧系統。當中氧氣過瀘發生器(OBOGS)早前曾出現過濾網給塞住,無法提供足夠氧氣給飛行員的問題。(網絡圖片)

 

無論如何,由於意外剛剛發生,而且戰鬥機也不具備可資使用的飛行紀錄儀,事故要等整機打撈出水才可能水落石出。

 

附註:至於有人說機恐會遭敵國撈走,這實在有點……該地屬日本專屬經濟海域,而且被本州與北海道「半包圍」,是在日本海空力量的完全監控下,而且日本水下反潛陣列在本土地區港灣有多重設置,要偷偷潛入的難度極高;另一方面,俄國太平洋艦隊現在亦沒有特種潛艇(能搭載具履帶工作潛艇)在役,中國也未聞有類似裝備;更重要的是,飛機撞擊海面時,雷達及附在機身的感測系統非常容易粉碎,隱身塗層非常容易受海水腐蝕變質(這裏已不論「隱身95%靠外形」的萬年老梗了),摔進水中的話,大部分有價值的東西其實都會被摔爛,要在日本近海仔細找尋有用東西要用很長時間,且幾乎沒可能不被發現……(網絡圖片,左圖為俄國新式潛艇撈救船,右圖為俄國1851.1型深水工作小型核潛艇,具備水下工作的機械臂,不過連同母型的1851型,俄國都只有三艘,且全部署在北方艦隊)

 

 

By 2019-04-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