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
隨著疫情愈來愈嚴重,世衛11日正式宣布新冠肺炎進入「全球大流行」(global pandemic)。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於記者會上引述多個數據去解釋相關決定:
譚德塞認為,預料未來病例數字、死亡數字,以及受影響的國家,都會繼續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譚德塞上月26日曾在記者會強調,在謹慎清晰地對事實進行分析前,貿然宣布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仍為時過早,更可能發出錯誤訊號。他又指,世衛已將新冠肺炎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的最高警戒級別,強調草率使用「全球大流行」並無益處,更會帶來癱瘓體系的重大風險。
「全球大流行」(pandemic)意指一種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新病原體在全球爆發。根據世衛指,「全球大流行」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無關,而是與傳播規模(Scale)有關,如果疫病在全球廣泛地區爆發,難以有效阻止擴散,就要考慮將該疫病稱為「全球大流行」。
正如在2003年,雖然有近30個國家受SARS影響,並造成8千多宗確診感染與近800宗死亡個案,但由於疫情主要集中於亞洲地區,所以世衛當時並未有宣布為「全球大流行」。
2009年墨西哥出現H1N1豬流感疫情,世衛當時認為H1N1在最少兩個世衛地區引起社區感染,而且擴散速度「史無前例」,於是按1999年制定流感6級警示機制,在6月11日宣布H1N1豬流感疫情屬「全球大流行」,並要求各國政府全力動員醫療資源,預備防護及抗病毒藥物等物資,又鼓勵各國將防疫重點放在診斷和治療上。
不過,最終疫情卻相對溫和,與一般流感相若,引來部分人批評世衛反應過度,造成不必要恐慌及經濟影響,多國政府更因而囤積大量昂貴的抗病毒藥物。此外,輿論亦批評世衛流感警示機制只考慮傳播範圍,但無視傳染病強度等因素,世衛其後作出檢討,並在2013年推出新指引,並取消6級警示機制。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