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李立峯:從遊行現場調查看反修例運動焦點

2019-08-09 13:20:52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反《逃犯條例》示威迄今已達兩個月,爭議觸發的社會運動仍沒有止息迹象。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8月9日於《明報》撰文表示,運動參與者的訴求早已超越《逃犯條例》本身,要恰當地回應一場運動,必先要清楚其當下的重心;透過對示威參與者的調查,認為數據都指向「對警權的批判及對被捕者的支援」的結論,而示威激進意識形態冒起,不是令運動持續的原因,而是政權應對手法的果。

政府和警方處理手法產生新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8月9日於《明報》撰文表示,反修例運動參與者的訴求早已超越逃犯條例本身,「現時五大訴求只有『全面撤回』跟條例直接相關」,李立峯指「政府和警方的處理手法產生了新問題」,「在任何社會運動中,參與者對眼前議題反覆思量過後,開始把訴求轉向更根本的社會政治問題,亦是常見和合理的」,因而要恰當地回應一場運動,先要清楚其當下的重心。

李立峯袁瑋熙鄭煒鄧鍵一幾位學者,在過去個多月來多次在遊行現場進行調查,得出一份基礎報告(編注﹕報告將於12日上傳);而調查對象都是參與「和理非遊行」人士,與「前線示威者」對各種問題的態度不一定完全一樣。李立峯指從人數而言,「和理非」遊行人士始終佔運動參與者的大多數;「由於社會狀况不停變化,我們在每次調查的時候都要調整部分題目,但有幾個參與動機在多次調查中都被包括在問卷之內」。

示威者重點訴求在時序上的變化

李立峯引述其調查的數據,闡述示威者的重點訴求在時序上的變化﹕

  • 6月16日﹕即政府宣布暫緩修例翌日的民陣遊行中,有近九成半被訪者認為「要求政府全面撤銷逃犯條例修訂」對他們參與遊行非常重要;認為「表達對警方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非常重要的,則有接近九成;兩者均遠超認為「要求林鄭月娥下台」非常重要的比例。
  • 7月1日﹕民陣遊行,認為「要求全面撤回修例」非常重要的比例,仍稍高於認為「表達對警方不滿」非常重要的比例。
  • 7月14日﹕沙田遊行和7月21日民陣遊行,表達對警方不滿的重要性,已稍高於要求全面撤回修例。
  • 7月21日﹕晚發生元朗襲擊事件,7月27日元朗遊行時,認為「表達對警方不滿」非常重要的比例,比認為「要求全面撤回修例」非常重要的比例高出了逾10%。
  • 由7月21日民陣遊行開始,加上「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作為可能的參與動機之一,結果在4次包括了這題目的調查中,認為這動機非常重要的比例都超越九成。
  • 8月4日﹕兩區的遊行調查中,均有九成半被訪者認同「表達對警方不滿」是非常重要的參與動機。

李立峯表示,隨着事態發展,警察取代了逃犯條例本身,成為示威者的頭號抗議對象,這點在7月21日元朗襲擊後尤為明顯,逾八成人贊成轉移運動焦點至警察濫權。

逾八成贊成轉移焦點至警察濫權

李立峯引述另一組題目闡述,「由7月1日民陣遊行到8月4日的遊行,贊成把焦點改為『重啟政改』的比例,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由三成變為七成以上。贊成改為地區議題的,也由沙田遊行的兩成半左右上升至近半」,反映的應該是隨着時間過去,遊行人士愈來愈不認為逃犯條例本身很重要,接受轉移焦點。李立峯認為,「最得到遊行人士支持的是把焦點改為關注警察濫權。我們在7月21日民陣遊行首次加入這題目,已有近八成被訪者表示贊成;到8月4日兩個遊行,贊成比例進一步升至八成半」。

政府要正視回應警權及濫捕問題

對於林鄭在記者會複述的「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示威口號,李立峯表示,「在8月4日兩區遊行調查中,詢問被訪者認為幾句口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運動」,認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非常具代表性的有七成左右,稍高於認為「不篤灰、不割席」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非常具代表性的比例,但及不上「齊上齊落」和「香港人加油」,更遠及不上「沒有暴徒,只有暴政」和「香港警察,知法犯法」。

李立峯強調,「幾組題目的數據都指向同一結論:從7月中開始,對警權的批判及對被捕者的支援,一直是當下運動的最大公約數」;「這是任何運動的參與者和觀察者都可以輕易看得出的東西,只有政府視而不見,甚或刻意扭曲運動的性質」。李立峯表示,「隨着警民衝突進入社區生活空間和持續累積,政府一天不正視及回應警權和濫捕問題,就算強大武力鎮壓得住抗爭行動,民憤都不會被平息,警民關係將長期不能修復」。

激進冒起是政權應對手法的後果

李立峯指「社會運動是一個動態過程,訴求、口號、意識形態、策略和戰術都會轉變」,「用上『光復』和『革命』這些字眼,無可否認是一種修辭上的激進化」,但不一定代表「意識形態上的激進化」。李立峯指「光復」亦曾在「光復上水站」行動出現,認為「光復」本來就是香港一些地區抗議行動中會出現的字眼;而「革命」則可以廣義地理解為基本和徹底的轉變,不一定要跟政權更迭扯上關係。

李立峯表示,雖然無法排除意識形態激進化的可能,惟「正如當溫和抗爭手法失效時,人們嘗試轉向勇武;當溫和的訴求沒有被聆聽時,人們會意識到眼前問題有其根源,於是會追求更基本和更徹底的社會轉變」,「激進意識形態冒起,那不是令運動持續下去的因,而是政權應對手法的果」。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8-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