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周永新﹕新冠肺炎疫情揭露的深層次問題

2020-03-20 12:09:51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20日在《明報》撰文表示,在疫情之下所揭露的社會問題具體可分為四個方面,包括修例風波累積的民怨仍未消除會一觸即發、貧富懸殊顯得更加醜陋、政府與市民的溝通到了絕境、內地與香港兩制的連接出現倒退;香港必須實事求是地檢討這次疫情揭露的問題,並從中汲取教訓,這樣香港才能如特首說的重新出發。

修例風波民怨沒有消失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3月20日在《明報》撰文表示,這次疫情的影響,相信會比「沙士」嚴重,經濟並不會如當年一樣,在半年內可以振作起來,「現在應該做的,是實事求是地檢討這次疫情揭露的問題,並從中汲取教訓,這樣香港才能如特首說的重新出發」。

是次疫情所揭露的社會問題,周永新認為具體可分為四個方面,以首先是「反修例風波累積的民怨沒有消失、仍會一觸即發」,今年以來的反修例風波引發的暴力衝突驟然下降,這並不是政府「止暴制亂」的結果,而是市民聽了專家的忠告,避免群體活動和聚集,不再大規模集會,「諷刺的是,造成這種平靜的現象,竟是肉眼也看不見的新冠肺炎病毒」。

周永新指,目前「相對平靜的局面,誰也看得出是暫時的,反修例風波累積的民怨並沒有消除,民調顯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也沒有增加,反因政府在防疫抗疫工作上的錯失對政府愈加失望」,在疫情稍為緩和之後,暴力衝突場面將會一再出現。

貧富懸殊矛盾更加擴大

其次,疫情把香港的貧富懸殊伸展到生活每一方面,「最矚目的是市民搶購防禦病毒的口罩,就是買得到,也要比平常付出10倍的價錢」,結果是「中上收入階層還可應付得來,但窮的、老的、弱的、餐搵餐食的、成員眾多的家庭皆叫苦連天」,幸然「香港近年建立起來的公民社會漸趨成熟,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利他精神(altruistic spirit)在社會油然而生,一罩難求的情况總算得到紓緩」。

而遭疫情打擊的另一群,是在家中上網學習的低收入家庭兒童,很多低收入家庭兒童家裏未必有電腦,就是有,父母外出工作,沒有人監督他們在家中學習,「低收入家庭兒童很少有機會上補習班,現在連上網學習也『輸蝕』過人」,遑論平等教育的機會;而受疫情打擊最深的打工仔,是約135萬月入在約1萬至2萬元的僱員(2019年第4季數字),「薪金驟降、隨時被解僱,至於政府的幫助,除了那要等待暑假時才可收取的1萬元外,沒有其他項目為他們而設」。

政府無與市民溝通互動

周永新表示,第三方面是疫情揭露政府無法與市民溝通和互動,雖然民意不一定都是對的,「但就算特首不是由市民普選產生,特首和問責官員也用不着凡事與民眾『對着幹』」,「市民與特首和她的管治團隊根本沒有互動的基礎」。防疫抗疫工作在在需要市民大範圍的參與,但現在是政府靠一己之力孤軍作戰,無論是成立檢疫中心或指定診所,都遇到重重阻力,做事自然如聶德權局長說的「事倍功半」,政府應否反思自己為什麼落得如斯地步。

內地與香港連接現倒退

第四方面,疫情亦揭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連接出現倒退,「雖說實行的是『一國兩制』,但並不表示,香港與內地的兩種制度互不連接、互不相干。其實,在一國之下,更重要的是,兩種制度能夠互補長短,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例如「在『封關』一事上,市民的印象是,政府以不「歧視」內地居民為由,沒有好好照顧港人的福祉,也就是沒有維護香港的制度」。

周永新指,「到政府嚴格限制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流後,在港工作和讀書的內地居民,他們卻覺得自己被視為外人,看不到他們在港的權益得到適當的保障」;「疫情過去,恐怕無論內地和香港居民都會對兩地的交往存有戒心,更難透過兩制的連接爭取共同發展的機遇」。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0-03-20

手機分享本文: