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攔截東風-17 美軍的「三打三防」戰術

2019-12-03 07:06:25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近日,在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一次會議上,美國雷達導彈巨頭企業雷神公司副總裁史提芬森(Randy Stevenson),談到對於攔截「東風-17」這類高超音速武器的看法。史提芬森認為:短期內針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方法,是將帶有標準-3/6遠程防空導彈的軍艦,部署在高超音速武器的軌道上,迫使其轉向規避,而其每次轉向規避都會消耗能量,使末端速度更慢。當高超音速武器到達目標區域時,導彈防禦局現有的末段攔截武器應對將會更加有效。「我們必須能夠抑制『東風-17』這類武器的整個飛行過程。如果我們這樣做,消耗其能量,許多末段攔截武器都能對付它,」史提芬森說。「否則,我們就有麻煩了」

正在發射中的標準3-BLK IIA型。比較奇怪的是,所提出的標準3/6臨時對抗方案都面對射高的問題:3型只能針對大氣層外的目標,並不具備大氣層內物體的攻擊能力;6型最大射高只有3萬多公尺,和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GV)的飛行高度差不少,其實無法覆蓋大部分彈道。(美國國防部圖片)

 

自從中國今年國慶大閱兵亮相了「DF-17」導彈,鋒芒漸露的高超音速武器開始刺激美國人的神經,高超音速武器的彈道、速度和機動性等,都有別於傳統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大大提高了攔截難度。如何有效攔截高超音速打擊武器,成為了近期美國國防學術界議論的重點。史提芬森先生的這番話,可以說代表了目前國際上對於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一個普遍思路,那就是——不對稱戰,目的是通過消耗敵方有生力量,爭奪的焦點是獲取戰場的優勢。

事實上這種戰法並不稀奇,至少對於中國來說,這也是曾經探討過的戰法。早在20世紀90年代第一次海灣戰爭後,面對美國新軍事變革後形成的壓倒性技術優勢和軍事代差,中國軍方也開展過類似的探討和研究。例如面對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F-117」隱形戰機,包括後來美軍服役的「B-2」、「F-22」等。特別是1996年的台海風波,中國解放軍與美軍在東海海域的「軍事接觸」後給中國軍方帶來的感受,當時中國軍方發現,中國的武器庫裏根本沒有可以應對美軍進攻的武器。

長劍100與無偵8事實上也是這個上大氣層反擊系統的一環,前者是高高度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非錢學森彈道),而無偵8是高高度高速無人偵察機,也是為了避過美軍的海基攔截系統。(網絡圖片)

 

在認清形勢後,當時的中國軍方提出了兩步走的方案,第一是發展與之對應的武器裝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J-20」、「東風-17」等一系列武器。第二是在現有的武器裏挖潛,使用新的戰法來和這類武器進行對抗。當時給出了一個名稱就是:不對稱戰。在確定這兩個方向後,當時中國的各個科研單位開始大力發展新技術,軍方也開始大力提倡新戰法探討。那個年代,中國軍隊裏各種關於打導彈、打隱形機的思路層出不窮,當時號稱新時代的「新三打三防」(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武裝直升機;防精確打擊、防電子幹擾、防偵察監視),區別於60年代「三打三防」(打飛機、打坦克、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這裏簡單的摘取幾個當年的案例,讀者們會發現和雷神公司的這位副總的思路其實差不多。

航母戰鬥群本身的空防體系具備至少500公里左右的防禦縱深,其實亦起著消耗敵人空中打擊力量的作用,只是高超音速武器的速度與高度大幅削弱了戰鬥群的反應時間與攔截次數。(美國海軍圖片)

1. 消耗

當年中國軍方在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軍事代差時,提出的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消耗。消耗美軍的高科技武器,比如:打巡航導彈,當時的方案就是密集布置各種攔截陣地,動用所有的武器來攔截,從導彈到高射炮再到機槍甚至步槍。不是玩笑,當年解放軍某部還專門研究過步槍齊射攔截戰斧巡航導彈的戰法,當然最後被認為基本無效的。但是出於讓美軍消耗更多的巡航導彈,只好采取這種多方位、多批次設置各種攔截陣地的戰法,目的就是盡量的消耗對手資源,達成自己的戰術目的。

美軍的分散性殺傷戰術,不但亦可起分散隱藏,其實亦可以用於反導作戰。(網絡圖片)

2. 隱藏

當年解放軍另一個思路就是「藏」,為了在戰時保存自己的武裝力量,解放軍又開始大規模的基建。全國各地深挖洞,一度停止了十幾年的國防工程建設又開始熱火朝天地進行了。其實美軍也一樣,早在幾年前美軍就開始大規模擴建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基地,重點就是第二島鏈,例如關島、澳大利亞和夏威夷的軍事基地,以便於戰時自己軍隊在中國密集的導彈襲擊下的轉移。

 

3. 反擊

除攔截和隱藏外,解放軍當年也提出必須要有合理的反制手段。於是解放軍把重點投向了各種彈道導彈,從「東風-9」、「東風-11」到現在的「東風-17」、「東風21D」等等,都是源自於當初提出的一系列反擊計劃。美軍現在也開始採取同樣對策,大規模的發展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了,波音、洛馬、雷神幾大美國軍火巨頭,都收到了開發高超音速武器的合同。為了對付「東風-17」這類武器,美國甚至不惜撕毀《中導條約》,重新發展自己的中程彈道導彈。

早年美國海軍因預算問題放棄海用版THAAD,可說是重大失策,美國海軍因此失去30-100公里高空的攔截能力,現時來說也對高超音速飛行器有點”無能為力”。事實上,美軍經分析後認為THAAD還是現時手頭上最有效對高超音速武器進行末端攔截的武器平台,當然要提高成功率還是要更加努力,例如強化攔截器的機動性或進一步提高攔截器的速度。(洛克希德・馬丁圖片)

 

史提芬森這番話顯示了現階段美軍面對高超音速武器的無奈。因為美軍現有的武器庫裏,確實找不出能夠防禦的武器。美軍此前也多次研究過攔截該類武器的方法,歸根到底一句話:以目前的技術和武器系統,攔截這類武器基本靠運氣。當然,美軍畢竟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國家,目前史提芬森提出的方案,應該只是過渡方案而已。

美軍的高超音速載具攔截器仍處於初期規劃階段,資料很少,且配合使用的雷達系統還未見公開規劃,不過歐洲的MBDA已經提出以超燃速衝壓引擎作為攔截器主要動力的飛彈武器設計,當然,要有實際成果還需一段時間。(網絡圖片)

 

事實上,美軍的導彈防禦局在8月授予雷神公司一份合同,對一種名為「SM-3鷹」高超音速攔截器的概念進行改進。該概念提出將「SM-3」改為新型攔截器。「SM-3鷹」是美國導彈防禦局主導的概念,目前進行中的還有包括波音「超高速攔截器」和洛克希德·馬丁的「Valkyrie」和「Dart」三種高超音速攔截器。說起來,這些才是未來美軍用來攔截「東風-17」這類武器的東西,史提芬森提出用改進型的標準「SM-3」和6這類導彈的攔截方案,目前來看只是美軍拿來應急的臨時方案罷了。

編按:其中一種有效攔截極音速武器的或許是速度同樣極高的防空導彈。因為短跑式(SPRINT)反彈道導彈的操作過程介紹。此導彈具備超過100G的加速度,發射五秒後已達到10倍超音速。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12-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